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文
- 作品数:16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耐受性评价被引量:2
- 2015年
- 为确定昆明鼠对饲料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耐受剂量,试验选择60只初始体重为(17±0.12)g的健康雄性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在基础日粮含黄曲霉毒素B1(AFB1)〈10.0μg/kg的条件下,5个处理组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2%和5%蒙脱石。试验30d后测定小白鼠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内脏组织变化。结果表明,添加0.5%蒙脱石显著提高了小白鼠平均日采食量(P〈0.05),添加1%蒙脱石组小白鼠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升高,小白鼠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下降(P〈0.05)。蒙脱石添加水平为2%时,小白鼠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0.5%和1%组(P〈0.05)。本试验中添加不同水平蒙脱石对小白鼠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均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升高,除0.5%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白鼠组织切片显示,蒙脱石添加水平为5%时,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基础日粮含霉菌毒素在安全范围内时,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昆明系小白鼠对本受试蒙脱石的耐受剂量介于0.5%~2%之间。
- 刘少文柏雪程传民郭春华肖英吕娜
- 关键词:蒙脱石血清生化指标耐受性
- 成都地区鸡蛋沙门菌污染检测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为了解成都地区不同饲养方式和不同包装形式鸡蛋壳表面和蛋内容物沙门菌污染情况及菌株的血清型分布与耐药性,本试验对采自成都市不同超市、农贸市场、农户共60枚鸡蛋进行沙门菌检测和血清型鉴定,用K-B纸法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测得集约化饲养精包装的鸡蛋蛋壳表面和蛋内容物及集约化饲养散包装鸡蛋壳表面均未检测出沙门菌,而集约化饲养散包装鸡蛋内容物的沙门菌检出率为40%,散养精包装鸡蛋的蛋壳和蛋内容物的检出率分别为6.67%、0%,散养散包装鸡蛋的蛋壳和蛋内容物的检出率分别为26.67%、86.67%;共分离出24株沙门菌,包括8种血清型,流行菌株是肠炎型;1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中,沙门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70.83%和87.50%,对洛美沙星、卡那霉素、环丙氟哌酸、链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4.17% -29.17%不等.最终得出成都地区鸡蛋的沙门菌污染状况是:散养高于集约化饲养,散包装高于精包装,除散养精包装鸡蛋外鸡蛋内容物高于或等于蛋壳表面;抗生素选择压力导致不同地区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有所不同.
- 李文娟郭春华张正帆刘少文张颖陈光吉柏雪
- 关键词:鸡蛋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
- 不同方法检测霉菌毒素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方法对霉菌毒素检测结果的差异,旨在为检测霉菌毒素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和液相质谱质谱联用(HPLC-MS/MS)三种检测方法,对仔猪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呕吐毒素(DON)含量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AFB1、ZEA和DON时,超标率与UHPLC法和HPLC-MS/MS法接近;但ELISA法检测AFB1结果为限量值为80%以上时,采用UHPLC法的检测结果显著高于HPLC-MS/MS法(P<0.05),其他所有样品的AFB1、ZEA和DON两种仪器检测方法差异不显著(P>0.05)。ELISA可作为霉菌毒素检测的快速初筛法;对ELISA结果进行确认时,低含量AFB1样品更宜采用HPLC-MS/MS法,其余样品采用UHPLC法检测更经济;对DON和ZEA的ELISA结果确认时,也可采用UHPLC法。
- 董艾青刘少文柏凡陈宇郭春华柏雪
- 关键词:ELISA试剂盒UHPLCHPLC-MS/MS霉菌毒素
- 我国西南地区猪配合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状况——基于102家饲料生产企业样品调查被引量:8
- 2015年
- 随机抽取我国西南地区102家不同规模饲料生产企业的205份仔猪配合料与青年母猪配合料样品,采用ELISA法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对含量超过国家限量值80%以上的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复查。对于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差异较大的样品,采用液质联用法(HPLC-MS/MS)确认,综合分析各种方法所测得的试验结果,获得试验最终数据。结果发现,五省市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全部被检出;呕吐毒素除广西省稍低外,其余省市均被全部检出;伏马毒素检出率最低为四川省。该批饲料样品中的毒素平均含量均未超出国家限量,伏马毒素在所有样品中超标率为0,其他毒素超标率在不超过20%。分析认为,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以及伏马毒素在西南地区猪配合饲料中污染程度相对较轻,但污染范围较广,建议饲料生产企业应该继续加强对原料和产品的品控管理。
- 刘少文柏凡李云柏雪程传民方思敏董艾青樊淑娜
- 关键词:污染状况
- 黄曲霉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致癌物质。综述黄曲霉菌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包括环境反应机制(应激反应途径、群体感应和G蛋白信号通路等),并介绍转录调控单元Velvet Complex的功能和用分子生物技术消除黄曲霉菌毒素对人类危害的可能。
- 刘少文柏凡郭春华柏雪张正帆彭忠利
- 关键词: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次级代谢分子机制
- 西南地区猪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调查
- 黄曲霉毒素(AFT)是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易污染食物、饲料原料、饲料成品以及畜产品等.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强的致癌物质.AFT目前发现有20多种,其中AFB1毒性最强,相当于氰化钾的1...
- 刘少文柏凡李云柏雪程传民方思敏董艾青樊淑娜
- 关键词:猪饲料黄曲霉毒素B1
- 黄曲霉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致癌物质.文章综述了黄曲霉菌次级代谢的分子机制,包括环境反应机制(应激反应途径、群体感应和G蛋白信号通路等),并介绍了转录调控单元Velvet Complex的功能...
- 刘少文柏凡郭春华柏雪张正帆彭忠利
- 关键词:黄曲霉次级代谢分子机制分子生物技术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自由放牧与舍饲育肥牦牛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差异被引量:4
- 2017年
- 肉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集了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无腹泻症状的放牧型牦牛样品155份,舍饲育肥型牦牛样品122份,对其粪便及各组织中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并对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和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发现,2种饲养方式下,牦牛组织病原微生物携带率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放牧型牦牛的检出率绝对值都略高于舍饲育肥型牦牛;2种不同饲养方式的牦牛样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差异较大,舍饲育肥型和放牧型牦牛肌肉中检出的血清型分别为纽波特沙门氏杆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放牧型牦牛粪便中的沙门氏菌为鼠伤寒沙门氏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和圣保罗沙门氏菌,而舍饲育肥型牦牛仅有都柏林沙门氏菌;舍饲育肥型和放牧型牦牛源沙门氏菌对抗生素耐药性规律基本一致,对林可霉素(83.33%、81.82%)、四环素(66.67%、63.64%)和麦迪霉素(66.67%、72.73%)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放牧型牦牛的微生物安全性和舍饲育肥型牦牛一致,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都较为严重。
- 柏雪文勇立刘少文陈宇钟金城王永郭春华
- 关键词:牦牛饲养方式沙门氏菌大肠菌群单增李斯特菌
- 霉菌毒素吸附剂与解毒剂的研究进展与评价被引量:8
- 2014年
- 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和解毒剂的方法已较为常用。霉菌毒素吸附剂、解毒剂暂无评价的国家标准,市场上各种产品良莠不齐,文中介绍了霉菌毒素吸附剂、解毒剂的研究近展和综合评价方案。
- 刘少文柏凡郭春华柏雪张正帆彭忠利方思敏
- 关键词:霉菌毒素吸附剂解毒剂
- 转基因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与风险被引量:1
- 2014年
- 介绍了我国牧草育种现状,总结了运用转基因技术在牧草育种中取得的成就,分析了转基因牧草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同时提出了用基因手段来改变牧草传统特性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从保持生态圈的稳定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角度预测了未来牧草育种的方向与前景,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让牧草行业为国民经济服务。
- 刘少文郭春华彭忠利张正帆柏雪白史且游明鸿
- 关键词:牧草育种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