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梅 作品数:36 被引量:107 H指数:6 供职机构: 青岛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影响的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任务训练组(对照组)和双任务训练组(观察组),每组25例,治疗期间分别脱落2例和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3例,观察组22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观察组进行双任务平板训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功能区(站立)和E功能区(走跑跳)、儿童平衡量表(PBS)、1 min步行试验(1MWT)评价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移动能力,采用改良起立-行走计时(mTUG)测试、双任务mTUG测试、双任务成本(DTE)评估2组患儿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单任务mTUG、双任务mTUG、D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双任务mTUG[(16.95±3.44)s]和DTE[(-18.79±12.25)%]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或双任务平板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中以双任务平板训练的疗效更优。 罗光金 张璇 罗慧 李小平 陈渔 王淑婷 孙殿荣 王利江 侯梅 苑爱云关键词: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GATAD2B基因突变致GAN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GAND综合征即GATAD2B(The GATA zinc finger domain containing 2B)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GATAD2B-associat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GAND)(OMIM#615074),最早由Willemsen等[1]在2013年定义为由GATAD2B基因功能丧失引起的智力障碍综合征,又称为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18型[2]。 罗光金 张璇 李小平 苑爱云 侯梅 陈军关键词:基因突变 神经发育障碍 脑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继发性病变及康复策略 被引量:4 2011年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胎儿或婴儿发育中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可导致其活动受限,终生残疾。英国学者曾对脑瘫患者的寿命进行调查,1940年至1960年出生的200例脑瘫患者中,有86%存活到50岁,略低于同期普通人群。虽然脑瘫患者的脑部病变是静止性的, 侯梅 王海桥 孙殿荣关键词:继发性病变 骨骼系统 神经肌肉 脑部病变 进行性损伤 儿童首次癫痫发作及其管理 被引量:4 2011年 癫痫发作(seizures)是由于脑内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或精神活动改变。6%~9%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癫痫发作,多数患者仅为首次发作,有些是严重医学疾病的首发症状,有些则反复发作成为癫痫,癫痫发作和癫痫均明显增加死亡风险。如何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科学地做出首次发作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管理是首诊医生的重要责任。 侯梅关键词:癫痫 儿童 早产儿脑性瘫痪25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类型、运动障碍程度、影像学特点及共患病情况。【方法】专科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脑瘫患者,详细记录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估运动障碍程度;常规进行智力评测、眼科学检查、语言能力评估,怀疑听觉障碍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行听力阈值测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产儿脑瘫以痉挛型最多见(占77.13%)。痉挛型双瘫和偏瘫的GMFCS水平好于不随意运动型、四肢瘫和混合型(F=4.362,P<0.01)。不同脑瘫类型和GMFCS水平的患儿共患病明显不同。占65.89%患儿影像学呈现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改变,见于各种类型但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早期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产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预测。【结论】认识并掌握早产儿脑瘫的运动学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伴发障碍,对于病因学研究、综合康复管理都极端重要。 侯梅 孙殿荣 单若冰 隋晓峰 王珂关键词:早产儿 脑瘫 共患病 新型抗癫痫发作药物吡仑帕奈添加治疗0~18岁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研究 2025年 背景目前儿童难治性癫痫(RE)仍是癫痫的治疗难点,国内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RE尚属新药,缺少PER对儿童RE添加治疗的建议,且国内报道中使用PER治疗的RE患儿样本量较少。因此PER对于儿童RE,尤其低年龄RE患儿的疗效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PER添加治疗儿童RE的疗效、可能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0~18岁RE患儿进行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对比PER添加治疗前后不同观察时点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变化,评估PER的治疗效果,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保留率,并分析PER有效组与无效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92例研究对象,PER添加治疗后,第12、24、36周的有效率分别为56.3%(108/192)、62.1%(113/182)、69.7%(122/175),无发作率分别为19.3%(37/192)、21.4%(39/182)、24.6%(43/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1/192),主要为头晕、暴躁易怒、无力嗜睡等,末次随访药物保留率为91.1%(175/192)。PER添加治疗的RE患儿连续用药12周时,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起病年龄、抗癫痫治疗病程、起源类型、发作形式、添加PER前发作频率、联合其他抗癫痫发作药物(ASMs)数量、生酮饮食/外科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178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67例患儿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治疗总有效与无效/恶化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查结果中以脑前部(前、中、颞前、中部)放电总有效占比较高;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中以正常者总有效占比较高,其次为以脑白质损伤为主的患儿。结论PER添加治疗儿童RE整体有效率及保留率较高,不良反应轻微,药物耐受情况好。对于起病年龄晚、发作形式为运动性发作、局灶性起源、抗癫痫治疗病程短、联合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少的RE患儿 马湖萍 任蓉 侯梅 苑爱云关键词:难治性癫痫 儿童 药物不良反应 硝西泮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血药浓度监测 2002年 目的:对使用硝西泮治疗的难治性癫痫婴幼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辅佐临床合理使用硝西泮。方法:利用已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进行检测。30~180 μg·L^(-1)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结果:共监测34例患儿57例次,低于50μg·L^(-1)的14例次,高于180μg·L^(-1)的11例次,在50~180μg·L^(-1).范围内32例次。结论:监测硝西泮血药浓度,可以减少硝西泮的不良反应,缩短疗程,为停药、更换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赵荣安 王志燕 胡朝欣 侯梅 谢学孔关键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硝西泮 小儿 难治性癫痫 血药浓度 丰富环境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突触素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突触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7日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 h EE干预(6 h EE)组、12 h EE干预(12 h EE)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组和模型组均运用Rice法(1981)制备大鼠HIBD模型。干预组分别进行14 d的6 h和12 h的EE干预。运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突触素蛋白的表达。结果4组大鼠训练期间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4组大鼠之间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7,P〉0.05)。6 h EE组、12 h EE组和模型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均短于假手术组,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6 h EE组:0.529±0.038、0.889±0.027,12 h EE组:0.660±0.034、1.114±0.037,模型组:0.225±0.015、0.672±0.057)的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0.803±0.026、1.347±0.092)也有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6 h EE组和12 h EE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更长,并且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12 h EE组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以及海马区BDNF与突触素蛋白的表达情况都优于6 h EE组。结论EE能够改善HIBD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表达有关。 孙向峰 侯梅 苑爱云 李小平 刘秋燕关键词:丰富环境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学习记忆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突触素 SCN8A基因突变致早发性婴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合并多发骨折2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2例SCN8A基因突变致早发性婴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EIDEEs)并多发骨折的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CN8A基因杂合突变致EIDEEs合并多发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达5年余随访。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再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遗传学特征。结果病例1,女,生后1个月出现抽搐发作,11个月后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股骨发育异常,4岁后出现反复骨折、进行性小脑萎缩,检测提示SCN8A基因错义突变c.3967G>T(p.Ala1323Ser)。病例2,女,生后5小时出现抽搐发作,随年龄增长发现发育落后,肌张力障碍,2岁后出现反复骨折、进行性脑萎缩,检测提示为SCN8A基因错义突变c.1079T>C(p.Phe360Ser),此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2例患儿经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均为新生突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进行SCN8A基因突变导致EIDEEs和多发骨折的报道,发现新发错义突变位点1个,扩大了致病基因SCN8A的临床表型谱及变异谱。 任蓉 史亚辉 张雷红 侯梅 苑爱云关键词:骨折 贝美格致惊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年龄特征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3-乙基-3-甲基戊二酰亚胺(贝美格)致惊后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年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取健康成年和幼年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贝美格制作长时程惊厥模型,惊厥持续15min后止惊。成年和幼年两组大鼠分别于惊厥后3h、6h、1d、3d、7d断头处死,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海马bcl-2蛋白及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惊厥后3、6h,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表达较相应正常对照显著升高(F=7 484.0、9 599.0,t=118.9~155.3,P〈0.01)。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均于惊厥后6h达高峰,随后成年鼠bcl-2蛋白表达回落迅速,惊厥后1d即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而幼年鼠回落缓慢,在惊厥后3d内呈持续强表达,直至惊厥后7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3.1,P〈0.05)。惊厥后幼年鼠bcl-2蛋白表达较成年鼠有增高趋势,在惊厥后6h及1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104.4,P〈0.01)。惊厥后两组大鼠海马bcl-2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规律类似。结论长时程惊厥可诱导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增高,但存在年龄差异,幼年鼠bcl-2的表达强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强于成年鼠,这可能是未成熟脑耐受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苑爱云 张雷红 刘秋燕 侯梅关键词:贝美格 基因,BCL-2 年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