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登俊 作品数:25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后联用替罗非班静脉维持的临床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作为补充手段用于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后静脉维持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符合静脉溶栓条件且CT血管成像证实为大动脉闭塞的87例AIS患者,其中MT+替罗非班维持(MT+T)组44例,MT组43例。MT+T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并在术后立即静脉泵入0.1μg·kg-1·min-1替罗非班维持24 h,之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MT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治疗,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MT+T组与MT组患者术后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7±2.2)分vs.(8.8±3.3)分]、术后并发症[4.55%(2/44)vs.6.98%(3/43)]及病死率[2.27%(1/44)vs.2.33%(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T+T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MT组[(1.7±1.0)分vs.(2.2±1.1)分,t=2.479,P=0.015]。亚组分析显示,MT+T组取栓次数>3次的患者术后14 d NIHSS评分[(8.6±3.1)分vs.(12.5±3.5)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1.7±1.5)分vs.(2.8±1.0)分]均低于MT组(t=2.996、2.172,P=0.006、0.040);MT+T组及MT组取栓次数≤3次的患者术后14 d NIHSS评分[(7.4±1.6)分vs.(7.2±1.5)分]及术后90 d mRS评分[(1.7±0.7)分vs.(2.0±1.1)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41、1.362,P=0.661、0.178)。结论替罗非班可作为未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行3次以上支架取栓治疗后的补充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增加脑出血转化风险。 呙登俊 潘勇 余自强 张震中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非典型帕金森病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帕金森病(APD)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2011年收治的48例APD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左旋多巴(L-dopa)试验结果,复习文献,总结分析临床资料特征,并依据APD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作出临床诊断。结果 48例患者中,肌张力增高42例、震颤40例、运动迟缓39例、姿势反射异常32例、步态异常29例、直立性低血压13例、腱反射亢进11例、认知功能障碍11例、垂直性凝视麻痹和球麻痹各10例、共济失调和病理征阳性各8例、角膜K-F环7例、视幻觉5例、一侧肢体忽略并失用3例;肝功能异常9例、血小板减少8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7例、凝血功能异常5例;头颅CT:基底核区低密度影19例,脑室扩大17例,脑萎缩14例;头颅MRI:基底节区异常信号30例,脑室扩大20例,弥漫性脑萎缩18例,脑干和小脑萎缩15例,海马萎缩7例,双侧苍白球T2高信号4例。壳核"裂隙征"8例,脑桥"十字征"7例,中脑"蜂鸟征"6例;L-dopa试验反应不良46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26分23例。出院诊断:多系统萎缩(MSA)18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10例、Wilson病(WD)7例、路易体痴呆(DLB)6例、伴帕金森综合征(PS)的阿尔茨海默病(AD)5例和皮质基底核变性(CBD)2例。结论 APD相关疾病间,虽然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转归各不相同,正确区分十分必要。 胡智伟 王浩 邹小东 王百辰 呙登俊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WILSON病 路易体痴呆 丹皮酚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VCI)组、丹皮酚(Pae)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制备小鼠反复缺血再灌注VCI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海马SOD活性、MDA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VCI小鼠认知功能下降(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坏死,MDA和NO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P<0.01);丹皮酚中、高剂量治疗可显著提高VCI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少VCI所致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并降低MDA和NO含量,升高SOD活性(P<0.05或P<0.01)。结论:丹皮酚可有效增强VCI小鼠的认知功能,并改善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有关。 王浩 耿赵铭 呙登俊 胡智伟 王百辰关键词:抗氧化 海马 丹皮酚 小鼠 琥珀胆碱中毒所致脑损害1例报告 被引量:2 2014年 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Sch)毒镖误伤中毒病例临床少见,因其造成的严重脑损害更为罕见。本文结合1例Sch毒镖误伤中毒病例,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和救治措施进行分析讨沦。 胡智伟 王百辰 王浩 呙登俊关键词:琥珀胆碱 中毒 脑损害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伴人格改变1例诊治体会 2012年 脑梗死后可出现人格改变[1],特别是合并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2]。但急性脑梗死所致人格改变,国内外罕有报道。我院近期成功诊治1例以人格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sdrome,TOBS)患者,现报道如下。 呙登俊 王浩 李微浪 胡智伟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进展性卒中 人格改变 中西医结合抢救顽固性室颤48例观察 被引量:1 2010年 余丹凤 呙登俊 翁银燕 郑保健 李海林关键词:顽固性室颤 中西医结合疗法 人参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非运动症状50例观察 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研究人参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9月我院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多巴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人参归脾汤,连用1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问卷(NMS Quest)和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调查,并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中医疗效评定结果提示治疗组总的有效率在60%,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NMS Quest评分和NM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项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治疗后,患者睡眠障碍、情绪和认知、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方面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知觉障碍、注意力与记忆、泌尿系症状、性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汤能改善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睡眠障碍、情绪和认知、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方面的非运动症状。 呙登俊 王浩 胡智伟 江霞关键词:老年颤证 气血亏虚型 非运动症状 乌灵菌粉对APPswe/PS1dE9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Aβ1-42和p-Tau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分析乌灵菌粉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Aβ1-42和p-Tau的影响。方法 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疾病模型组、乌灵菌粉组[剂量为100 mg/(kg·d)];C57BL/6品系的正常小鼠10只作为健康对照组,雌雄各半。乌灵菌粉组灌胃给药共30 d,疾病模型组和健康对照组同期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代替,正常喂食。3组小鼠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在末次给药1 h后,脱颈椎处死各组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3组Aβ1-42、p-Tau蛋白在小鼠海马中的含量。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和经过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疾病模型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在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和经过平台次数均显著下降(均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小鼠海马中的Aβ1-42含量和p-Tau蛋白均显著增加(均P<0.01);与疾病模型组比较,乌灵菌粉组小鼠海马中的Aβ1-4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乌灵菌粉能够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小鼠记忆和学习能力,可能是通过减少小鼠海马中Aβ1-42含量来影响Aβ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减少老年斑的生成。 王海 邹小冬 杨钦钦 张永乐 呙登俊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 疾病模型 乌灵菌粉 老年斑 神经原纤维缠结 中西医结合抢救顽固性室颤16例临床观察 对突发心搏骤停(CA)行心肺复苏(CPR)的患者,经常规抢救治疗,其死亡率很高,而出现顽固性室颤者,医生往往束手无策,死亡率更高,近年来我们考虑顽固性室颤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闭塞、心肌缺血、肺动脉栓塞有关,另外,CA... 余丹凤 呙登俊 郑保健 李海林 王晋鹏 黄新文文献传递 非典型帕金森病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 2013年 目的探讨非典型帕金森病(atypical parkinsonian disorders,APD)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8例APD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临床特征,并依据APD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作出临床诊断。结果 48例患者中,有肌张力增高42例、震颤40例、运动迟缓39例、姿势反射异常32例、步态异常29例、直立性低血压12例、垂直性凝视麻痹和球麻痹各10例、角膜K-F环7例、视幻觉5例、一侧肢体忽略并失用3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7例;头颅CT:脑萎缩14例,脑叶软化灶10例;头颅MRI:脑干和小脑萎缩15例,海马萎缩7例,壳核"裂隙征"8例,脑桥"十字征"7例,中脑"蜂鸟征"6例;L-dopa试验反应不良46例。出院诊断:多系统萎缩18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10例、Wilson病7例、路易体痴呆6例、伴帕金森综合征的阿尔茨海默病5例和皮质基底节变性2例。结论 APD相关疾病间,虽然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转归各不相同,正确鉴别十分必要。 胡智伟 王浩 邹小东 王百辰 呙登俊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