周崇兴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18年广西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及基因型耐药分析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了解广西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ART)8~15个月的治疗效果和基因型耐药情况,为广西艾滋病(AIDS)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2018年7-10月,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纳入29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8~15个月的广西HIV-1感染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浆用于病毒载量测定,对病毒载量> 1 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297例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8~15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病毒治疗失败率为4.0%(12/297,病毒载量> 1 000拷贝/mL)。至少出现一种抗病毒基因型耐药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2.4%(7/297)。病毒抑制失败人群中耐药发生率为53.8%(7/13)。7例发生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其中6例有高度耐药,其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V;有6例发生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全部为高度耐药,主要突变位点为K103N和Y181C。结论广西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8~15个月后耐药率低,属于低流行状态,绝大部分病人病毒得到有效抑制,病毒抑制失败的病人有一半以上由高度耐药造成。
- 梁娜唐凯玲方宁烨李剑军梁冰玉庞贤武何芹周崇兴沈智勇蓝光华梁淑家叶力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
- 广西地区未感染HIV婴儿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未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婴儿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基本特征,为初步排除并辅助诊断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是否感染HIV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8例未感染HIV婴儿(未感染组)和13例感染HIV婴儿(对照组)的抗凝全血,用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及其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用Nuclisens EasyQ方法检测血浆HIV-1病毒载量。结果 (1)未感染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细胞/mm3)的中位数分别为4 5702、8181、410;CD3、CD4、CD8的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61.42%、39.39%、18.40%;CD4/CD8比值的中位数为2.25;在未感染组中,男性婴儿与女性婴儿的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IV-1病毒载量均为未检测出水平。(2)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中位数分别为4 930、1 4603、326(细胞/mm3);CD3、CD4、CD8百分比的中位数分别为69.95%、13.77%、54.69%;CD4/CD8比值的中位数为0.25;血浆HIV-1病毒载量的中位数为800 000(拷贝/ml)。(3)除CD3+T淋巴细胞绝对数之外,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参考婴儿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异常变化,可初步判断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是否感染HIV,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HIV感染的手段。
- 李剑军刘伟梁富雄周崇兴梁淑家李国装王斌王江伟
- 关键词:婴儿艾滋病T淋巴细胞及亚群病毒载量
- 广西16例患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者的基因型耐药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了解广西自治区患艾滋病(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病例的耐药规律及特点。方法分析16例患AIDS儿童接受过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并出现病毒学失败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并对耐药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AIDS儿童的平均年龄(3.4±1.6)岁,平均治疗的时间为(13.2±5.5)个月,平均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11.08±7.05)%个,病毒载量的平均值(4.02±0.58)log10 IU/ml。在16例儿童中,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为耐药的有15例,病毒学失败后耐药发生率为93.75%。在15例耐药的儿童中,7例(占46.67%)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的三种药物全部高度耐药,15例(占100%)对NVP耐药;10例(占66.67%)对DLV高度耐药,1例(占6.67%)为可能耐药;7例(46.67%)对EFV高度耐药,8例(占53.33%)为可能耐药。在15例耐药的儿童中,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的耐药突变结果显示:13例(占86.67%)对3TC和FTC高度耐药,1例对AZT高度耐药;1例对ddI高度耐药,1例为可能耐药;1例对d4T高度耐药,2例为可能耐药;1例对ABC高度耐药,2例为可能耐药;1例对TDF高度耐药,1例为可能耐药。结论 15例病毒学失败的艾滋病患儿,对正在使用的抗病毒药有不同程度耐药,需考虑更换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 梁淑家唐志荣陈杰闭志友梁富雄李剑军周崇兴刘伟
- 关键词:儿童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耐药性
-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及命名规则
- 2022年
- 结核分枝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病原体。通过测定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能及时发现结核病的疫情流行特点,分析不同辖区患者之间的传播链条,从而及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目前,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几种技术在应用上各有利弊,该文就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技术、群体遗传学和基因分型命名规则进行了综述。
- 周崇兴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群体遗传学
- 广西壮族自治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 2015年
-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后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对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描述和分析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4 082例患者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5.3±155.7) cells/mm3、(331.9±202.6) cells/mm3和(380.9±221.3) cells/mm3,仅有时间效应时,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161.124,P=0.000).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提升,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和停药.受性别、年龄、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呈线性提升趋势.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结论 广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不同患者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良好预后结果.
- 江河朱秋映蓝光华刘伟周崇兴沈智勇
- 关键词:CD4+T淋巴细胞影响因素
- 艾滋病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对死亡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双重感染对死亡的影响,为有效控制HIV/MTB双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结核病防治数据系统,收集整理2011年广西HIV/MTB双重感染患者,采用跨系统和大数据串联分析方法,交叉核对艾滋病治疗、随访、综合信息以及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基本信息,明确HIV/MTB双重感染患者;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χ2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描述、分析资料。结果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登记队列(HIV/AIDS队列)感染MTB比例为17.72%(2 533/14 293);结核病患者登记队列(结核病队列)感染HIV比例5.57%(2 351/42 205);随访1年内HIV/AIDS队列发现的HIV/MTB双重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5.16%(384/2 533),高于单纯感染HIV者随访1年的病死率(13.63%,1 603/11 760)(P〈0.000 1);19.33%(384/1 987)当年登记、当年死亡的HIV/AIDS由感染MTB引起。HIV/AIDS队列和结核病队列发现的双重感染分别有60.05%(1 521/2 533)、47.90%(1 126/2 351)开始抗病毒治疗;HIV/AIDS队列发现的结核病患者结核病治愈率为15.48%(392/2 533),完成疗程比例为27.48%(696/2 533);结核病队列发现的HIV/AIDS其结核病治愈率为19.70%(463/2 351),完成疗程比例为37.26%(876/2 351);64.13%(785/1 224)HIV/MTB双重感染报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与单纯感染HIV者相比,HIV/MTB双重感染患者5年死亡风险增高1.17倍,和单纯感染MTB者相比,HIV/MTB双重感染者12个月死亡风险增加25.68倍。结论广西HIV/MTB双重感染死亡、发病占报告艾滋病患者比例较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单纯感染HIV者及单纯感染MTB者;应该尽快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抗结核治愈率;针对HIV感染者,应加强早发现和早
- 郑志刚耿文奎陆珍珍李剑军周崇兴杨文敏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
- 广西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唐振柱李剑军林玫张鸿满梁淑家刘伟朱秋映朱金辉方宁烨周崇兴王斌王江伟
- 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为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课题背景:广西艾滋病流行形势非常严峻,部分市县疫情严重,性途径传播比例逐年增大。截至2010年12月31日,累计报HIV/AIDS63127例,累计报告数排名...
- 关键词:
- 关键词: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体内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和左旋肉碱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行IVF-ET妇女体内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与血浆、卵泡液左旋肉碱水平三者的关系,及其与年龄、优胚率、受精率及妊娠结局等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左旋肉碱水平。结果妊娠组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高于未妊娠组(P<0.05)。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受精率、正常受精率、优胚率呈正相关(P<0.05)。妊娠组卵泡液左旋肉碱水平低于未妊娠组(P<0.05),血浆左旋肉碱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血浆左旋肉碱水平与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呈负相关(P<0.05)。结论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的降低可能与年长妇女IVF-ET受精率低、胚胎质量差、妊娠结局差有关。妇女体内颗粒细胞线粒体活性下降时,血浆左旋肉碱水平可能代偿性增加。
- 羊海涛覃爱平靳玉甫周崇兴
- 关键词:左旋肉碱年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新确诊HIV阳性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调查弓形虫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和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CAg)血清阳性率,分析广西地区新确诊的HIV阳性患者弓形虫感染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广西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新确诊的全部HIV阳性患者,剔除之前曾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及相关机会性感染预防药物治疗的患者。收集个案信息并抽取静脉血,检测弓形虫Ig M、Ig G、CAg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探讨HIV阳性患者弓形虫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弓形虫Ig M阳性率为0.00%(0/234),Ig G阳性率为26.07%(61/234),CAg阳性率为26.92%(63/234)。双阳性率(Ig G及CAg均阳性)为6.84%(16/234)。新确诊的HIV阳性患者弓形虫Ig G阳性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居住地有关。结论建议对所有新确诊的HIV阳性患者检测弓形虫Ig G,针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mm3的患者和来自农村患者采取重点预防措施。
- 江河周崇兴黎峰张鸿满刘登宇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弓形虫病
- 自制全血质控品用于T淋巴细胞质量控制分析
- 2018年
- 目的评价Cyto-Chex BCT管保存全血标本用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全血标本在常规CD4检测结束后分别移入Cyto-Chex BCT管混匀,4℃冷藏保存,每隔4 d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检测,持续监测56 d,检测数据采用多水平生长模型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了46份全血标本的连续监测结果,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细胞每次的检测结果与首次检测的结果相关系数均>0.9,除10个结果外,其余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15%,模型分析计算出平均每天CD3、CD4和CD8细胞各减少约1.46个/μL。结论 CytoChex BCT管保存的全血标本的CD3、CD4、和CD8细胞稳定性良好,可用于CD4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和管理,对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 周崇兴梁淑家李剑军郝玲齐明山臧丹艳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