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成刚

作品数:29 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机械工程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3篇车轮
  • 10篇轮轨
  • 6篇列车
  • 4篇踏面
  • 4篇转轴
  • 4篇钢轨
  • 4篇车轮材料
  • 4篇车轮踏面
  • 4篇冲角
  • 3篇导向轮
  • 3篇塑性
  • 3篇铁道
  • 3篇铁道车轮
  • 3篇轮轨摩擦
  • 3篇磨损
  • 3篇测微计
  • 2篇试验机
  • 2篇输出轴
  • 2篇塑性变形
  • 2篇锥度

机构

  • 29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五邑大学

作者

  • 29篇何成刚
  • 28篇刘启跃
  • 19篇王文健
  • 12篇周桂源
  • 12篇文广
  • 7篇马蕾
  • 6篇郭俊
  • 4篇黄育斌
  • 3篇王娟
  • 2篇刘吉华
  • 1篇应忠良
  • 1篇王会刚

传媒

  • 6篇润滑与密封
  • 5篇摩擦学学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机械
  • 1篇组合机床与自...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7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干态下轮轨滚动接触表面疲劳实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干态下轮轨滚动接触表面疲劳实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轮形对滚试样由具有一定互补锥度的轮试样和轨试样构成;(2)在分置于两转轴之上的轮试样和轨试样施以径向压力,两转轴平行或近平行设置,轮试样和轨试样之间...
王文健黄育斌刘启跃何成刚赵相吉马蕾
重载条件下PD3淬火钢轨磨损机制试验研究
2014年
在赫兹模拟准则前提下,使用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不同轴重下PD3淬火钢轨在重载和轻载工况下的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利用韦氏硬度仪、光学显微镜、SEM等分析试样试验后的硬度变化、塑性变形以及微观组织损伤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重的增加,试样磨损量大幅度增加,材料表面塑性变形更严重;试验后试样表面硬度均显著提高,且重载工况下产生了塑性变形型波磨,波峰及波谷处的硬度均高于轻载工况;重载下试样所受应力较大,内部组织破坏严重,裂纹扩展以产生二次甚至多次裂纹为主要形式,其中贯穿到表面的裂纹最终导致表面材料剥离掉落,而轻载下裂纹规整且多数以一根主裂纹形式沿着塑性变形流动方向扩展。轻载和重载下试样损伤形式均主要为滚动接触疲劳。
应忠良文广何成刚刘启跃王文健王会刚
关键词:轴重磨损量波磨
纵向力对列车车轮磨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列车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车轮将承受纵向力的作用,随着纵向力的增加,车轮的损伤也随之加重,其中车轮的磨损成了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磁粉制动器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上设定不同的纵向力,研究其对车轮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试件的磨损量随着轮轨间纵向力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磨痕表面伴随着明显的氧化,且随着纵向力的增加,试件磨痕的氧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磨痕的表面裂纹数量随着纵向力的增大而增多,但表面裂纹的长度却随之减小。试件在试验过程产生的磨屑均为片层状,其形状大小与试验条件无关,这种片层状的磨屑表明试件磨痕表面的材料损失主要以层离磨损为主。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纵向力磨屑
滚动接触零件近表面损伤层厚度的确定
2015年
以列车车轮试件近表层损伤分析为例,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车轮试件近表层硬度值随深度变化规律,并且提出两种确定硬化层厚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车轮试件近表层硬度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分布规律与某个指数函数的曲线非常接近,故可以将该函数作为滚动接触试件近表层硬化规律的经验公式。拟合偏差法和固定比例法均能有效的表征试件近表层损伤层厚度,相比于直观法得到的损伤层厚度更具说服力,并且采用拟合偏差法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为以后分析滚动接触试件近表层损伤厚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硬化层
低温环境下轮轨材料滚动磨损模拟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针对高寒地区温度环境特点,设计了低温环境轮轨磨损模拟试验装置,实现了低温环境下轮轨滚动磨损模拟试验,对比研究了室温(23~25℃)及–60℃试验温度下轮轨试样的滚动摩擦系数、磨损量、硬度及表面损伤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室温环境条件相比,低温环境条件下轮轨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量均明显增大;低温环境下试验后轮/轨硬度比较室温环境下增大,车轮硬化情况严重;随温度的降低,轮轨试样的表面磨痕呈现出不同的损伤机制;所设计低温环境轮轨磨损模拟试验机可用来评价不同低温环境下车轮与钢轨材料摩擦磨损行为.
马蕾何成刚赵相吉王文健郭俊刘启跃
关键词:低温环境轮轨
第三介质作用下坡道对轮轨黏着特性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通过设计坡道试验夹具实现了不同坡道接触条件的轮轨模拟试验,研究了第三介质条件下坡度对轮轨界面黏着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态、水介质和防冻液介质条件下,上下坡道工况的轮轨黏着系数均低于平直轨道工况;随坡道坡度的增加,黏着系数呈下降趋势且下坡道的黏着系数下降更为明显;与水介质相比较,轮轨界面存在防冻液时更容易引起低黏着现象;上坡道工况下,随速度和轴重的增加轮轨界面黏着系数呈略微下降的趋势.
黄万亮何成刚师陆冰王文健刘启跃
关键词:坡道黏着系数轮轨防冻液水介质
轮轨摩擦疲劳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轨摩擦疲劳实验装置,其构成是,包括机座、机座上安装的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输出轴与模拟钢轨的大轮相连,液压缸安装于机座的横梁上,液压缸向下伸出的活塞杆的端部与小轮安装座相连,模拟高速车轮的小轮通过轴承...
王文健何成刚师陆冰朱文涛赵相吉刘启跃郭俊
不同轮轨材料硬度匹配行为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合理的轮轨材料硬度匹配能够显著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为探究不同轮轨材料的硬度匹配行为及机制,利用MMS-2A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轮轨材料进行相应的匹配试验。结果表明:低轴质量下随着轮轨材料硬度比的升高,轮轨间主要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向疲劳磨损和氧化磨损过渡,轮轨材料整体的耐磨性显著提高;高轴质量下轮轨接触应力显著增大,轮轨硬度比的增大能够显著地减轻轮轨材料间的磨粒磨损,轮轨材料整体的耐磨性显著提高。因此,在现有轮轨接触条件下适当增大车轮硬度,使车轮硬度接近钢轨硬度能够显著改善轮轨材料磨损状态,而且对于重载工况效果更为明显。
刘吉华刘吉华林群煦李永健何成刚刘启跃
便携式铁道车轮踏面不圆度快速测量装置
一种便携式铁道车轮踏面不圆度快速测量装置,其组成是:垂向的机架板的右面安装有前导向轮和后导向轮,前导向轮和后导向轮的圆周面为与被测车轮的轮缘配合的凹面;后导向轮的轴穿过机架板的左端安装有旋转式编码器;横杆的左部固定于机架...
王文健宋靖东师陆冰何成刚刘启跃郭俊
高速和低速工况下列车车轮的损伤行为对比被引量:2
2016年
在轮轨模拟试验机上模拟了列车车轮在高速(350km·h-1)和低速(120km·h-1)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车轮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车轮试样均出现了非均匀磨损,表面磨痕沿车轮滚动方向交替出现了光滑区域和粗糙区域;低速工况下车轮试样的磨损量明显大于高速工况下的,其粗糙区域和光滑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大,而高速工况下两个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小。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列车车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