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陵
- 作品数:21 被引量:30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被引量:35
- 1996年
- 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WilliamY.B.Chang(CenterforGreatLakesandAquaticScienceandSchoolofNa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theUniversityo...
- Cha.,WYB刘金陵
- 关键词:太湖古地理学
- 11000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被引量:44
- 1996年
- 根据太湖盆地3个钻孔、约自11000年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11000—9000aB.P,该段虽以Pinus为主的针叶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起主导作用的仍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乔木种类,尤其是其间尚含有不少的亚热带成分,推测当时该区地带性植被已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鉴于植被中尚含有少量耐寒的Abies和Picea,推测当时气温可能较今略低;2)9000—5000(5400)aB.P,该段为常绿阔叶林大发展时期,气候温暖适宜,为全新世最佳期,气温约较今高1—2C;3)5000?aB.P.-现在,孢粉组合特征显示,阔叶木本植物就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亚热带成分,与其相反,针叶和一些暖温带成分的含量则略有上升,表明该段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该阶段的植被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 许雪珉刘金陵
- 关键词:孢粉古植被古气候太湖
- 江苏海门王浩钻孔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的环境意义被引量:4
- 1996年
- 初步研究了海门王浩地区WZK010、WZK214、WZK3003钻孔中的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组合,优势种G.oceanica组合中平均占97%。依据化石的种数、丰度和保存状况,自下而上划分3个亚组合。第Ⅰ亚组合,深度7447m,由G.oceanica,H.carterii,H.wallichii,S.lamina,U.sibogae组成,丰度较高,保存较好,代表前三角洲-浅海环境。第Ⅱ亚组合,深度47—25m,成分有G.oceanica,H.carterii,S.lamina,U.sibogae,丰度低,种数少,保存较差,是三角洲前缘的产物。第Ⅲ亚组合,深度25—2.0m,种类计有G.coeanica,E.huxleyi.B.bigelowii,H.carterii,H.walichii,H.hyalina,S.histrica,S.lamina,U.sibogae,C.leptoporus等,含量较高,种数较多,保存一般,反映海湾一渴湖环境。3个亚组合所在地层的岩胜分别为下部粘土、粉砂,中部粉细砂,上部粘土、粉砂。研究结果证实。
- 钟石兰刘金陵吴顺根周山富William Y.B.Chang
- 关键词:化石钙质超微化石长江三角洲全新世
- 太湖16000年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被引量:23
- 1996年
- 通过对太湖钻孔岩芯岩性、结构、构造的剖析及粒度、磁化率的测试,发现冰后期东太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6500—5800年,为一水深约2—3m的、经常受到流水作用影响的浅水湖泊。距今约5800—5700年,东太湖曾一度干枯或接近于干枯。距今5700年以来湖泊变浅,平均水深只有1m左右。由于湖泊变浅,湖底经常遭受波浪的扰动,形成波状层理或透镜状层理。西太湖局部洼地集水成湖的时间比东太湖早,并且水深比东太湖大。在5000aB.P,东、西太湖并未连通。东、西太湖的连通及太湖统一水体的形成开始于4000—3500aB.P.。东太湖的成湖及东、西太湖的连通,湖面的扩大与水深的变浅,与冰期后海面上升引起的河谷与洼地沉积充填、淤塞有关。
- 王建江水进刘金陵William Y.B.Chang
- 关键词:太湖沉积环境古地理学
- 东太湖全新世水下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被引量:19
- 1996年
- 在详细研究东太湖E2孔全新世沉积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水下河道的沉积特征和相组合规律。识别出高湖面型和低湖面型两种沉积层序。划分了东太湖晚更新世末以来环境演变阶段:1)15885—6575aB.P.冲积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古河道;2)6575—5800aB.P.高湖面时期水下河道沉积环境;3)5800aB.P.后,演化为低湖面型水下河道,并逐渐淤积形成开敞湖缘环境。结合西太湖W1孔沉积特征和层位对比分析,进而讨论了环境演变的阶段性与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升降变化的关系。
- 汪永进王建刘金陵William Y.B.Chang
- 关键词:太湖东太湖全新世环境演变
- 太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联同位素的分布及其古气侯意义被引量:17
- 1996年
- 通过太湖两个钻孔岩芯有机碳同位素(13C/12C)的分析,发现δ13C的垂直分布与太湖地区16000aB.P.以来古气候波动相关。根据δ13C垂直分布曲线可推测,大约在11000—6000aB.P,太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期,气温高于现在平均温度。另一方面,根据太湖两岩芯沉积物的δ13C值的对比发现,大约在11000—6000aB.P,西太湖(W1B)岩芯沉积物的δ13C平均值明显高于东太湖(E2B)。据此可认为,在这一期间西太湖很可能有过海水侵入。
- 王金权刘金陵
- 关键词:太湖全新世同位素古生态学
- 南京直立人洞穴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数研究被引量:36
- 2003年
- 研究南京直立人产地葫芦洞内沉积中的植硅体及其气候指数,结果表明洞内植硅体组合以示冷类型居优,温暖指数较低,总的气候格局反映为偏冷型,说明洞内沉积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冰期气候相联系,与哺乳动物化石所揭示的北方型动物群特征和孢粉组合所指示的温带气候环境相一致。根据洞内4个剖面植硅体及其气候指数的分布情况,反映气候在剖面Ⅰ和剖面Ⅱ上呈一定的冷暖、干湿波动;剖面皿显示湿冷环境,湿度在整个洞内沉积中为最高;而剖面Ⅳ除底部和顶部外,气候指数的分布比较稳定,可能代表了一种快速的堆积过程。
- 王伟铭刘金陵周晓丹
- 关键词:植硅体南京直立人洞穴沉积
- 对中国第四纪冰期(或冷期)植被划分意见的商榷
- 近十多年来,国内几位学者相继提出了我国第四纪冰期(或冷期)植被的划分方案,如中国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的植物群分布图(徐馨,1985,1988)、中国东部大陆末次冰期初期和盛冰期的植被分布图(杨怀仁等,1988)和中国第四纪...
- 刘金陵王伟铭
- 文献传递
- 论我国东半部40-20ka时段南、北方植被变迁
- 根据华南地区在40-20ka 时段存在三个代表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第1植物群)为该区地带性植被;2)以松属代表的针叶植物群(第2植物群), 对应于夏季风盛行;3)以蒿属为主的草本植物群(第3...
- 刘金陵
- 文献传递
- 再论华南地区末次冰盛期植被类型被引量:5
- 2007年
- 根据南海北部17940孔和台湾中部头社孔孢粉序列对比结果,首次提出了华南地区15—40kaBP期间的三个具代表性植物群1)以青栲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第1植物群,该植物群在MIS2阶段(20—15kaBP),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和台湾中部头社盆地周围地带性植被;2)以松属或桤木属为主的木本植物为第2植物群,对应于间冰阶,夏季风盛行,降水充沛,气候暖湿,高海面(高湖面);3)以蒿属或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为第3植物群,对应于冰阶,冬季风盛行,降水少,气候暖干,低海面(低湖面)。第2、3植物群在末次冰期时段呈交替出现,表现出东亚季风在本区的旋回特征。文中推论了LGM时段大陆架上的植被类型为陆架前缘的浅水区分布着红树林,裸露的陆架前后缘分别生长着草地、灌木丛和常绿阔叶林。最后,本文提出了蒿属峰值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的对比。
- 刘金陵
- 关键词:末次冰盛期季风HEINRICH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