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成平
-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对“原生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被引量:4
- 2008年
- 原生态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伟大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原生态"艺术的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原生态"文化的问题。
- 印成平
- 关键词:原生态文化
- 先秦时期的歌唱艺术及声乐理论
- 2007年
- 歌唱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不同的发声方法和歌唱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歌唱风格及不同的歌唱理论。在我国先秦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三者之间的依存程度相当高,从文献资料来看,到战国晚期,先秦的歌唱艺术仍未能与诗歌、舞蹈完全分开,声乐理论观点也散见于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著作当中,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仍可窥见先秦歌唱艺术发展的脉络。
- 印成平
- 关键词:先秦时期歌唱艺术艺术形式艺术表演声乐理论
- 东路二人台艺术特色探微
- 2008年
- 二人台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俗称“双玩意儿”。它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因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这种“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等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一些舞蹈动作。由旦、丑两个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的艺术形式。逢年过节观看的人围拢在火龙四周.
- 印成平
- 关键词:艺术特色二人台河曲民歌明朝末期舞蹈动作
- 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兼论对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但是,如何激发作为主体的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析,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教学策略、多媒体应用、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讨,以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 印成平
- 关键词:音乐教学
- 简论灾后重建中如何促进绵阳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被引量:1
- 2009年
- 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将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对于高校来说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针对川西北地区受灾和恢复重建的现状,从高等艺术院校参与国际多元化合作的战略新视角,论述了绵阳师范学院应如何在灾后文化重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实力,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加强校地科研联合,开辟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逐渐接轨、教学科研及艺术实践活动与地方音乐文化重建相结合的新路,大力促进绵阳及川西北地区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 印成平谭永局
- 关键词:灾后重建音乐教育
-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悲剧性特征
- 2010年
-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 谭永局印成平
- 关键词:悲剧意识社会环境表现手法
- 网络音乐的后现代特征及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经济重心逐步转向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与之相应的后现代文化也解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音乐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使网络音乐呈现出解构中心、多元化、个性化、草根化等后现代文化特征。
- 印成平
- 关键词:网络音乐后现代传承
- 论歌唱中的感染力与“声情并茂”
- 2008年
- 歌唱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歌曲情感的表达构成了歌唱的整体,最理想的歌唱状态是"声情并茂"。"声"与"情"是歌唱艺术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声"与"情"完美结合的歌唱才能体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
- 印成平
- 关键词:感染力声情并茂情感表达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探寻——以《大江东去》为例
- 2013年
- 艺术歌曲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热而兴起的一种歌曲体裁,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民国初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以《大江东去》为例,从创作背景、调式调性、旋律风格、歌词、伴奏音乐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旨在帮助我们在欣赏、演唱此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能够比较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类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审美价值,对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 印成平
-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调式调性旋律风格伴奏风格
- 宋代词调音乐与姜夔的艺术歌曲
- 2007年
- 宋代的词调音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包括了隋唐燕乐歌舞大曲、民间乐曲、词人创作的"自度曲"及乐工、歌妓的自创曲调等。特别是唐代敦煌曲子词和五代时期编纂的词总集《花间集》对宋代及其之后的词调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晌。被誉为南宋词调音乐第一人的婉约派代表人物姜夔工于诗词,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作曲,他的词乐歌曲集《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自度曲文美雅致、高远清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 印成平
- 关键词: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