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珊珊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关节
  • 3篇手术
  • 3篇髋关节
  • 3篇节段
  • 3篇颈椎
  • 3篇发育不良
  • 2篇多节段
  • 2篇多节段脊髓型...
  • 2篇旋转截骨
  • 2篇旋转截骨术
  • 2篇腰椎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髓型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髋关节发育
  • 2篇髋关节发育不...

机构

  • 8篇江门市中心医...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向珊珊
  • 5篇陈忠羡
  • 5篇张志奇
  • 5篇付兆宗
  • 4篇傅明
  • 4篇廖威明
  • 4篇雷洪俊
  • 4篇杨子波
  • 3篇刘进
  • 2篇黄广鑫
  • 2篇邬培慧
  • 1篇白波
  • 1篇蒋雄健
  • 1篇薛忠林
  • 1篇谢清华
  • 1篇黄志宇
  • 1篇梁胜根
  • 1篇康焱
  • 1篇范全
  • 1篇黄保丁

传媒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总计5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丝线缝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治疗。对照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长、术后接受颈椎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6.00%的总有效率,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并发症率(P<0.05)。2组患者治疗前WH0Q0L-BREF评分(P>0.05)可比。治疗后2组患者WH0Q0L-BREF评分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的WH0Q0L-BREF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取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与术后进行颈椎康复的时间,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更低,手术更安全,明显的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雷洪俊陈忠羡付兆宗向珊珊
关键词: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髋臼旋转截骨术及Chiari截骨术对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生物力学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比较髋臼旋转截骨术及Chiari截骨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后对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取8具成年女性骨盆标本,切除双侧髋关节髋臼后沿和上沿,使其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夹角<20°,制备DDH模型;然后于左侧行髋臼旋转截骨术,右侧行Chiari截骨术。分别对正常标本、DDH模型及两种截骨术后标本,于材料试验机上以5 mm/min速率加载至600 N测量髋关节应变值。结果正常标本左、右侧髋关节应变值分别为845.63±533.91及955.94±837.42;DDH模型应变值明显增加,左、右侧分别为1 439.03±625.23及1 558.75±1 009.46,约为正常标本的2倍。结合形态学、影像学检查,提示DDH模型制备成功。髋臼旋转截骨术后髋关节应变值为574.94±430.88,较DDH模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6,P=0.004)。Chiari截骨术后髋关节应变值为1 614.81±932.67,与DDH模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41)。髋臼旋转截骨术后髋关节应变值与术前应变值之差显著低于Chiari截骨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23)。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缓解DDH髋关节病理性应力的效果优于Chiari截骨术。
傅明张志奇向珊珊刘进黄广鑫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旋转截骨术CHIARI截骨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入路及方法。方法 自2009-01-2013-01行连续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63例患者,其中36例行前路分节段脊髓减压,27例行后路改良锚定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24个月(12-36个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前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路组(P〈0.05),而住院天数后路组长于前路组,前路组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明显好于后路组,在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分、NDI评分等2组无明显区别,在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方面后路组多于前路组。结论 前路组及后路组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前路组恢复颈椎的序列,并发症少于后路组,但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付朝华陈忠羡梁胜根范全薛忠林付兆宗谢清华向珊珊蒋雄健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
髋臼旋转截骨术时髋臼后上方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比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在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时于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进行植骨并检测植骨前、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变化,为临床进行该类手术时髋臼后上方是否需要植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具人体防腐骨盆标本建立成髋关节发育不良模型,测定每具标本模型髋关节所受应力的初始应变值α,在每具标本的同一侧做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术,再测定应变值β,然后,于旋转截骨后的髋臼后上缘旋出部分上方加骨块进行植骨,再测定应变值β’。应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比较植骨前后髋关节间应力的改变程度在不同压力负荷时有无差别。结果植骨前后组的对比中,当压力负荷为100N时,t=0.254,P>0.05;200N时,t=-0.542,P>0.05,可以认为植骨前后两组间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植骨组多数标本的绝对数值要优于非植骨组。结论髋臼旋转截骨后,在髋臼旋出部分后上方进行植骨,能使股骨头所受的应力更趋于合理分布,而且,待植骨块与宿主骨完全愈合后,能较好地增加髋臼后上方骨的储备量。
向珊珊陈艺傅明张志奇杨子波白波廖威明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旋转截骨术骨移植
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试验组进行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效果及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3、6、1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采取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长,降低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与吞咽困难发生率,提升疗效。
雷洪俊陈忠羡付兆宗向珊珊
关键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基因沉默抑制人成骨样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造成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完整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假体周围骨溶解、吸收是人工关节松动的典型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骨吸收进程。目的:实验通过观察siRNA沉默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4,IRAK-4)基因表达对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的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为防治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溶解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Lipofectamine 2000为载体将IRAK-4-siRNA转染入MG63细胞。实验分为3组,空白组不加入任何转染试剂;对照组以scrambled siRNA序列进行转染;沉默组以特异性IRAK-4-siRNA序列进行转染。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MAPK基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靶基因沉默组的IRAK-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MG63细胞IRAK-4表达下调后,与空白组和对照组相比,c-Jun氨基末端激酶1/2P46、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磷酸化p38MAPK表达下调分别为62%,64%,68%(P<0.05)。结果证实,siRNA沉默IRAK-4基因抑制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Jun氨基末端激酶和p38MAPK基因的表达。
杨子波黄保丁向珊珊邬培慧张志奇廖威明
关键词:骨组织构建假体周围骨溶解无菌性松动人成骨样细胞基因沉默
OLIF与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斜向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7月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O组(30例)与T组(30例),O组实施OLIF,T组实施TLIF。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评分。结果:O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T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O组VAS评分、ODI低于T组(P<0.05)。治疗前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O组WHOQOL-BREF各项评分明显高于T组(P<0.05)。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治疗中,OLIF与TLIF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以OLIF术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短期的疼痛感及患者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雷洪俊陈忠羡付兆宗向珊珊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近期疗效
Micro-CT软骨成像监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大鼠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应用micro-CT监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大鼠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并建立相应影像与组织病理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DDH动物模型(n=20),设正常对照组(n=12),于生后10天、4周、6周和8周获取两组髋关节标本,分别行基于造影剂Hexabrix320的micro-CT髋关节软骨成像及组织学蕃红O染色检测,计算股骨头软骨层造影剂浓聚度和石蜡切片蕃红O染色光密度值(OD)以反映软骨基质硫酸糖胺聚糖(sGAG)的含量,采用t-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和一般线性回归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时间点的模型组动物关节囊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伴不同程度的髋关节脱位,生后4周出现髋臼变浅,6周和8周时股骨头变扁,髋臼上方形成假臼;模型组和对照组股骨头软骨层的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均随时间推移进行性升高(模型组:F=94.265,P<0.01;对照组:F=108.168,P<0.01),但模型组造影剂浓聚度从6到8周时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后两时间点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的造影剂浓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d:t=5.043;4周:t=5.899;6周:t=5.137;8周:t=9.781,所有P<0.01);蕃红O染色OD值与micro-CT造影剂浓聚度变化趋势相反,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867,P<0.01)。结论 micro-CT软骨成像技术能反映髋关节软骨的退变程度,可发现DDH髋关节软骨的早期退变。
刘进傅明黄广鑫张志奇杨子波邬培慧黄志宇向珊珊王秉钧廖威明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软骨疾病
非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影响预后的因素被引量:5
2013年
背景: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数有条件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但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例因各种原因采取非手术治疗。目的:分析影响非手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1例60岁以上选择非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以期发现影响非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008年7月,19例患者存活,Harris评分平均为43.58分。其中<70岁11例,Harris评分(55.81±29.59)分;>70岁8例,Harris评分(26.75±23.58)分,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1,2,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0.803±0.051,0.607±0.063,0.301±0.07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治疗期间能否早期摆脱卧位状态以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提示年龄、治疗期间能否早期摆脱卧位状态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5)。可见对于非手术方法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年龄、治疗期间能否早期摆脱卧位状态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杨子波向珊珊张志奇刘进张紫机康焱廖威明傅明
关键词:骨折非手术治疗白蛋白
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对比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0例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均于2017年6月—2019年12月入院,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每组患者150例。实行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对治疗效果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效果为观察组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术后疼痛感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雷洪俊陈忠羡付兆宗向珊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