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清华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水稻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1篇单季稻
  • 1篇氮肥
  • 1篇氮量
  • 1篇叶绿体超微结...
  • 1篇叶绿体发育
  • 1篇叶片
  • 1篇叶片衰老
  • 1篇叶色
  • 1篇英文
  • 1篇杂交
  • 1篇杂交中籼
  • 1篇杂交中籼稻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法
  • 1篇生理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机构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合肥丰乐种业...

作者

  • 5篇柯建
  • 5篇何清华
  • 5篇武立权
  • 4篇尤翠翠
  • 2篇王荣富
  • 1篇黄义德
  • 1篇王士梅
  • 1篇李娟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杂交水稻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施氮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和衰老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功能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55kg·hm-2范围内,两系稻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以255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786.4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施氮量增加到300kg·hm-2,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衣学利用率均下降。氮素营养影响水稻衰老进程,适宜施氮量(255kg·hm-2)和较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能保证两系杂交中籼稻齐穗后功能叶不早衰,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提高和光合产物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贡献率提高,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史方祝李胜群蒋继武柯建何清华武立权
关键词:两系稻氮肥衰老
叶色白化水稻突变体转绿中若干生理与叶绿体发育特型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以水稻白化转绿型叶色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为材料,研究突变体转绿过程中叶片相关生理特性及其叶绿体发育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随着叶色转绿,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突变体叶色在完全转绿后,SOD活性电泳中出现了清晰的Fe-SOD谱带;突变体在2叶1心期,叶肉细胞内都是囊状空泡,没有叶绿体,而野生型亲本叶肉细胞内已具有大量叶绿体存在;突变体6叶1心期,叶肉内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的存在,但叶绿体形态不规则或畸形;野生型亲本叶绿体可以直接由前质体正常发育而来,而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经历了"前质体-白色体-叶绿体"的过程,其叶绿体发育明显滞后。
武立权尤翠翠柯建何清华
关键词:水稻叶绿体发育
安徽省单季稻超高产栽培群体特征与高产途径被引量:10
2013年
根据2009—2011年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和攻关示范,探讨了安徽省单季中稻超高产(11.25~12.00 t/hm2)栽培的群体特征及关键技术,提出了主攻大穗扩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有效叶面积率、提高穗下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增强植株抗倒性、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和抽穗期糖花比、促进物质运转和提高收获指数的技术途径;初步明确了安徽省单季稻超高产栽培的群体质量指标,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单季中稻超高产"阶段栽培法"栽培技术模式。
武立权黄义德柯建何清华尤翠翠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
水稻黄叶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与突变基因定位(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对黄叶突变体-黄玉B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和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在相同的叶龄期,叶片内叶绿体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野生型的叶绿体基质浓厚、基粒片层堆叠比较整齐、有序,突变体基质较淡、基粒片层堆叠比较松散。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黄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命名为xl(t);用SSR分子标记将xl(t)定位在第11染色体RM5349和RM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82 cM和2.34 cM。
武立权李娟柯建何清华尤翠翠王荣富
关键词:水稻叶绿体超微结构基因定位
水稻黄叶突变体功能叶衰老生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以水稻黄叶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亲本为材料,研究了突变体叶剑叶衰老过程中若干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花后5~25d,突变体剑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可溶性蛋白降低比其野生型亲本缓慢,抗坏血酸(ASA)和总抗坏血酸(total ASA)增加比野生型快,突变体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X)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X)活性变化较小、相对稳定,清除衰老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较强,突变体较其野生型亲本表现出延迟衰老的特性。
武立权柯建尤翠翠何清华王士梅王荣富
关键词:水稻叶片衰老光合特性抗氧化保护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