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又进
- 作品数:2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攀登科学最高峰的第三世界科学家——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 2024年
- 阿根廷生物化学家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因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而获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莱洛伊尔一生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还积极推动阿根廷的大学和医学教育,建立了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坎波马尔基金会。本文回顾了莱洛伊尔的科研成果、相关研究背景以及他的科研历程,分析了他能够获得成功的因素;讨论了名师对科研人员学术指导的重要作用、及时调节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情绪的积极意义以及敢于大胆跨界探索对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 陈彪芮杨梦琳王春秀朱玥玮陈羽黄晓雪吴又进
- 中国第一本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中的“不锈钢”知识
- 2011年
- 不锈钢是指在大气、水等弱介质中和在酸等化学浸蚀性介质中具有耐腐蚀特性的合金钢的总称。《化学分原》是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一本分析化学专著,书中完整地论述了铬铁矿耐水等弱介质和酸等侵蚀性介质腐蚀的特性,因此可以认为早在1872年"不锈钢"知识就已经传入中国。
- 汪常明吴又进
- 关键词:分析化学不锈钢知识学分译著
- 《化学分原》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 《化学分原》是传入中国的第一本分析化学译著,由徐建寅和传教士傅兰雅合作翻译,在近代化学教育、分析化学名词、化学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编译者首次介绍了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仪器的制作和...
- 吴又进
- 关键词:分析化学化学教育化学名词化学术语中译本
- 文献传递
- 湖南七星墩遗址中红烧土建筑材料的科学分析
- 2023年
-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 王庆宇吴又进毛龙江王良智单思伟张云逸
- 关键词:烧成温度磁化率
- 理想·现实·坚守--mRNA疫苗先驱卡塔琳·卡里科的科研之路被引量:1
- 2022年
- 以mRNA疫苗为代表的第三代疫苗技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合作开发的利用假尿苷及其类似物修饰mRNA的技术是mRNA疫苗成功研制的关键基础。通过回顾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卡塔琳·卡里科的科研历程和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工作,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和启示。卡里科的成功与其在困境面前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踏实从事基础研究的精神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启发学界与社会要进一步关注基础研究在推动源头性创新上的关键作用。
- 陈彪朱玥玮付小航蒙柳汶狄雨萌吴又进
- 关键词:MRNA疫苗
- 氘的发现人——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 2024年
- 美国科学家哈罗德·克莱顿·尤里(1893.4.29—1981.1.5)因发现氘而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通过回顾尤里多样化的知识背景、探索氘的科研足迹以及在地球化学和行星科学的相关工作,强调了构建一个合理假设的重要性,同时提出科研人员应保持严谨求证的科研态度、不断提高自身可迁移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重视科研合作力量并发扬科研互助精神的启示。
- 黄晓雪朱玥玮芮杨梦琳韦干路王春秀吴又进陈彪
- 一流的科学家,绝佳的合作者——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鲁·魏斯曼
- 2024年
- 德鲁·魏斯曼与卡塔林·卡里科因“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能够开发出针对COVID-19的有效mRNA疫苗”共同分享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顾魏斯曼的科研历程,他早早树立了身为免疫学家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疫苗开发解决人类的健康难题,后与卡里科以契合的精神达成互补的合作,突破了mRNA应用的关键难题,为mRNA药物、COVID-19 mRNA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魏斯曼的成功引发了我们关于树立坚定科研精神、建立良好科研合作的思考。同时,本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迫切需求对技术进步与推广的重要作用,也引发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支持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如何引导企业与相关部门从本次全球人类健康安全事件中探索对新药开发进行资助、监管的思考。
- 陈彪朱玥玮王春秀黄晓雪陈羽芮杨梦琳吴又进
- 关键词:MRNA
- 百年前的回望与启示——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普雷格尔的科研奇迹
- 2024年
- 弗里茨·普雷格尔因创立了有机物质的微量定量分析法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获奖百年之际,本文回顾了他的相关研究背景和科研历程,并概述了微量定量分析技术的诞生情况。普雷格尔的成功体现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站立巨人肩膀上的继承创新、合作研究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其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建立新时代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思考。
- 陈彪朱玥玮黄晓雪王燕陈羽王春秀吴又进
- 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被引量:1
- 2009年
- 《化学分原》是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实用化学工艺分析教材的中译本,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其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化学走向实验化学奠定了基础.
- 吴又进柯资能
- 关键词:分析化学化学史傅兰雅
-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珍妮弗·杜德纳:因CRISPR/Cas9“基因剪刀”而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女科学家被引量:5
- 2021年
-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和珍妮弗·杜德纳,因合作开发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基因剪刀”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CRISPR/Cas9技术的低成本、强易用性和高效率,促进了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也使它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回顾两位科学家的科研历程和基因编辑领域的成就,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和启示。
- 陈彪付小航朱玥玮狄雨萌吴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