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帮健
-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被引量:6
- 2009年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以针对发病机制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但随着对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性治疗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文章就DPN的常用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 刘帮健赵玉武
-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
- 脱髓鞘假瘤1例报道
-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头痛半年、视物模糊3个月入院。外院头颅CT检查提示右颞叶类圆形占位。头颅MRI提示胶质瘤可能性大,予手术。术后先后反复出现行走困难、饮水呛咳,言语不清,小便失禁,意识模糊、视物模糊、头晕...
- 赵玉武刘帮健
- 文献传递
- 糖尿病大鼠血-脊髓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5、ZO-1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大鼠血-脊髓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5、ZO1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2组,每组3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5天、30天、90天(各时间点均设对照)取脊髓组织(每次各取6只鼠)以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laudin-1、claudin-5、ZO-1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1)claudin 1、claudin-5蛋白相对表达在糖尿病模型组第30天[分别为(0.324±0.01 5)、(0.289±0.032)]、第90天[分别为(0.220±0.029)、(0.242±0.034)]均较对照组[第30天分别为(0.464±0.009)、(0.475±0.035),第90天分别为(0.468±0.031)、(0.489±0.018)]降低(P<0.01),且糖尿病模型组第15天、30天、90天三时间点claudin-1、claudin-5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检出ZO-1表达。(2)claudin-1、claudin-5 mRNA相对表达在糖尿病模型组第30天[分别为(2.67±0.71)×10^(-4) 、(2.87±0.74)×10^(-4)]、第90天[分别为(0.081 4±0.034)×10^(-1)、(0.122±0.027)×10^(-1))]均较对照组[第30天分别为(13.13±3.09)×10^(-1)、(14.81±2.24)×10^(-4),第90天分别为(13.21±1.98)×10 、(1 4.50±2.72)×10^(-4)]降低(P<0.01),且糖尿病模型组第15天、第30天、第90天三时间点mRNA相对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三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O-1 mRNA表达在糖尿病模型组第15天、第30天及第90天[分别为(4.40±1.94)×10^(-1)、(2.33±0.64)×10^(-1)、(2.32±0.45)×10^(-1)]亦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9.89±6.27)×10^(-1)、(30.68±1 7.64)×10^(-1)、(29.27 ±7.55)×10^(-1)]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可能导致血-脊髓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5、ZO-1表达降低,而且随病程延长claudin-l、claudin-5表达呈逐渐降低趋势。
- 周亚军赵玉武刘帮健施弘薛波
- 关键词:糖尿病CLAUDINZO-1
- 血糖升高速度对大鼠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影响
- 目的探讨胰岛素诱导大鼠低血糖后,血糖升高速度对大鼠低血糖性脑损害的影响,提出"葡萄糖再灌注脑损伤"的概念。方法48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胰岛素诱导低血糖后给予葡萄糖再灌注升高血糖,根据再灌注...
- 赵玉武刘帮健
- 文献传递
- 散发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例
-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行走不稳5年余,言语不利、吞咽困难1年余'于2013年2月2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行走不稳,容易摔跤,症状逐渐加重至不能独立行走及站立,3年前开始使用轮椅.1年前出现...
- 徐艳红刘帮健杨嘉君
- 基于Nrf2-ARE通路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与机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与机制。方法:选择2020—2021年于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48例患者为常规西医组(西医基础治疗),48例患者为中医治疗组(西医基础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ARE、Nrf2、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丙二醛(MDA)、核因子κB(NF-κB)、泛酸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检测患者血管临界压力、血管差压和脑血管动态阻力,给予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医治疗组患者的MDA、NLRP3、NF-κB、Lp-PLA2、TNF-α和UCH-L1水平较常规西医组明显降低,ARE、Nrf2、SIRT1和BDNF水平较常规西医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的血管差压、脑血管动态阻力较常规西医组明显降低,血管临界压力较常规西医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的FCA、MoCA评分较常规西医组升高,CSS、中医证候评分较常规西医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常规西医组更高[97.92%(47/48)vs. 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可调节Nrf2-ARE通路,抑制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元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及脑微循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郭新年口锁堂刘帮健
-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急性脑梗死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
- B型钠尿肽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选择的意义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疗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以BNP=912.5 pg/m L(第95分位数)为分界值,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再根据不同的抗栓治疗,分为抗血小板组和抗凝组。比较入院时和治疗后21 d 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同时比较2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对于BNP>912.5 pg/m L的患者,抗凝治疗组的NIHSS评分(P=0.015)及m RS评分(P=0.031)改善比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治疗组病死率和脑梗死再发率高于抗凝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BNP≤912.5 pg/m L的患者,两治疗组之间NIHSS评分及m RS评分改善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血小板治疗组病死率和脑梗死再发率高于抗凝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NP>912.5 pg/m L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抗凝治疗,其疗效可能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 刘帮健曲忠森赵玉武孙晓江杨嘉君
- 关键词:脑梗死心房颤动B型钠尿肽抗凝药抗血小板药
-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1例报道
- 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于2008年12月19日因"行走不稳、左肢无力10年余,进行性加重"入院。患者10年前开始出现左下肢乏力,行走轻度障碍,自感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2周前开始感左下肢乏力症状加重
- 赵玉武刘帮健
- 文献传递
- 低血糖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
- 目的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个并发症。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给患者的治疗和愈后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对低血糖性脑损害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
- 赵玉武刘帮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