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晨

作品数:11 被引量:42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影响因素
  • 3篇人口
  • 1篇地理
  • 1篇新经济
  • 1篇新经济地理
  • 1篇阳朔旅游
  • 1篇战略环境影响
  • 1篇战略环境影响...
  • 1篇中国人口
  • 1篇人口集聚
  • 1篇人口空间
  • 1篇人口迁入
  • 1篇人口重心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命周期理论
  • 1篇数据包络
  • 1篇数据包络分析
  • 1篇探测器
  • 1篇农户
  • 1篇迁入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州市城市规...

作者

  • 11篇吕晨
  • 4篇孙威
  • 3篇樊杰
  • 1篇曾明彬
  • 1篇魏宗财
  • 1篇陈婷婷
  • 1篇霍国庆
  • 1篇闫梅
  • 1篇陈东
  • 1篇胡望舒
  • 1篇张晓东
  • 1篇陶岸君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小城镇建设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限制开发区域农户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以位于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利用654份农户调查问卷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薪柴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户薪柴消费与家庭总人口、是否外出打工、所在行政村是否在自然保护区、所在行政村海拔是否大于2000 m、所在行政村到县城的距离正相关,与上年现金支出、是否有现金补贴、住房条件负相关。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所在行政村海拔大于2000 m的农户使用薪柴的概率比海拔在2000 m以下的农户高64.70%;在自然保护区的农户消费薪柴的概率是自然保护区外农户的3.26倍;所在行政村到最近县城的距离每增加1 km,农户使用薪柴的概率增加6.12%;对农户进行现金补贴会使薪柴消费概率下降38.39%。在此基础上,对限制开发区域的环保政策、财政政策、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建议。
孙威胡望舒闫梅吕晨
关键词:农户影响因素主体功能区
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研究
2014年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区,也是上游连接西部生态脆弱区下游连接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重点区。开展长江中游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需明确评价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统计数据、污染物普查数据和国家、地区发展规划,采用ROST Word Parser词频分析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关注区域及行业。基于SCI-EXPANDED、CPCI-S、CCR-EXPANDED、IC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法得到区域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关注区集中分布于城镇密集区和沿江、环湖带以及周边山区;重点关注行业集中于装备制造、化工、采矿、能源、食品、纺织服装业;重点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湿地破坏、有机物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吕晨
关键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词频分析
经济转型背景下阳朔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经济转型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热门词汇之一,许多城市也已主动将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阳朔也不例外。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广西桂林阳朔县取得了世界范围的知名度,随着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阳朔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持久的活力仍是一道难题。文章通过分析阳朔县旅游资源现状的优势及不足,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遵循"持续发展、打造品牌、实现共赢"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方面的发展策略,以推进阳朔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顺利转型,这对促进我国为数众多的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婷婷吕晨魏宗财
关键词:经济转型旅游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89
2010年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樊杰陶岸君吕晨
关键词:经济重心人口重心
国际金融危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初探——兼论新经济地理事像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被引量:10
2009年
国际金融危机是地域空间上发生、空间拓展及区域响应过程非常迅速的新经济地理事像,探究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机制、区域影响的空间拓展过程、区域受损响应的规律及长期区域对策,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新命题。鉴于金融危机事像成因和演变的经济属性强、空间过程和区域响应的经济驱动机理显著,尝试采用"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从微观虚拟经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宏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脱节和政府监控不到位-特定区域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微观企业产业组织-宏观国际产业链分工-金融危机的空间扩散,微观消费者边际效用损失的差异和灾变点的存在-宏观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依赖以及经济的可恢复能力-区域金融危机的差异化响应等方面,初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空间过程,提出了"1元≠1元"的经济地理损失效应判断,据此探讨了差异化的区域响应规律,得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生活相对不富裕的地域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可能更大的初步结论,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据点式突破在空间结构组织上具有可能的研究假设。最后,就提高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贡献度、提升内需的拉动作用等应对全球化风险的长期策略进行了阐释。
樊杰陈东吕晨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地理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吕晨霍国庆张晓东
关键词:区域科技竞争力熵值法
地理探测器方法下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6
2017年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吕晨蓝修婷孙威
人口空间集疏的地域偏好与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大规模且方向一致性的人口迁移形成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和疏散格局并对地域主体功能产生影响,这一迁移类型称为人口的空间集疏。人口空间集疏是人类迁移意愿、迁移能力和地域空间差异三要素契合的产物。不同类型的人口空间集疏分别对应特定的空间偏好、迁移能力和集聚疏散规律。利用历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证实现阶段经济型人口集疏是我国人口空间集疏的主体,经济型迁移的主体是中等偏下收入人群,这与经典的西方人口迁移理论有所不同。利用经济统计数据和广东东莞、四川汶川两个地区的实际调研数据,分别计算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由于人口集疏带来的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和自然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城乡之间、省域之间、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与产业结构差异决定了经济型迁移人口的规模、结构和方向。经济型人口集疏过程强化了地域功能特色,并加速了空间均衡模式的形成。
吕晨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6
2009年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ran'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吕晨樊杰孙威
关键词:GIS空间自相关影响因素
人口集聚区吸纳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以东莞市为例被引量:14
2014年
人口集聚区的地域特征差异对人口迁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地域特征出发研究人口集聚区对于迁入人口的作用机制可为地域功能区划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参考。本文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以东莞市为案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识别人口集聚区对迁入人口的作用力以及各类拉力的作用强度。结果显示:①东莞市各乡镇人口集聚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在1995-2000年全市人口迅速集聚期,区域人口集聚度主要与地区就业岗位增加、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迁移的路径依赖相关。②该市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特色给迁入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对外来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③人口以路径依赖的形式进行链式迁移可以减低迁移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④对人口集聚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路径依赖拉力、就业岗位拉力、收入水平拉力;综合的区域拉力与人口集聚度呈三次曲线关系。
吕晨孙威
关键词:人口集聚就业岗位空间分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