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剑平

作品数:36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佛教
  • 8篇维摩诘
  • 7篇信仰
  • 5篇文学
  • 4篇维摩诘经
  • 4篇南朝
  • 3篇论议
  • 3篇讲经文
  • 3篇《维摩诘经》
  • 2篇中古
  • 2篇士大夫
  • 2篇注疏
  • 2篇文学研究
  • 2篇论略
  • 2篇南北朝
  • 2篇讲唱文学
  • 2篇佛教信仰
  • 2篇佛经
  • 2篇北朝
  • 2篇传译

机构

  • 31篇四川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31篇何剑平
  • 1篇包得义
  • 1篇周欣
  • 1篇刘林魁
  • 1篇郑勇

传媒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4篇宗教学研究
  • 3篇敦煌学辑刊
  • 2篇世界宗教文化
  • 2篇文学遗产
  • 2篇云南艺术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敦煌研究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唐都学刊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晋名士“约言”观之成因及其文学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至深影响。论辩推重“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论辩强调“理足则止”“不务烦辞”的言语传统,也有西晋汉译佛典《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传播的背景因素。其中后者所倡超越名言概念,逐次遣言乃至废言(无言)的思辨观,直接影响到东晋南北朝文体论对“精约”与“繁缛”二体的评价标准。
何剑平刘学涛
傅大士《行路易十五首》及《颂》的创作年代被引量:2
2005年
本文以佛经传译、高僧说法及僧俗理解、消化经典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对傅大士《行路易十五首》及《颂》的创作年代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作品产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之后,它们和《楞伽师资记》所载神秀的某些禅法言论有着相同的思想来源——均导源于当时在北方流传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何剑平
关键词:《颂》佛经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3年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三者之中,儒家、道教源自本土,佛教源于古印度。由于佛教本身具有的鲜明的异域文化特色及其经历的漫长曲折的中国化过程,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作用、影响较诸儒家、道教都更为复杂。自佛教人华不久,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就引起了中土士人的关注。不过,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之初。先有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的首倡,后有郑振铎、陈寅恪、季羡林等学者的发明,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颇为热门的领域。
何剑平刘林魁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中国佛教中国文化文化特色佛教文学
从谢灵运《答范特进书》看佛教赞体创作与南朝社会风尚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从创作时间、创作缘由、文体来源及体制特点等方面,对谢灵运《答范特进书送佛赞》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这篇作品产生于元嘉二年(425),是谢灵运写给范泰的一封书信,它全面真实反映了刘宋元嘉初年名士阶层的佛教活动以及佛教赞颂文体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封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表明,南朝刘宋的元嘉之世前后,以范泰、谢灵运、谢惠连等为代表的名士阶层的日常生活都深受佛教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晋以來,私人立寺造像蔚成风气,二是文人对新出的大乘教理所表现出的极大研讨兴趣。而这两方面都刺激了佛教赞颂文体创作在元嘉之世的兴盛。
何剑平
关键词:谢灵运造像
东晋南朝的《小品》般若信仰——以《世说新语》与《冥祥记》为中心
2017年
《小品》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流传,备受关注,译本较多,对社会影响颇大。从《世说新语》可见《小品》经为佛教义学之大宗,以其名理而为时人所重,在僧人及名士之间为争谈玄理而举办的论议会上得以传播。另一方面,为普及佛教,释氏辅教用书《冥祥记》等中所记《小品》经却盛赞诸种现世功德,以讲身边故事的方式向普通民众传播。《小品》经这种在知识精英和庶民群中不同的传教方式,展现了佛教文化面对不同受众而实施"应时而语"的宣传策略。
何剑平郑勇
关键词:《世说新语》信仰
刘禹锡与佛教被引量:2
2003年
刘禹锡与佛教的关系,贯穿其一生。他与僧人的交往具有文字之交、佛理之交和不拘宗派的特点。贬谪之后,刘禹锡奉佛尤盛,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会通儒释的观念代表了中唐文人的普遍看法。《维摩诘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与之相关的佛教传说故事的袭用及义理的阐发,还表现在他以维摩诘教义为人生践履,在尘俗世界一直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形成有别于其他文人的行为方式。
何剑平
关键词:刘禹锡佛教信仰
徐陵的诗文创作与佛教经论被引量:2
2018年
徐陵的诗文创作与佛教经论之关系至为密切。佛教元素对徐陵诗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徐陵将《阿毗昙》论议思辨之风格引入文体(书体)写作;二是"现见""比知"此类原本用于因明或佛教辩论术的概念,在佛教讲论中启发了梁陈诗人更细致地感知对象,影响到诗歌句法之创造。梁陈诗人可谓肇其端者,表现在徐陵诗中,即展现了"知""觉"二字相配的句式。徐陵诗文组织之严密,非仅娴习儒书、专治辞章者所能办到。徐陵能"颇变旧体,缉裁巧密",不仅与其浸润于佛教论书,借鉴具逻辑性之释氏法数以撰文有关,还源于时人尊崇论辩术的社会风尚。
何剑平
关键词:书体句法
印度佛教的论议及其生成背景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论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论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世所重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小乘向大乘转型的过程中,论议的成败成为各宗教团体争取信徒、地盘以及供养权的关键所在。由此,佛教论议作为佛门对他宗斗争的现实之需而被强调,成为彰显自宗正理的重要手段。
何剑平
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被引量:6
2005年
本文通过对敦煌维摩诘经变在唐代的繁荣及发展情况的考察,认为:敦煌维摩诘经变的发展方向和维摩诘经讲经文相一致,在初盛唐之际,即出现了叙事性逐步增强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和它的通俗化同步并举的。在中晚唐,《维摩诘经》里关涉净土之义的品目和表现佛陀及维摩诘各种神变的品目在经变画中不断增加,这表明在唐代经过净土诸师在净土教理与维摩诘心净土净教旨作了调合之后,维摩诘信仰与净土教门已实现互动和融合。同时也表明,对神通性的崇拜是维摩诘信仰能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剑平
关键词:《维摩诘经》佛教讲唱文学古代文学研究
民间俗曲与佛教讲经文之关系论略——以《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与 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唱文的关系和用途。认为此《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作于九世纪中叶,由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智严传入敦煌,因智严名号甚为杰出,故无名氏作品多附丽于智严名下,以广流传;始为说法化俗之作,后经辗转传抄,成为具多种宗教用途的作品:一是脱离了斋会讲筵,略去文末的辍讲例词(解座文),作为敦煌学郎书写或信众持诵的劝善之文;二是节去作者署名,抄录旧文(祖本)作为讲唱读本,通用于《法华经》《阿弥陀经》及《无常经》等多种讲唱经文之场所。不仅为《法华经讲经文》《阿弥陀经讲经文》《无常经》解座文的创作提供素材,同时也为讲经文表达无常等主题以及仪式内容的偈颂撰写准备必要的语汇。就《十二时》对讲经文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而言,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是极为典型的例证。透视该讲经文与《十二时》中同时呈现的"六时礼忏"及唱念"弥陀净土"的现象,可以看到自陈隋以来天台宗所倡法华忏仪的持续影响,而《十二时》与法华经讲经文中同时记载的反映普通民众参与地藏信仰"十斋日"的日常活动与持诵《法华经》观世音名号、唱念弥陀往生西方的结合,是中土法华信仰民间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直接导致唐代窟龛地藏题材造像中出现地藏菩萨与阿弥陀佛、救苦观音新"三圣"的组合形式。若追溯其渊源,则与隋唐以还中国天台宗的倡导和传承密不可分。
何剑平
关键词:讲经文弥陀净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