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兰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净化技术在小儿危重症MODS的多器官支持作用
-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BP)对小儿危重症 NODS 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本院的16例危重患儿实施 BP 治疗后,对他们的各个器官功能进行比较.结果:1.共32次 BP 治疗,其中血液滤过(hemofiltrat...
- 杨镒宇郑亦男曾萍陶建平洪婕张剑晖朱翠平吴艳兰曾其毅
- 关键词:血液净化技术小儿危重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血液净化技术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器官支持作用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BP)对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比较本院PICU16例危重患儿实施BP治疗后各器官的功能。结果: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全血白细胞计数、ESR和CRP各项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在BP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01);BP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BUN、尿量)、心肌酶谱(ALT、CK、CK-MB、LDH)、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O2/FiO2)均明显好转(P<0.05);BP治疗前后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无明显改变(P>0.05),但Vt上升,P<0.05。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对小儿MODS不但有肾代替作用,而且有呼吸、循环、肝、酸碱和电解质内环境的平衡等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
- 杨镒宇郑亦男曾萍陶建平洪婕张剑晖朱翠平吴艳兰曾其毅
- 关键词:血液净化技术小儿危重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选择性肠道去污对小儿MODS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研究选择性肠道去污(SDD)对小儿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6月在ICU住院的符合MODS诊断的患儿60名,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M1组(30名),常规治疗+口服庆大治疗(SDD)M2组(30名),分析研究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炎症介质的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M1组在ICU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68±4.8)d,M2组为(9.69±1.56)d,(p〈0.05);Ml组出现感染并发症的人数多于M2组;M2组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治疗期间下降更为明显;M1组患儿血清TNF浓度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变化,M2组血清TNF浓度在治疗后明显降低。结论选择性肠道去污的治疗能有效减轻并发症,缩短病程,能否降低病死率有待进一步探讨。
- 曾萍杨镒宇曾其毅张剑晖吴艳兰谢志伟高媛媛陶莉韦茹陶建平
- 关键词:小儿MODS
- 小儿急性肺损伤的呼吸功能与炎症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儿科急性肺损伤(ALI)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方法:比较小儿ALI与呼吸功能正常儿的呼吸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1)ALI患儿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或通气功能不同程度的恶化。氧合功能(PaO2/FiO2)下降有47例;指标PaCO2上升有27例。(2)机械通气所需气道峰压(PIP)和呼气末正压(PEEP)呈不同程度的上升,PIP上升26例,ALI患儿与呼吸功能正常儿为(28.62±6.38)cmH2O比(20.90±3.60)cmH2O,P<0.05;PEEP为(5.0±1.6)cmH2O比(2.0±0.6)cmH2O,P<0.01。(3)ALI患儿血清TNF-α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2.60±8.62)pg/mL和(8.54±3.04)pg/mL,P<0.001。结论:(1)ALI的肺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除氧合功能下降或肺泡有效通气减少外,还有小气道阻力升高;(2)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小儿ALI。
- 杨镒宇曾其毅洪婕陶建平张剑珲曾萍吴艳兰谢志伟
- 关键词:儿科急性肺损伤炎症
- 15例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本院2001年5月~2007年7月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以发热、咳嗽、气促起病,迅速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胸片表现为肺不张、肺气肿、气胸等。3例死亡,12例痊愈,痊愈病例全部经支气镜取出条索状物。结论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大多数都比较严重,进展快,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通过气管镜取出内生性异物是对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吴艳兰
- 关键词: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
- 监护室中脓毒症患儿血乳酸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评估脓毒症患儿早期血乳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监护室收治的56例脓毒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评分)评定56例患儿严重程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入监护室时、治疗24h血乳酸的变化,血乳酸与PRISM评分、患儿预后的关系。结果:56例患儿分存活组37例(66.1%)、死亡组19例(33.9%);入监护室时死亡组血乳酸及PRISM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乳酸值与PRISM评分显著正相关(r=0.314,P<0.05)。治疗24h时存活组血乳酸水平、PRISM评分下降,分别为(2.3±0.6)mmol/L、13.4±3.2,死亡组血乳酸水平、PRISM评分升高,分别为(7.3±4.4)mmol/L、29.6±4.5,两组血乳酸水平、PRIS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动态监测乳酸是判断脓毒症患儿的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方法之一,且简便易行。
- 张剑珲曾其毅梁宇峰吴艳兰谢志伟杨镒宇
- 关键词:脓毒症儿童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