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朋
- 作品数:28 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玉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拟行人工流产孕妇12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异丙酚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每组60例。A组以瑞芬太尼0.15μg/kg.min-1微泵静脉输注2min诱导,随后以瑞芬太尼0.1μg/kg.min-1和丙泊酚1.5mg/kg.h-1静脉持续泵入维持;B组以丙泊酚2mg/kg静脉注射(60s以上)维持,术中必要时每次追加0.5~1mg/kg。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疼痛感觉,但术中B组10例(16.7%)出现轻度体动,多于A组0例(P<0.01)。术毕清醒时间A组明显快于B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中MAP和HR明显降低(P<0.05),术毕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及术中呼吸明显减慢(P<0.05),A组慢于B组(P<0.05);A、B组分别有:3例(5%)、1例(1.7%)出现呼吸暂停1~2min,在面罩吸氧下SPO2均维持100%。丙泊酚总用量A组少于B组(P<0.01)。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但呼吸抑制较明显,应加强呼吸监测与管理。
- 刘家朋唐培佳谭冠先
-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人工流产
- 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刘家朋覃红梅吴先荣庞武成官英勇
- 关键词:肺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和常规静脉麻醉在小儿全麻诱导中的比较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和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在先天性唇裂修补术患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3~12岁先天性唇裂修补术患儿40例,ASAⅠ或Ⅱ级,体重8~38kg,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组(A组,n=20)和常规静脉麻醉诱导组(B组,n=20),A组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B组常规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指标: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条件、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气管痉挛、躁动、呕吐、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结果:A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插管前的MAP、HR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而B组下降更明显(P<0.05),插管后3min B组MAP再次下降(P<0.05);两组的SpO2均100%;两组插管条件优良率都达100%。结论: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比常规静脉麻醉诱导更加迅速、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诱导方法。
- 梁勇升唐培佳刘家朋谭冠先
-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小儿静脉麻醉
-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被引量:12
- 2006年
- 唐培佳刘家朋
-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咪唑安定术后恢复麻醉应用
- 4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 1999年
- 本文总结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与管理体会。异丙酚、利多卡因与安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扩张冠状动脉,复合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防治血压过高,以苯肾上腺素作为升压药,维持循环稳定,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肌缺血,降低心率,利于在跳动的心脏上作血管吻合。结果血压在控制下波动小,心率保持在45~80次/分(平均62次)。麻醉苏醒迅速,可早拔管,心肌氧供与氧耗间的平衡维持良好。
- 官英勇唐培佳刘家朋
-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氧供氧耗
- 改良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早期更换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2例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常规换管组(A组)和改良早期换管组(B组),B组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作为支架在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漏气时即予更换,观察一次性换管成功率、换管时间、漏气期间与换管后3d内平均每天发生气促次数、发现气囊漏气时及发现漏气后5d取痰行细菌培养并行床边胸部X线拍片以了解肺部感染情况、漏气期间及换管后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气囊漏后的机械通气时间及发现气囊漏气后ICU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改良早期更换组一次性换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P<0.05),换管时间亦短于常规组、换管期间SpO2下降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局部出血少于常规组(均P<0.05)。换管后肺部细菌感染发生率、漏气后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B组均明显少于A组(均P<0.05)。结论:采用无气囊气管导管为支架更换早期气囊漏气的气管切开套管安全、可靠、有效,有利于改善氧合,可减少人机对抗,可更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刘家朋覃红梅吴先荣庞武成
-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气管套管气囊
- PICCO与TEE监测法测定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法测定脓毒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需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PICCO及TEE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系统性血管张力指数(SVRI)等参数,所有患者每天监测1次,连续监测4 d,采用Pearson分析比较所测数据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两种监测方法测得的泵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0.689,PSVI=0.156),两者相关性良好(rCI=0.872,rSVI=0.980,P<0.01);两种监测方法测得的后负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VRI=0.689),两者相关性良好(rSVRI=0.996,P<0.01);两种监测方法测得各指标的一致性高,误差百分比分别为CI 5.3%,SVI 4.8%,SVRI 4.3%。结论:PICCO与TEE在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相关性好,一致性高,而后者为非创伤性检查,更便于临床应用。
- 刘家朋邓彩霞黎琳吴欣李慧琳梁艺
- 关键词:PICCOTEE血流动力学监测
- 双氧水冲洗实质器官致疑气体栓塞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刘家朋唐培佳谭冠先
- 关键词:双氧水气体栓塞心跳呼吸停止
- 腹腔内压对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腹腔内压(IAP)对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探讨置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分析ICU收治的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患者15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初始腹IAP值分A、B、C、D、E 5组。记录12 h、24 h、36 h、48 h螺旋型鼻肠管到达屈氏韧带以下25 cm处的例数,比较不同水平IAP对螺旋型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置管后12 h、24 h C组成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h、48 h C组成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IAP增高,置管成功率下降。C组与D组比较,置管后24 h、36 h、48 h D组成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比较,各时间点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P的高低对螺旋型鼻肠管的置管成功率产生明显影响。随着IAP升高,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的成功率明显降低。早期置管(IAP≤20 mmHg时)可提高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的成功率。IAP是影响徒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 黎琳刘家朋
- 持续腹腔压力监测对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辅助诊疗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压力监测对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辅助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42例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内压力与炎性指标及重要脏器功能改变的关系,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结果随着腹腔内压力的逐渐升高,红细胞、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水平逐渐上升,血压、血氧饱和度、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量等重要脏器功能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2例患者中8例并发肾衰竭,5例并发心力衰竭,3例并发Ⅱ型呼吸衰竭,1例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根据持续腹腔压力监测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最终治愈出院32例,治愈率为76.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0例,死亡率为23.8%。结论持续腹腔压力监测能够有效指导腹部损伤引起的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庞武成刘家朋林娴
- 关键词:腹部损伤腹腔间隙综合征辅助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