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丹红

作品数:12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癫痫
  • 3篇卒中
  • 2篇血药
  • 2篇血药浓度
  • 2篇药浓度
  • 2篇抑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托吡酯
  • 2篇卒中后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脑梗
  • 2篇脑卒中
  • 2篇脑卒中后
  • 2篇脑卒中后抑郁
  • 2篇苯妥英
  • 2篇CT扫描
  • 1篇代谢
  • 1篇单药治疗
  • 1篇低分

机构

  • 12篇武汉大学
  • 1篇鄂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2篇吴丹红
  • 5篇李承晏
  • 5篇潘松青
  • 3篇卢祖能
  • 3篇刘志超
  • 2篇罗顺德
  • 2篇张双国
  • 2篇毛小平
  • 2篇沈向英
  • 2篇余再根
  • 2篇李宗兰
  • 2篇张先洲
  • 1篇叶心国
  • 1篇唐尊立
  • 1篇梅炳银
  • 1篇杨莉
  • 1篇毛善平
  • 1篇李涛

传媒

  • 4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期性癫痫苯妥英血药浓度及药动学的周期性变化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经期性癫痫在月经周期苯妥英血药浓度及药动学的变化。方法:收集9例应用苯妥英的经期性癫痫,在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月经期和排卵期苯妥英血药浓度,并选择其中3例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月经期与排卵期的苯妥英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9·25±2·71)、(13·33±3·22)μg/ml(P<0·01);苯妥英月经期消除速率大于排卵期,月经期消除半衰期短于排卵期。结论:经期性癫痫月经期苯妥英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其清除能力增强有关。
潘松青卢祖能吴丹红罗顺德张先洲
关键词:苯妥英月经期排卵期高效液相色谱血药浓度
从卒中到VD的动态CT分析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 (VD)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卒中患者 16 7例 ,分别在首次发病、每次复发及 5年时进行动态头颅CT扫描及智能测定。按 5年时是否痴呆分为血管性痴呆组 (VD组 ,95例 )及无痴呆血管病组 (对照组 ,72例 )。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年时VD发生率为 31.73% ,2年5 0 .17% ,5年 5 6 .89% ,VD组发作次数多、病灶体积增大、病灶数目增多、病变部位由单侧→双侧、左侧病变增大、皮层下病变增大多见 ,脑萎缩相关指标提示皮质下萎缩明显 ,但白质疏松面积改变两组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血管性痴呆多发于卒中首次发病后 1~ 2年内 ,VD发生率与发作次数、病灶体积、病灶数目增加及病变部位改变 (如单侧→双侧 ,左侧病变扩大 ,丘脑或角回病变等 )最相关 ,其次为皮层下脑萎缩的快速发展 ,而白质疏松改变与VD关系较小。首次卒中后 2年内积极有效防治有助于减少VD的发生。
毛善平叶心国唐尊立毛小平刘志超李涛吴丹红
关键词:卒中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学VDCT扫描
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痫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2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连续12~24小时监测,其中包括清醒、睡眠及诱发试验,分析临床发作和异常放电的关系,异常放电出现的时相,癫痫分型与异常放电的关系,临床发作前脑电图的改变以及临床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异常脑电图的不同表现。结果 25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142例,其中同时伴异常放电者为111例;252例检出异常放电187例,其中出现于睡眠期者146例;确诊的111例中103例确定了发作类型,其中25例修正了发作类型;确诊的111例监测到发作前脑电图的异常改变,表现为背景脑电波频率和波幅的改变,或者出现痫样放电;111例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者发作问期和发作期有不同的异常脑电图表现。结论 视频脑电图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及分型,有利于观察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的表现。
吴丹红李承晏潘松青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癫痫异常放电脑电波慢性脑部疾病
托吡酯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观察托吡酯对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选择 5 0例癫痫患者 (儿童 30例 ,成人 2 0例 )进行托吡酯单药治疗。结果 :儿童 30例 ,发作频率减少≥ 5 0 %者 2 4例 (80 % ) ,其中完全控制者 8例 (2 6 .7% ) ;成人 2 0例 ,发作频率减少≥ 5 0 %者 14例 (70 % )、其中完全控制者 5例 (2 0 % )。就发作类型而言 ,复杂部分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强直 阵挛发作 ,有效率分别为 5 4%、80 %及 85 %。结论 :托吡酯单药治疗对成人和儿童的多种癫痫发作类型有较好的疗效 ,且不良反应轻微 。
潘松青卢祖能吴丹红罗顺德蔡鸿生张先洲
关键词:癫痫托吡酯单药治疗临床疗效耐受性
脑梗塞后智能障碍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塞后智能障碍的因素。方法 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 2 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进行智能测评 ,评分 0~ 2 1.5为智能障碍组 ,2 2~ 32 .5为正常组 ,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糖尿病 )、梗塞灶数量及体积 ,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2 49例脑梗塞患者中有 10 6例 ( 4 2 .6 % )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 ;梗塞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 ;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 脑梗塞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梗塞灶数量、体积。
刘志超吴丹红张双国
关键词:脑梗塞影响因素CT扫描
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骨代谢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 30例 ,癫痫患者组 38例 ,于抗癫痫药(患者组 )治疗前 ,治疗后 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血钙 (Ca)、磷 (P)、碱性磷酸酶 (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 (BGP)、甲状旁腺素 (PTH)、2 5羟基维生素D3 [2 5 (OH)D3 ]、降钙素 (CT)等生化指标。结果 :癫痫患者治疗前和正常对照组骨代谢无显著性差异 ,癫痫患者组抗癫痫治疗 3个月、6个月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对比无明显变化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均较治疗前增高 (P <0 .0 1 ) ;骨钙素、降钙素、2 5羟基维生素D3 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1 )。结论 :抗癫痫药可导致癫痫患者骨代谢异常 ,其中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骨钙素、降钙素、2 5羟基维生素D3
吴丹红李承晏
关键词:抗癫痫药癫痫骨代谢
脂蛋白(a)在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干预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p(a)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中的作用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 6 0例频繁发作性TIA患者Lp(a)水平进行检测 ,设立对照组。然后将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每组2 0例 ,分别应用抗凝剂 (低分子肝素 )、降纤药物 (降纤酶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治疗 ,疗程均为一周 ,观察每组的疗效及半年后的复发率。结果 TIA组Lp(a)水平 [中位数 (M )为36 7.5 3mg/L]较对照组(15 6 .16mg/L)显著升高 (P <0 .0 1) ;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组、阿司匹林组有效率分别为 0 .90、0 .35、0 .40 ;各组半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 0 .0 5、0 .71、0 .6 2。结论 高水平的Lp(a)是TIA频繁发作的重要原因 ;抗凝剂可有效地防治TIA的频繁发作。
刘志超吴丹红毛小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分子肝素降纤酶阿司匹林病理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24
2004年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李承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影响因素预后
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2002年
梅炳银李承晏吴丹红
关键词:CT腔隙性脑梗死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调查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12 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 ,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调查评分 ,应用CT扫描显示病灶部位 ,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 41%。女性 ,文化程度低 ,左侧大脑半球病灶 ,存在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者发生率更高。结论 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 ,性别 ,文化程度 ,病灶部位 。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李承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神经功能缺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