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
- 作品数:47 被引量:317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历史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
- 2024年
- 历史并非单纯的知识,而是观念。历史书写的实质是知识观念的不断再分配过程,任何历史书写都无法脱离某种特定的历史哲学与价值观念。中华文明天下体系中长期发生的不同人群、不同政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持续互动,塑造出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以来,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中华文明实现自我更新,接续传统并融通现代性,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由自觉生成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中华民族历史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知识构成。
- 关凯
- 关键词:历史观中华民族
- 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
- 中华民族认同: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讨论有汗牛充栋的文献,这里不一一回顾。就历史而言,"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真正兴起,始自清末民初,是一种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影响的共同体认同意识。但对于经历了两千年香火延...
- 关凯
- 文献传递
- 让民族成为政治工具:反思清帝国的跨文明统治
-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一个是成吉思汗及其后代建立的蒙古人占统治地位的元朝,另一个就是满族建立的清朝。但与元朝不到百年的短暂统治相比,大清帝国跨越3个世纪的统治,其基础之牢与效度之高,都远胜元朝。从1...
- 关凯
- 文献传递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案例分析:“黄家医圈”现象和沈阳首届清文化节被引量:3
- 2007年
-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黄家医圈"案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有限的被动的角色,但在功能意义上,却为民间传统医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在"沈阳清文化节"的案例中,政府的决策程序和经济动机却在客观上制造了一起引发族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公共事件,这显然与政府促进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的意愿相背离。
- 关凯
- 关键词:政府角色
- 地域、历史与文化认同:满族经验
- 任何一个族群都有关于故乡的记忆、想象和思乡情结(nostalgia),这种因地域而生的心理感受是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传统的民族学研究中,关于文化认同的讨论也通常基于某种地理决定论的视角,在地域、历史与人群祖先的...
- 关凯
- 文献传递
- 民族团结进步:仪式象征与生活经验被引量:1
- 2014年
- 这季金秋,国务院将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就其政治立意而言,是为了在多民族统一国家之中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挖掘、发现现实社会生活中实践这种理念的鲜活事迹,
- 关凯
-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共同繁荣仪式民族平等团结
- “标志性建筑——不同视角的讨论”主题沙龙被引量:1
- 2016年
- 标志性建筑往往作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一种形象代言,或彰显其厚重的文化力,或闪耀其先进的竞争力,既有文化演进、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等宏观层面的要素驱动,也有大众传播和公众认可所必须"取其精华"的内在需要。不同视角,本身就是标志性建筑的自定义认知规律,村民心中永远留存着宗祠和村口的榕树;贫民窟的孩子们可能永远记得仅有的一间简陋教室;专家评选的几大建筑往往与民众认知的相去甚远;建筑师的概念陈述永远不及老百姓的联想比喻。标志性建筑或者地标作为术语,在建筑评论和城市设计理论中以专业名词出现,而个人或者群体的城市记忆中,不同学科的文化或社会关注角度下,或许都存在另一个版本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的集体记忆伴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变迁,通过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逐渐形成一定记忆历史的城市标志性;同时,当代的城市和建筑创新此起彼伏,高新技术推波助澜,不断产生争雄当下的城市标志性,都通过物质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得以呈现,本身就构成了多视角的复杂景象。沙龙,本意不是为了形成单一的结论,而是提供各抒己见、彼此交流的机会。本次沙龙特邀请正在波士顿访学的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人类学、城市设计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凯文·林奇曾经工作过的MIT规划系集聚一堂,从不同视角对标志性建筑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 王世福韩孟臻王凯关凯张旭王媛王颖刘宇波彭凯宁薛颖马昭蔡鸿儒邱外山许翔
- 关键词:标志性建筑城市记忆
- 发展与稳定:边疆中国的话语政治被引量:16
- 2014年
- 黄达远认为地缘政治是内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在英俄"大博弈"格局下,实现了内亚从"鞑靼"到"中亚"的地缘政治化过程。受内亚地缘政治的影响,18世纪以来中国形成了具有内亚特色的边疆体制,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建构形式。韦兵认为晚近西北边疆形成几乎包含了现代国家形成中的所有难题、悖论和挫折,边疆问题的解决极大程度依赖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完成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边疆问题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国家建构问题。关凯认为当下中国关于边疆问题的话语政治及其所包含的三个文化面向: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性与文化多样性和人的观念。只有破除主流社会关于"边疆问题"的认知误区,才可能真正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纳日碧力戈认为以"生存交互性"定义"边疆",则处处是边疆,人人互为边疆,物物互为边疆。唯有自我超越,超越旧有的"种见",才能推出民族新政治,推出民族和睦的新理念。刘琪认为我们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类似"迪庆经验"的地方性知识,完全可能为现代性的缺憾提供补充,也可能为民族-国家建构提供参照。
- 关凯
- 关键词:话语政治边疆国家与社会关系族群政治
- 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与民族多元性被引量:1
- 2011年
-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一方面国家必须证明自身内部的某种文化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内部文化多样性的事实。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强调在包容多样性基础上的国族一体化,对我们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性都颇具启示。
- 关凯
- 关键词:文化主体性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民族问题一致性
- 从帝国到共和国的转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中的政治权威系统被引量:1
- 2008年
- 1911年,随着清帝国的崩溃,外蒙古宣布独立。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华帝国的政治权威系统面临空前危机。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以汉人的民族主义为社会动员工具,在民族政治上难以迅速重建权威。这个权威系统的重建将在20世纪中叶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本文回顾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治和20世纪初国家转型的过程,分析了国家转型过程中的政治权威系统与民族政治的关系,重点讨论从传统帝国的权威系统向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权威系统转变中的民族政治问题。
- 关凯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权威中华帝国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