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煜
-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种口腔疾病患者的口腔全科治疗1例
- 2023年
- 目的:本病例报道1例以前牙外伤脱位为初诊主诉,同时有多发龋、牙列缺损等多种口腔疾病患者的口腔全科治疗。诊治经过:在系统期排除颅脑损伤等全身重要脏器损伤;在急症处理期处理外伤的前牙,包括脱臼牙的再植、侧向脱位牙的复位固定等;在疾病预防控制期进行以菌斑控制为核心的口腔健康指导,牙周治疗控制牙周感染,根管治疗控制牙髓感染,充填治疗控制龋病感染,拔除治疗无望的残根和无对颌的第三磨牙;在功能和美观恢复期,对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和缺失牙进行修复治疗;进入维护期定期复查和维护治疗。结果:经过5.5年的维护和随访,在第4年时,再植牙因根外吸收伴根折拔除后行种植修复,患者龋病控制良好,根管治疗、牙周治疗及种植修复疗效稳定。结论:对于患有多种口腔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的基础上,与患者共同商议制定全面科学的治疗计划,并进行有序标准规范的治疗,注重疾病的病因分析和预防,有助于将复杂的口腔疾病问题简单化,并且有助于长期口腔健康的获得和维护。
- 刘绍清邹士琦郝智莉吴煜吕品
- 关键词:前牙外伤
- 数字化技术修复上颌双侧尖牙缺失的口腔全科治疗1例
- 2023年
- 目的:本文报道1例采用数字化技术修复上颌双侧尖牙缺失的口腔全科综合治疗病例。诊疗经过:在系统口腔检查和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口腔全科序列治疗,包括牙周系统治疗、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以及对上颌双侧尖牙缺失的修复治疗。其中,采取数字化全程导板引导下的种植修复治疗,采用单端全瓷粘接桥修复。结果:数字化种植导板引导下的种植体位置同术前设计一致,的种植修复治疗及粘接桥修复治疗外形及功能良好。治疗结束后进行了12个月的复查,牙周健康维护及修复体功能良好。结论:使用数字化种植导板技术可以准确的控制种植体植入的三维位置,使用口内扫描技术获取数字化印模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 吕品吴煜王浩杰
- 关键词:数字化粘接桥
- 大学生阻生智齿拔除术前的焦虑水平及相关因素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了解大学生阻生智齿拔除术前的牙科焦虑水平,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584例拟拔除阻生智齿的大学生患者,其中227例进行了对侧第2次阻生齿的拔除,每次均在拔除术前采用Corah'S牙科焦虑量表(DAS)评估焦虑水平(DAS≥13分为有明显牙科焦虑症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584例患者DAS平均分(9.9±3.0)分,110例(18.8%)存在牙科焦虑症状。女性和有亲友陪伴的患者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227例患者第2次拔除智齿时DAS总分低于第1次拔除时[(7.9±2.8)vs.(10.0±3.1),P<0.05],第2次拔除智齿时明显牙科焦虑症状发生率低于第1次(5.3%vs.18.9%,P<0.05)。结论:拔除阻生智齿的大学生患者常见术前焦虑;女性及有亲友陪伴的患者焦虑症状更明显,患者第2次拔除对侧阻生智齿时焦虑症状减轻。
- 吴煜李志刚邹士琦王霄
- 关键词:大学生牙科焦虑阻生智齿拔牙
- 口腔种植机器人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2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机器人在口腔种植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9~10月对我科66例牙列缺损(81颗牙齿缺失)拟行种植手术者术前均行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检查,将其影像数据输入种植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行术前种植体三维位置规划。局麻消毒后行患者及机械臂的注册,导航下全程机械臂完成种植窝洞的制备和种植体植入,术后CBCT检查验证种植体误差。结果口腔种植机器人术前准备时间(描述手术注册到机械臂开始实施窝洞制备的时间)3~23 min,平均8 min。所有种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并发症。种植体植入点总误差为(0.63±0.23)mm,根尖点总误差为(0.64±0.26)mm,角度误差为2.27°±0.98°。结论口腔种植机器人进行口腔种植手术定位精度高,可根据缺牙区牙槽骨的形态进行术前手术规划,避免周围重要神经及解剖结构的损伤,临床效果满意。
- 吴煜邹士琦王霄
- 关键词:机器人牙列缺损
- 正颌外科手术矫正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术后上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正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34例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均行改良LeFortⅠ型截骨术前徙上颌骨,其中29例患者同期行BSSRO和/或颏成形术,术后随访时间≥12月.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测量上齿槽座(A)点、后鼻嵴(PNS)点、∠SNA的变化.结果 34例患者术后1年以上(平均19个月)水平向复发率为(20.10±18.09)%;垂直向复发率为(34.78±32.89)%.∠SNA术前平均为77.9°,术后即刻为82.3°,术后1年以上为81.4°.水平向复发率与上颌骨前徙量无相关性(P>0.05),但垂直向的复发率与上颌骨下移量呈正相关性(P<0.05).通过对15例连续随访患者资料的方差分析提示,上颌骨术后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前徙术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复发,其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垂直向的复发率与颌骨下移量成正相关.
- 吴煜李自力王兴伊彪马莲
- 关键词:正颌外科唇腭裂稳定性
- 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临床初步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pramental,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SNB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吴煜李自力王兴伊彪马莲
- 关键词:FORT唇裂上颌骨发育不足
- 腭侧入路与常规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术后稳定性的初步比较研究
- 目的:比较腭侧入路与常规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术后上颌骨的早期稳定性。方法:21例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正颌外科手术治疗的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的患者,随机分组,其中1...
- 吴煜李自力王兴伊彪马莲
- 关键词:唇腭裂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