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周利敏

周利敏

作品数:90 被引量:793H指数:16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2篇经济管理
  • 34篇社会学
  • 34篇政治法律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艺术

主题

  • 25篇灾害
  • 20篇灾害治理
  • 19篇社会
  • 13篇社会工作
  • 10篇人工智能
  • 10篇教育
  • 10篇大数据
  • 9篇应急
  • 9篇应急管理
  • 8篇社会学
  • 7篇灾害社会学
  • 7篇城市
  • 6篇灾害社会工作
  • 6篇数字技术
  • 6篇减灾
  • 6篇范式
  • 5篇社会工作教育
  • 5篇生态
  • 5篇救助
  • 5篇工作教育

机构

  • 86篇广州大学
  • 18篇复旦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作者

  • 88篇周利敏
  • 6篇谢小平
  • 1篇陈艳梨
  • 1篇童星
  • 1篇胡项连
  • 1篇王玲玲
  • 1篇朱伟健
  • 1篇戴嘉誉

传媒

  • 7篇广州大学学报...
  • 6篇北京行政学院...
  • 4篇思想战线
  • 4篇中国行政管理
  • 3篇理论探讨
  • 3篇云南社会科学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人文杂志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中国软科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风险灾害危机...
  • 1篇新视野
  • 1篇政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急管理中社交媒体的嵌入: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被引量:19
2022年
社交媒体已成为民众最常用与最活跃的交流方式,它正在以多种方式影响应急管理。社交媒体嵌入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全面嵌入"、"全程嵌入"、"全民嵌入"与"全时嵌入"四个基本内涵,它可以有效嵌入应急预防、准备、响应与重建全生命过程,在全球出现了系列创新实践。研究认为社交媒体是一种特殊的交互式通信平台,其传播的信息量比政府指示性的信息量更大,它还提供了一种参与式、协作式和自组织式的应急沟通模式。作为一种更有效的双向信息传播机制,社交媒体不仅有利于政府从民众获取应急信息,也为民众主动参与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指出社交媒体重塑了数字信息共享网络,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其他数字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应急数据处理能力。研究最后强调尽管社交媒体也存在多变性、误解与隐私等陷阱,它作为应急管理新兴工具的潜力却是无可争议的,政府需要战略性加以科学利用。
周利敏钟娇文
关键词:应急管理社交媒体全生命周期大数据人工智能
从“权力再制”到“文化再制”:教育实践中的符码逻辑——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框架下的教育不平等问题被引量:5
2008年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周利敏谢小平
关键词:伯恩斯坦符码教育不平等
离灾、生态保育与永续社区发展被引量:6
2016年
未来灾害治理将迈向离灾、生态保育和永续社区发展"三位一体"模式,这一模式内涵主要表现为:生态保育是离灾的重要内容,永续社区发展需要具有生态保育基础,离灾与永续社区发展目标一致,永续社区与生态社区结合能促进离灾目标实现。这种模式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何面对政策、管理和经营层面带来的治理困境,如何促使社区居民参与、规划与执行相关措施,如何以永续发展为优先考虑而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及如何将这一治理模式整合进社区教育。这一治理模式有利于共建社区生态文明、同享美丽家园、实现社区永续发展及达到永续减灾的目的。
周利敏
关键词:灾害治理生态保育
数字韧性视角下应急管理新模式:特征、内涵与实践探索
2024年
数字韧性已成为组织或系统应对不确定性、压力及灾害的关键属性,对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推动尤为显著。数字化技术增强了应急响应效率,场景化赋能了应急场景的动态模拟与实践响应,智慧化手段构建了全新的应急生态系统,敏捷性原则促进了应急管理架构向灵活高效转变,社会化则借助数字平台激发了全民参与。在具体实践中,集成且韧性的数字平台通过强大的数据共享机制、多维度信息处理技术及跨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实现资源调度和决策支持优化。高效的数字决策支持系统集成预案管理、智能模拟和评估工具,大大提升了应急决策速度和精准性。数字整合有力推动了全面覆盖、深度融合和全程连通的新型应急管理模式发展,使得整个应急体系具备更强韧性与协同效应。但数字韧性视角下的应急管理也存在理论研究不足、地区间技术应用差异和技术普及度不均衡等局限,政府需要针对性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战略规划和标准体系以促进其深度运用,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乃至全球应急管理能力与韧性。
周利敏童星
关键词:数字技术应急管理灾害治理
“全球地域化”思想及对区域发展的意义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认为罗伯逊"全球地域化"范式有六个核心概念,"全球场域"、"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是在论述全球与地方的互动关系;"特殊性空间"、"寻找基本教义"、"存心怀旧"和"地域化"则建构了这一范式的基本分析框架。罗伯逊的"全球地域化"是一种批判性的全球化,也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全球化。由于这一范式包含了自上而下的"全球地域化"和自下而上的"地域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实现了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化论争的真正超越,对区域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利敏
关键词:地域化
中国灾害治理:组织、制度与过程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21年
从“灾害管理”到“灾害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转变。我国灾害治理经历了绅商被动、政府管控、国际合作、多元参与等四个阶段,灾害治理组织主要有维持型、功能拓展型、结构扩张型、突生型等四种制度化类型。就“体制转型”而言,存在“应急集权”纵向与“多元协同”横向体制合作困境;就“应急机制”而言,存在“常态”与“非常态”机制并存研究不足问题;就“法制建设”而言,一般是事后补救性改革,缺乏事先前瞻性与预防性建设。虽然社会脆弱性、社会韧性、社会建构主义等常态理论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非常态理论研究进展有限。由于各国政治取向、资金投入偏向以及追求短平快的政策导向,基础研究很难开展,未来需要通过开辟“新方向—新领域”、从单一迈向跨学科、由单一转向全生命周期、突破“应急—社会”困境、在“常态—非常态”找到平衡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政府与社会各界都需要重视灾害治理,哪怕只是简单了解也非常有帮助,也能有效减少与避免灾害发生。
周利敏谭妙萍
关键词:灾害治理灾害管理
数字包容视角下的灾害治理创新
2025年
在探讨数字技术促进灾害包容性治理之前,有必要了解数字包容理论的演进历程与核心内涵。数字包容性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消除数字鸿沟,确保任何个体,无论其经济状况、居住地点、教育背景、年龄或其他社会因素都能平等获得数字技术带来的机会。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与深化的历程。
周利敏童星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演进历程灾害治理数字鸿沟
社会5.0、超智能社会及未来图景
2020年
社会5.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运动和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相对于“工业4.0”更具前瞻性及全球标志性意义。它具有复杂技术、人机复杂协同、跨学科方法应用与复杂群体差异性冲突等特点,体现了人类“第五社会”“工业4.0”、共享社会、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问题同步解决等转型升级新趋势。
周利敏钟海欣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
数字平台赋能下的应急管理创新被引量:12
2023年
作为撬动技术革命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工具,数字平台正在颠覆传统应急管理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但吊诡的是向来关注实践的应急管理学者反而缺乏应有的学术敏感。数字平台不是一个虚拟概念,它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创新场景。与传统平台相比,数字平台具有智能性、连通性与集成性等特点,通过程序化思维、标准化方式与数字化手段推动了应急管理流程再造。它还具有社会连接与社会赋能的功能,有利于建立互联互通与部门协同的整合体系,促进“应急共治”或“敏捷治理”局面的形成。数字平台也可能遇到“数字漩涡”、平台不利、共享协同、技术不足与区域不足等“悖论性”陷阱,但其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创新仍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它促进了一种更智能、更高效与更持续的应急管理模式的形成,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周利敏邓安琪
关键词:数字技术应急管理
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被引量:36
2012年
社会脆弱性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定义:分别是"冲击论"、"风险论"、"社会关系呈现论"和"暴露论"等。同时,社会脆弱性范式有三个基本理论假设即(1)脆弱性是一种灾前既存的条件;(2)脆弱性是灾害调适与因应能力;(3)脆弱性是一个特定地点的灾害程度。这一范式还包括两个基本研究命题即"风险不平等"与"社会分化"命题。只有通过社会脆弱性分析才能真正确认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才能真正了解灾害中不同群体应对灾害风险能力的差异,才能真正为防灾与减灾规划提供有针对性建议。
周利敏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灾害社会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