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俊廷

作品数:17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3篇蛋白
  • 3篇血浆
  • 3篇细胞因子
  • 3篇反应蛋白
  • 3篇干细胞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血浆超敏C反...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粒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急性
  • 2篇氨酸
  • 2篇白血病干细胞
  • 2篇半胱氨酸
  • 2篇C反应蛋白
  • 2篇并发

机构

  • 8篇江门市中心医...
  • 7篇广东医学院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湛江市第四人...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吕俊廷
  • 3篇孙艳虹
  • 3篇高玲
  • 2篇姜傥
  • 2篇袁汉尧
  • 2篇董文其
  • 2篇易伟莲
  • 2篇曾智杰
  • 2篇欧超伟
  • 2篇杨志刚
  • 2篇张敏
  • 1篇黄积雄
  • 1篇游东
  • 1篇吴祖常
  • 1篇熊丹
  • 1篇吴国才
  • 1篇蔡木发
  • 1篇黄汉周
  • 1篇刘强
  • 1篇曹传勇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检验医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有或无并发症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2005年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有或无并发症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n=30)和有并发症组(n=34),体检正常的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浆中的hs-CRP水平和空腹血糖浓度。结果: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有并发症组的hs-CRP水平、空腹血糖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糖尿病无并发症组与糖尿病有并发症组之间的hs-CRP水平、空腹血糖浓度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hs-CRP水平与其空腹血糖浓度呈低度正相关(r=0.259,P<0.05)。结论:定量测定hs-CRP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黄汉周吕俊廷孙艳虹高玲袁汉尧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
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平衡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索CD8+CD28+杀伤性T细胞和CD8+CD28-抑制性T细胞及其所构成的平衡在慢性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稳定期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25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慢性支气管炎及健康志愿者各2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并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CD8+CD28+及CD8+CD28-T细胞的含量,并检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含量。结果与慢性支气管炎及健康志愿者比较,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CD8+CD28-抑制性T细胞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CD8+CD28+杀伤性T细胞以及CD8+CD28+/CD8+CD28-T细胞平衡含量明显升高(P<0.05)。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CD8+CD28+杀伤性T细胞内IFN-γ明显降低,而CD8+CD28-抑制性T细胞内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CD8+CD28-T细胞含量降低导致免疫抑制不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机制,CD8+CD28+T细胞过度分泌IL-4诱导Tc2类免疫反应可能是慢性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
林忠顺黄积雄吕俊廷董文其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哮喘CD8+T细胞细胞因子
阿糖胞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阿糖胞苷不同给药方式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影响。方法 62例APLM患者均接受维A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其中A组(24例)不作CNS白血病预防,B组(22例)进行6次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地塞米松,C组(16例)静脉滴注3次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比较各组白血病患者首次缓解后3 a内CNS白血病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用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结果 B、C组CNS白血病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多于A组(P<0.05),C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B组(P<0.01-0.05)。A组、B组、C组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率分别为79.2%、77.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对预防APLM并发CNS受累的疗效与鞘内注射相当,可作为鞘内注射的替代手段。
吕俊廷管有洪林忠顺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阿糖胞苷
托拉塞米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3例CHF心功能Ⅲ~Ⅳ级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利尿剂采用托拉塞米,对照组患者采用呋塞米,比较两组患者患者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不良反应、24 h尿量增加量;出院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引起的死亡例数、再次住院频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主要症状缓解时间、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 h尿量增加大于对照组,再次住院频度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引起的死亡5例,死亡率为10.64%;对照组死亡13例,死亡率为28.2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钾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对CHF心功能Ⅲ~IV级患者预后改善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安全性更好。
管有洪吕俊廷容永怡王颖宵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前后白血病干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吕俊廷杨志刚管有洪林忠顺萧杏贤刘德石曼王文珊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白血病干细胞微小残留病
白血病干细胞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自从1994年Lapidot等首次报道了具有CD34+/CD38一表型的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ceils,LSC)以来,人们对LSC的研究不断深入。LSC是指白血病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类似正常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e stem cell,HSC)的但数量较少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分化潜能的细胞。是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耐药、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将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吕俊廷杨志刚
关键词:白血病白血病干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AFU、ALT、AST、GGT相关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浕-L-岩澡糖苷酶(AF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9例乙肝患者血清,检测其HBV-DNA,根据其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组(<5.0×102copies/ml)、2组(5.0×102copies/ml^5.0×105 copies/ml)、3组(>5.0×105copies/ml),每组63例,正常对照组63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FU、ALT、AST、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10.548,P<0.05)、ALT(F=25.646,P<0.05)、AST(F=23.396,P<0.05)、GGT(F=16.425,P<0.05);1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组AFU与AL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S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3组AFU与AS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L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患者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AFU、ALT、AST、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蔡木发吴显劲吕俊廷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
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被引量:6
2011年
背景:外周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只有1%~5%的移植细胞能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域。目的:观察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3~5代细胞。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3d和移植后3d单独或混合皮下注射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不注射细胞因子。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至心肌梗死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干细胞生长因子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干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植入的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I。结果说明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域,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转化为心肌样细胞。
吴祖常吴国才吴智明吴智明吕俊廷熊丹
关键词:干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肌梗死诱导分化归巢
CA242与CA72-4比值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评价肿瘤标记物CA242与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收集87例CRC患者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及CA72-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CR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87例疑似CRC患者最终56例(64.37%)被确诊为CRC,31例(35.63%)被排除CRC。CRC患者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均高于非CR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CA242/CA72-4比值最为明显(P=0.013)。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21及0.775,其中CA72-4与早期CRC无明显相关性,而CA242及CA242/CA72-4比值与CRC诊断呈显著相关性(P=0.013、0.006),两者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76~0.851及0.612~0.887;当CA242/CA72-4截值(cut-off)为2.6时(CA242=28.6,CA72-4=11时),其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为91.32%,特异度为94.57%。结论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A242或CA72-4两者单项,尤其当比值接近2.6时需高度注意CRC的可能。
林忠顺吕国恩吕俊廷
关键词:结直肠癌CA242CA72-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2型糖尿病足及其截肢/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DF)发生的高危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可能导致DF截肢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08例,其中DF 89例(DF组),非糖尿病足119例(NDF组)。并根据是否截肢将DF患者分为截肢/趾组(19例)和非截肢/趾组(7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F的危险因素及DF截肢/趾患者的高危因素。结果 DF组患者的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史、收缩压(SBP)、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周围神经病变(DPN)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与NDF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红蛋白(Hb)及踝肱指数(ABI)值与NDF组比较则显著降低(P<0.01)。截趾/肢患者的ABI和Hb低于非截肢/趾患者(P<0.01);而高血压病史、Hb A1c、hs-CRP、PCT、WBC和PLT计数均高于非截肢/趾患者(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Hb A1c、hs-CRP和ASO DF是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WBC和Hb A1c是DF患者发展为截肢/趾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控制高血压、血糖和感染,注意干预异常的ABI和糖尿病并发症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发展为DF,并进一步减少DF截肢的发生。
游东刘强梁光彬吕俊廷
关键词:糖尿病足截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