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梅 作品数:36 被引量:108 H指数:6 供职机构: 青岛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 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影响的比较 2023年 目的比较单任务平板训练与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具备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任务训练组(对照组)和双任务训练组(观察组),每组25例,治疗期间分别脱落2例和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3例,观察组22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观察组进行双任务平板训练。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功能区(站立)和E功能区(走跑跳)、儿童平衡量表(PBS)、1 min步行试验(1MWT)评价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移动能力,采用改良起立-行走计时(mTUG)测试、双任务mTUG测试、双任务成本(DTE)评估2组患儿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单任务mTUG、双任务mTUG、DT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 D区和E区、PBS、1MWT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双任务mTUG[(16.95±3.44)s]和DTE[(-18.79±12.25)%]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或双任务平板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中以双任务平板训练的疗效更优。 罗光金 张璇 罗慧 李小平 陈渔 王淑婷 孙殿荣 王利江 侯梅 苑爱云关键词:脑性瘫痪 痉挛型双瘫 GATAD2B基因突变致GAND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GAND综合征即GATAD2B(The GATA zinc finger domain containing 2B)基因相关神经发育障碍(GATAD2B-associate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GAND)(OMIM#615074),最早由Willemsen等[1]在2013年定义为由GATAD2B基因功能丧失引起的智力障碍综合征,又称为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18型[2]。 罗光金 张璇 李小平 苑爱云 侯梅 陈军关键词:基因突变 神经发育障碍 脑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继发性病变及康复策略 被引量:4 2011年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胎儿或婴儿发育中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可导致其活动受限,终生残疾。英国学者曾对脑瘫患者的寿命进行调查,1940年至1960年出生的200例脑瘫患者中,有86%存活到50岁,略低于同期普通人群。虽然脑瘫患者的脑部病变是静止性的, 侯梅 王海桥 孙殿荣关键词:继发性病变 骨骼系统 神经肌肉 脑部病变 进行性损伤 具有癫痫发作表型的染色体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四例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具有癫痫发作表型的染色体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具有癫痫发作表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遗传学结果、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癫痫首次发作年龄分别为0.5、4、5、13月龄。发作类型:3例为局灶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1例为局灶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3例为多灶性癫痫样放电,1例为局灶性癫痫样放电。颅脑磁共振成像:1例小脑扁桃体下移,3例未见明显异常。4例患儿的染色体16p11.2缺失长度为545~660kb不等。4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语言发育迟缓(Gesell量表中言语能区发育商分别为29、59、75、70),其中1例合并孤独症谱系障碍。随访8个月~3.5年,4例均口服1种抗癫痫发作药后发作控制;4例均进行康复训练,2例进步明显,2例进步缓慢。结论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癫痫发作起病早,多合并语言发育迟缓,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不明原因神经发育障碍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应尽早行拷贝数变异检测以明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干预可改善预后。 罗光金 陈军 侯梅 苑爱云 刘秋燕 李小平 于晓明关键词:癫痫 发育迟缓 孤独症谱系障碍 微缺失 新生儿期起病的PURA综合征1例 2024年 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PURA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暂停、嗜睡、喂养困难、特殊面容、肌张力低下、癫痫发作和重度发育迟缓,基因检测发现PURA基因新发杂合变异c.28C>T(p.Gln10Ter),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至3岁2个月,仍重度发育迟缓,常需喂食,以流食为主。 罗光金 李加山 段翌 陈军 苑爱云 侯梅关键词:发育迟缓 肌张力低下 脑瘫患儿伴发视觉障碍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伴发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2006年至2009年青岛市残疾儿童医疗康复中心住院的163例脑瘫患儿,详细采集其围生期高危因素,同时进行屈光、视敏度、眼位、眼运动和眼底等检查,评定其视觉发育状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版软件进行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 163例脑瘫患儿中,眼科检查结果异常61例,异常率37.4%.其中39例患儿(23.9%)存在屈光参差,包括远视、近视和/或散光;50例患儿存在斜视(30.7%);眼球运动异常26例(16.0%),包括眼球震颤、固视困难和不自主眼球运动等;眼底异常13例(8.0%);37例患儿能配合视敏度检查,视敏度低下者19例(51.4%).头颅磁共振结果显示以枕叶皮质受损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伴发视觉障碍的发生率最高.早产、低出生体重为高危因素.结论 视觉障碍是脑瘫患儿的常见合并症,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 赵建慧 侯梅 王强 钟兆贝 孙殿荣关键词:脑性瘫痪 视觉障碍 斜视 屈光参差 视敏度 SCN8A基因突变致早发性婴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合并多发骨折2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2例SCN8A基因突变致早发性婴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EIDEEs)并多发骨折的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CN8A基因杂合突变致EIDEEs合并多发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长达5年余随访。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再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遗传学特征。结果病例1,女,生后1个月出现抽搐发作,11个月后发育落后,肌张力低,股骨发育异常,4岁后出现反复骨折、进行性小脑萎缩,检测提示SCN8A基因错义突变c.3967G>T(p.Ala1323Ser)。病例2,女,生后5小时出现抽搐发作,随年龄增长发现发育落后,肌张力障碍,2岁后出现反复骨折、进行性脑萎缩,检测提示为SCN8A基因错义突变c.1079T>C(p.Phe360Ser),此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2例患儿经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均为新生突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进行SCN8A基因突变导致EIDEEs和多发骨折的报道,发现新发错义突变位点1个,扩大了致病基因SCN8A的临床表型谱及变异谱。 任蓉 史亚辉 张雷红 侯梅 苑爱云关键词:骨折 贝美格致惊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年龄特征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3-乙基-3-甲基戊二酰亚胺(贝美格)致惊后大鼠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年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取健康成年和幼年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贝美格制作长时程惊厥模型,惊厥持续15min后止惊。成年和幼年两组大鼠分别于惊厥后3h、6h、1d、3d、7d断头处死,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海马bcl-2蛋白及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惊厥后3、6h,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表达较相应正常对照显著升高(F=7 484.0、9 599.0,t=118.9~155.3,P〈0.01)。两组大鼠海马bcl-2蛋白的表达均于惊厥后6h达高峰,随后成年鼠bcl-2蛋白表达回落迅速,惊厥后1d即降至正常对照水平,而幼年鼠回落缓慢,在惊厥后3d内呈持续强表达,直至惊厥后7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3.1,P〈0.05)。惊厥后幼年鼠bcl-2蛋白表达较成年鼠有增高趋势,在惊厥后6h及1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104.4,P〈0.01)。惊厥后两组大鼠海马bcl-2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规律类似。结论长时程惊厥可诱导海马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增高,但存在年龄差异,幼年鼠bcl-2的表达强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强于成年鼠,这可能是未成熟脑耐受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苑爱云 张雷红 刘秋燕 侯梅关键词:贝美格 基因,BCL-2 年龄因素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年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的神经肌肉疾病。近年来综合全面的康复管理和基因治疗逐渐兴起,DMD患者的存活期延长。本文从DMD的临床分期、康复评估、预防挛缩和畸形、活动锻炼、辅助设备和辅助技术等方面对DMD康复治疗和康复管理进行综述。 张雷红 孙殿荣 韦爱玲 侯梅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康复评估 活动锻炼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及沟通交流功能水平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儿童运动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以痉挛型为主,约占80%—85%,不随意运动型是第二大类型,约占10%—15%,且运动障碍较严重[1]。欧洲脑瘫监测联盟(Surveilla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Europe,SCPE)给出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定义是:不随意的、不能控制的、反复发生的、有时候是刻板的运动,伴原始反射残存、肌肉张力波动。根据SCPE和我国脑瘫的康复指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可进一步划分为肌张力障碍和舞蹈手足徐动亚型[2]。 孙殿荣 李君 苑爱云 罗光金 侯梅 王强关键词:脑性瘫痪 肌张力障碍 手足徐动 痉挛型 CEREB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