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惠茹

作品数:11 被引量:8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温度
  • 3篇黑潮
  • 2篇东海黑潮
  • 2篇多尺度
  • 2篇夏季
  • 2篇冷涡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2篇海平面变化
  • 1篇淡水
  • 1篇东北部
  • 1篇东海北部
  • 1篇东亚环流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夏季
  • 1篇多尺度特征
  • 1篇盐度
  • 1篇营养盐
  • 1篇营养盐分布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7篇上海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1篇任惠茹
  • 7篇康建成
  • 5篇安琰
  • 5篇李卫江
  • 4篇崔林林
  • 4篇李国胜
  • 4篇王甜甜
  • 3篇何蕾
  • 2篇孟菲
  • 2篇张建平
  • 2篇闫国东
  • 2篇李阔
  • 1篇谢小进
  • 1篇芮建勋
  • 1篇欧阳宁雷
  • 1篇吴涛
  • 1篇徐明星
  • 1篇张悦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旅游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东北部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三维分布特征
上升流是关键的海洋物理过程之一,它可以把海水下层的营养盐带到中上层,使得上升流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达到大洋的6倍,鱼类生产量达到大洋的75倍,故上升流区附近普遍存在渔场。上升流区还是气候一海洋变动生态响应的敏感区域,是国际...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任惠茹安琰孟菲
文献传递
东海北部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成因探讨被引量:8
2010年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库资料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2006年发布的全球地貌数据库资料,在MATLAB计算机平台上,利用研发的数值分析与成图技术,对东海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海北部海域NO3- -N、PO4^3- -P分布总特征为由沿岸向离岸递减,由表层向底层递增;西北高,东南低,呈扇形向东南扩展;SiO3- -Si有两个浓度高值区,一个为研究区域的西北角,另一个在东北角;(2)在0~50m的表层营养盐平均浓度均是冬季最高;50~200m的中层NO3- -N、SiO3 -- si夏季最高;200m以下的底层四季变化微弱,其中400~500nl层PO4^3- P、siO3- -Si浓度值秋季最高。NO3- -N变异系数表层最大,PO3- -P中层最大、SiO3- -Si底层最大,其中NO3- -N相应各层变异系数大于PO4^3- -P、SiO3--Si;(3)研究区域四季均存在高营养盐水团。高P0iP、SiO:~Si水团中心分别位于125.5。E、30.5°N和128.5°E、30.5°N;高NO3-—N水团中心,随冬-春-夏-秋、从南往东北再向西、最后向东南,在125°~128°E、29°~31°N范围内移动。
张建平康建成任惠茹李卫江谢小进
关键词:东海北部
1959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变化与趋势被引量:14
2014年
验潮站资料的低空间分辨率与卫星数据的短时序是区域海平面变化研究存在的关键难题。本文结合卫星高度计海平面高度距平资料及验潮站数据,基于EOF和最小二乘法重建过去53年(1959-2011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变化时空序列,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区域统一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结果显示,基于EOF和最小二乘法的海平面高度场重建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卫星高度计资料时间序列不长和验潮站分布稀缺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海平面变化研究,尤其是关于过去长期的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适用性良好。对统一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线性拟合显示,近53年珠江三角洲区域海平面平均变化速率为4.08 mm/yr,且存在近期加速上升趋势。与单站研究相比,该方法较好地表达了区域海平面主要变化特征并剔除可能存在的噪音。径流及厄尔尼诺现象也对珠江三角洲海平面空间变化产生影响。
何蕾李国胜李阔崔林林任惠茹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珠江三角洲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旅游资源被引量:9
2008年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地区是地球最北端的陆区,那里特有的景观,如午夜的太阳、极光、海湾、冰川、极地动物、苔原生态体系、人类探索北极的足迹等都是宝贵的极地旅游资源,有待于我们开发和利用。
康建成任惠茹闫国东徐明星
关键词:旅游资源
基于EEMD及BP神经网络的区域海平面多尺度预测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时间序列的统计预测模型是现阶段海平面高度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海平面变化机理复杂,传统方法对于非平稳非线性的时间序列预测存在较大局限性,预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闸坡站长时间(1959-2011年)月均验潮序列,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析(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EMD)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区域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方法——EEMD-BP建模。本研究首先利用EEMD方法对原始序列进行分解,根据验潮序列中隐含的各个信号的不同频谱特征生成多个本征模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简称IMF),达到将时间序列平稳化,提高信噪比的效果。然后由各IMF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因子,分别预测各IMF的未来变化趋势,最后将输出结果重建得到原始序列的预测值。结果显示,EEMD能有效提取序列中隐含的多时间尺度信号,神经网络能较好地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趋势,相对于直接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海平面变化时间序列预测(R=0.76,RMSE=36.74mm,ME=-3.46),EEMD.BP建模预测精度有显著提高(R=0.89,RMSE=28.16mm,ME=2.31)。说明EEMD.BP建模首先对非平稳非线性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降噪等处理,再分别对分解后序列进行预测,有利于提高预测精度。该方法为相关区域海平面变化趋势预测研究提供现实参考意义。
何蕾李国胜李阔崔林林任惠茹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BP
近60年来渤海海域波候变化及其与东亚环流的联系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任惠茹李国胜崔林林张悦欧阳宁雷
关键词:有效波高西太平洋副高西风环流东亚季风
上海海域水污染源的变化趋势被引量:5
2008年
上海海域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沿岸废水的排放和长江、黄浦江的携带。依据环保、水文、海洋部门发布的区域水环境质量公报,提取1981-2006年间上海水环境资料。分析城市废水排放、长江口和黄浦江污染物的排放。探讨上海海域水污染源的变化趋势。可得:过去25年。上海市年废水排放量在17.75-24.20亿t之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减少,2000年以来工业废水排放的氰化物、重金属和砷的含量稳定在低值附近;生活废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其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生活废水排放量与人口的增长呈正相关。过去25年上海市人均年生活废水的排放量增加了2.7倍。年增长量最大时达25%。近年来长江入海污染物的月通量在25.9~209.6万t之间;月通量在冬末最小.夏季最大;冬、夏季的差别达2.3~8.1倍。不同季节长江携带入海污染物的总量与长江径流量呈正相关:但多年比较。长江年排放入海污染物总量与其年径流量关系不显。黄浦江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占同期长江的1.2%~4%。近年来。上海排放到海域的有机污染物约相当于长江排放量的8%-25%,排放的重金属含量小于长江排放量的万分之三。
康建成吴涛闫国东任惠茹安琰李卫江芮建勋
关键词:上海海域水环境水污染长江口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温度数据库资料和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2006年发布的海底地形数据库资料,对东海黑潮热核(即高温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表层到250m深,东海黑潮热核的分布区域由表层的靠近中轴线附近逐渐偏向黑潮的东部边缘,分布范围由表层占黑潮流幅的30%以上缩减到250m深度的10%左右,250m以下热核的分布范围和区域再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表层到水深200m,从东海黑潮的入口到出口,热核的温度与深度呈下降的趋势,在200m以下呈上升的趋势,2月份上层下降的趋势最明显;热核在台湾东北部和30°N附近进入吐噶喇海峡处均出现明显的转弯点,随着深度的增加热核的转弯点逐渐偏向东南,在台湾东北部200m水深以上热核转弯点分布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
关键词:黑潮温度
台湾东北海域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三维结构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7年发布的全球海域温度多年月平均数据库资料(WOA 05),研发计算机数值分析和图形可视技术,对台湾东北海域冬、夏季的温度分布进行数值分析,展示台湾东北海域冷涡-上升流系统冬、夏季温度分布的三维结构,分析黑潮、台湾暖流以及东海陆架水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夏季(8月)冷涡主要存在于13—100m深度以及138—150m深度;冬季(2月)冷涡主要存在于109—150m深度之间。(2)夏季(8月)上升流的拱形结构从表层向下都存在,其中由于台湾暖流与东海陆架底层水的影响,造成在深度100—138m之间的等温线不闭合;冬季(2月)上升流的拱形结构主要存在于100m水深以下。(3)在黑潮向西北方向入侵东海陆架的区域,冷涡-上升流系统消失。在冷涡-上升流系统作用的区域,黑潮向东北方向入侵东海陆架的程度越强,冷涡-上升流系统的势力也越强。
王甜甜康建成李卫江任惠茹安琰孟菲
关键词:黑潮冷涡上升流
近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与多尺度特征被引量:22
2014年
以1950-201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利用突变分析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同期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为利津站水沙通量显著变化的时间分界点,此后利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各种尺度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时间尺度上分别在2.86a、4.44a和13.33a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受流域的降水以及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建设、干流引水、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的影响,进入80年代后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年代际振荡、降水的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年代际周期是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使得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周期性变化集中在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上。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阶段性递变除受年代际尺度周期性变化控制外,还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惠茹李国胜崔林林何蕾
关键词:小波分析突变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