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健杨

作品数:36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1篇视网膜
  • 21篇网膜
  • 9篇视网膜病
  • 9篇视网膜病变
  • 9篇病变
  • 7篇视网膜脱离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眼底
  • 4篇源性
  • 4篇细胞
  • 4篇孔源性
  • 4篇孔源性视网膜...
  • 3篇眼科
  • 3篇眼科学
  • 3篇眼眶
  • 3篇肿瘤

机构

  • 3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36篇龚健杨
  • 8篇李寿玲
  • 7篇刘伦
  • 7篇朱美玲
  • 6篇廖荣丰
  • 3篇陈逖
  • 3篇周艳峰
  • 2篇蔡人杰
  • 2篇潘天荣
  • 2篇周青
  • 2篇高敏
  • 2篇许亚静
  • 2篇丁洁
  • 2篇孙安
  • 2篇封利霞
  • 2篇张晓峰
  • 2篇刘兴华
  • 2篇汪永
  • 2篇房城伯
  • 2篇杜文辉

传媒

  • 8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安徽医药
  • 2篇实用防盲技术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眶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与发生学探讨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眶部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伴随的睫状神经和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关系。方法复习病史及有关文献。采用HE、PAS、网状纤维(W ilde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和邻近的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儿女性,6岁。因左眼眼球突出,在某医院第一次行肿瘤切除后症状复发,于2000年8月住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第二、三次手术。第三次剜出物为眶内容,3.5 cm×3.5 cm×2 cm,其中见一灰白色病灶,2.5 cm×1.0 cm。镜检:肿瘤有薄层纤维性包膜;包膜外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神经纤维分支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及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间质为丰富的血窦样小血管,后者将实质细胞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细胞球)。PAS染色主细胞胞质内未见菱形或矩形或针状结晶。免疫组化显示:主细胞弥漫表达CgA、NSE、NF(中等阳性)和Syn(弱阳性),不表达CK、EMA、S-100蛋白、GFAP、HMB45、desm in及CD34,极少数vim entin阳性;支持细胞普遍表达vim entin,极少数表达S-100蛋白;瘤旁神经纤维强表达S-100蛋白、NF及NSE;副神经节样组织内大细胞强表达CgA、NSE和NF。病理学诊断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后失访。结论眶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常引起的症状,无特异性,临床难以确诊。病理检查必须借助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加用或单独选用放射治疗。40%病例可有复发,但无转移报道。本例瘤旁有睫状神经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提示此瘤与能分化为睫状副神经节之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龚健杨朱美玲龚西騟
关键词:眶肿瘤副神经节瘤
多层羊膜移植治疗Stevens⁃Johnson综合征角膜穿孔1例
2023年
患者女性,40岁。因“左眼不适半年、加重3 d”入院。患者2021年12月因口服抗癫痫药物过敏,导致中毒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在当地医院治疗期间出现眼部不适症状,间断给予玻璃酸钠等滴眼液治疗(具体不详)。3 d前因情绪激动落泪,揉眼后出现左眼视物不见伴疼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穿孔”,2022年7月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时检查:右眼视力0.08,左眼光感,左眼结膜囊缩窄伴睑球粘连,结膜充血,角膜水肿,鼻侧角膜穿孔、直径约2 mm,虹膜自穿孔处脱出,前房浅,前房下方可见絮状渗出,瞳孔不圆、光反射消失,晶状体混浊,眼底窥不清;右眼结膜囊缩窄伴睑球粘连,余未见明显异常。眼压:双眼均Tn。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体征,排除了感染性角膜病变引起的角膜穿孔,诊断为“左眼角膜穿孔、左眼白内障、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聂海燕刘敏刘晓庆王青龚健杨
关键词:角膜穿孔睑球粘连结膜充血角膜水肿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与视力的关系
2022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积液的发生率、持续时间、相关因素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44例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4只眼均成功行巩膜扣带术使视网膜复位。在术前及术后1、2、3、6、12个月随访期间进行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生物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前及术后参数与视网膜下积液(SRF)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后2周时,28例(63.64%)患者有SRF,平均吸收时间为(4.81±4.12)个月。SRF组平均年龄较无SRF组平均年龄更低(28.92±12.43 vs.47.68±12.19,P=0.001),累及黄斑组较未累及黄斑组的患者SRF的发生率更高(85.71%vs.56.25%,P=0.032)。在28例SRF组的患者中,术后1个月时的平均视力较术后12个月时的平均视力更低(0.77±0.54 vs.0.45±0.28,P=0.002)。在33例累及黄斑组的患者中,术后1个月时,无积液组和未吸收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组(3个月以内积液完全吸收)与未吸收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时各组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轻和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SF。PSF影响患者术后短时间内的视力恢复,对于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明显影响。
彭珊珊龚健杨李琳娜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视网膜下积液
眼拳击伤的临床分析
2003年
目的 分析眼部拳击伤的临床特点 ,观察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 1999年 1月~2 0 0 2年 1月收治 4 6例眼拳击伤的临床表现与疗效分析。结果 拳击伤可引起眼部多处组织受损 ,对合并脉络膜 ,视网膜病变及眼球破裂伤的预后较差。结论 重视拳击伤对眼部的损害 ,它的预后受眼部损伤情况 ,就诊时间及恰当的治疗有关。
房城伯龚健杨周艳峰刘伦朱美玲陈逖
关键词:拳击挫伤视力
器官培养角膜保存法保存兔角膜的观察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器官培养角膜保存法保存角膜活性的效果 ,探讨该方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兔角膜 2 8只 ,分为两组 ,实验组 16只眼 ,对照组 12只眼。实验组用 31℃器官培养液保存 ,对照组用K 液 4℃保存。两组中每 4只角膜分别保存 3、7、14d。实验组 4只角膜保存 14d后移入运输液中培养 3d。保存前测角膜厚度 ,做内皮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台盼蓝染色。保存后不同时间做相同检查和茜素红染色 ,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在取出角膜前从所有保存瓶抽取保存液样本做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临床应用器官培养保存 1周的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1例。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活性率 1周后差异有显著性。 2组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透射电镜检查 ,实验组 7d和 14d角膜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完整。对照组 7d后线粒体肿胀 ,14d可见细胞结构破坏。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临床病例随访 2年 ,角膜移植片基本透明。结论 器官培养液保存角膜的效果确切 ,活性保存时间明显长于K 液保存。
廖荣丰朱美玲刘兴华龚健杨陈逖
关键词:器官培养角膜保存动物实验保存液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诊断被引量:4
2021年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眼底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包括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血管分支增多以及异常吻合等。其临床表型多样,可无明显症状,易被漏诊,也可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皱褶、玻璃体积血等,给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以往多认为FEVR是一种罕见病,但近来在新生儿眼底筛查中发现FEVR的发病率可达1%。目前FEVR的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特点、眼底荧光素造影、致病基因检测等途径。广角眼底照相技术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等特点,可应用于FEVR患者的快速筛检和诊断。本文总结了FEVR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及广角眼底照相在FEV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丁洁龚健杨
关键词: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病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高眼压的相关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高眼压的比例、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系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3年6月因RRD于我院行PPV的患者523例,术后眼压≥25mmHg即定义为术后发生高眼压。采用t检验、χ^(2)检验、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特点。结果:RRD行PPV术后1个月内发生高眼压的比例为56.6%,术后高眼压与低龄、玻璃体腔填充硅油、合并脉络膜脱离相关(P<0.05)。术后随访至3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图分析结果显示,玻璃体填充硅油与填充全氟丙烷相比有差异,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RD行PPV术后1个月内高眼压发生率为56.6%,低龄、玻璃体腔填充硅油、合并脉络膜脱离是术后高眼压的危险因素。填充硅油、合并脉络膜脱离者术后发生高眼压速率更快,这类患者术后应更加重视监测眼压。
张茹怡龚健杨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高眼压脉络膜脱离
广域眼底成像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观察广域眼底成像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ROP的33例60眼纳入研究。60眼ROP均在间接眼底镜下接受了初始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立即通过广域眼底成像识别所有的无血管区和激光遗漏区,并对遗漏区域补充光凝。治疗后1周内复查,平均随访5.5个月。随访期间主要观察光凝范围、光凝有无遗漏及病变是否消退或进展。结果激光治疗60眼中共发现9个激光遗漏区,主要分布在嵴周或颞侧,对遗漏区及时补充光凝。术后1周复查,未发现光凝遗漏区,术后远期复查所有病变均消退。结论广域眼底成像实现了视网膜的可视化,准确识别初始激光可能遗漏的区域,及时补充光凝以减少ROP因光凝不足需再次治疗的可能性。
查汝勤王琼杨艳王娟娟龚健杨
关键词:激光光凝间接眼底镜
X-性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
2010年
目的对X-性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家系进行视网膜GTP酶调节因子(RPGR)、RP2基因的突变检测。方法抽取XLRP家系先证者、家族成员及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CR),直接测序检测RP2基因和RPGR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处序列,包括RPGR基因突变热区15号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RF15)。结果在ORF15开放阅读框区检测到c.3396C>T,c.3430G>A(p.V1144I),RPGR和RP2基因中没有检测到突变。结论这2个XLRP家系患者的发病可能不是由RPGR和RP2基因突变所致,而由X染色体上的其他基因突变引起。
江江孙安李寿玲汪渊高敏龚健杨周青王再兴杜文辉
关键词:DNA突变分析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发育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意义
2001年
龚健杨蔡人杰
关键词:视网膜视神经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