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丛玲玲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艺术
  • 2篇艺术家
  • 2篇术家
  • 1篇雕漆
  • 1篇艺术创作
  • 1篇油画
  • 1篇油画家
  • 1篇中国传统工艺
  • 1篇设计图案
  • 1篇市场经济
  • 1篇手工艺
  • 1篇树脂
  • 1篇图案
  • 1篇推介
  • 1篇批评家
  • 1篇漆艺
  • 1篇外部环境
  • 1篇美术
  • 1篇美术发展
  • 1篇画家

机构

  • 5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5篇丛玲玲

传媒

  • 5篇美术观察

年份

  • 5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面临九大问题被引量:6
2008年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发言及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分析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并归纳出当前工艺美术发展中存在的九个问题,呼吁社会认真对待。
丛玲玲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美术发展
认识大漆与漆用被引量:15
2008年
眼下,那些取用都相对便捷和便宜的化工材料拄往更容易得到"现代观念"的支持,这迫使源于山林、采自民手的传统材料--大漆在中国当代漆艺中失语。漆艺家以"艺术"的名义绕开大漆,高校不讲文化立场地弃绝大漆来进行所谓的"漆艺"教育,如此情景不免令人忧心。大漆在当代漆艺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认知问题便显得异常突出。我们不禁要设问: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建设视野中,在追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漆?它仅仅是涂料意义上的一种材料吗?它承载的人文信息和关涉工艺技术在今天意味着什么?由大漆和髹饰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漆艺文脉,在当代的漆艺中是否可以交付代用者来接续?现代材料凭借表面的相似性能否胜任文化传承的使命,寄托艺术开新的祈求?说到底,我们应该从怎样的文化立场出发来看待大漆及髹饰技艺?5月中旬,配合"乔十光漆画艺术展",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当代漆艺研讨会"在该院举行,大漆和漆用问题备受与会者的关注。就此机会,本刊邀请皮道坚、汪大伟、李砚祖、杭间、陈勤群、吕品田等专家学者就本话题展开讨论。
丛玲玲
关键词:化工材料漆艺
危世传薪福文祉华--与乔十光、李燕、王和举、王琥、陈恩深谈沈福文被引量:2
2008年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传统和创造是一对矛盾,但事实并非如此。应该看到,传统是被保留下来的创造性价值的集合,而真正的创造就是那个能够成为传统的价值。所以,传统和创造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而不入传统则不成其为创造。本期[时代人物]介绍的沈福文和[本期名家]介绍的李云集,就是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造的艺术家。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也会遇到新问题。本期[现象]栏目邀请了几位专家讨论手工艺个体经济的生产规模——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
丛玲玲
关键词:外部环境个体经济艺术家手工艺
漆园有竹--近读乔十光
2008年
就像很多美好的事物在我们身边慢慢消失一样,大漆,这种原本非常普遍的工艺原料,现在却难觅踪迹。但是,也仍然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家,默默地探索传统材料运用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本期[时代人物]推介的漆画家乔十光和[本期名家]推介的油画家苏笑柏,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期[现象]邀请了几位出生在1980年后的青年批评家,请他们谈谈"‘80后’批评什么?"面对如此多元和多变的美术现实,这些"明日之星"们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丛玲玲
关键词:艺术创作油画家批评家艺术家推介
“北京雕漆”之痛:并非只因“注漆”被引量:5
2008年
20世纪80年代末,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外表与“北京雕漆”极为相似的产品——“注漆”,一种利用雕漆作品的原件翻制或以电脑设计图案制成硅胶模具,然后用喷枪灌注化工合成树脂方式一次性灌模成型的产品。现在这种“注漆”已经占领了北京雕漆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在市场经济席卷一切角落的今天,传统工艺被改编、再造甚至假造的情况屡见不鲜。
丛玲玲
关键词:雕漆市场经济设计图案合成树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