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民
- 作品数:41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直接谱系重编技术构建黑色素瘤源性类神经元模型研究
- 魏民张恒柱董伦严正村王晓东佘磊
- 一种神经内镜下抓钳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内镜下抓钳装置及其进行修补颅底的方法,包括外壳体、抓手推柱、抵杆;外壳体为筒状壳体,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外壳体进口、外壳体出口;所述抓手推柱的一端设有至少3根带有弹性的抓手杆,抓手推柱固定有抓手杆的一端...
- 严正村张恒柱王晓东李育平佘磊魏民王杏东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策略的选择与疗效分析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短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依据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分为早期联合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临床特征、治疗后两周内的营养数据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和GCS评分。结果早期营养支持中,早期联合营养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全血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分别为(5.74±0.64)mmol/L、(203.80±10.45)mg/L、(61.99±1.34)g/L、(114.53±2.69)g/L、(0.37±0.06)mg/dl,以上数据改善情况均优于早期肠内营养组及早期肠外营养组。早期联合营养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11.6±0.42)d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13.20±0.42)d及早期肠外营养组(14.65±0.42)d。早期联合营养组并发症发病率最低。早期联合营养组GCS评分(11.40±1.60)分改善最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施行肠内外联合营养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营养指标提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缩短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减轻昏迷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 汤灿董伦张恒柱魏民王杏东
- 关键词:营养支持重型颅脑外伤早期肠内营养胃肠外营养疗效比较研究
- 实性钙化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 探讨1例实性钙化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实性钙化的TSH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MRI检查提示鞍区病变,CT显示鞍区病变伴有钙化,住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结果 术中可见钙化和病变组织,内镜下肿瘤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TSH型垂体腺瘤。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垂体激素水平正常。结论 实性钙化的TSH型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病因尚不明确,明确诊断和及早手术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
- 严正村张恒柱鲁晓杰李育平王晓东王杏东魏民
- 关键词:垂体肿瘤钙化鞍区
- 额外结构域B在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 2018年
-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目前尚无确切有效治疗方案。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测序技术迅猛发展,发现额外结构域B (ED-B)参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其抗体在胶质瘤诊治中潜力巨大,有望为胶质瘤诊治带来新思路。本文就ED-B在胶质瘤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科研提供依据。
- 朱磊张恒柱李育平魏民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 装载有替莫唑胺和Pep-1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载有替莫唑胺和Pep‑1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构建方法,属于纳米载药颗粒的制备领域,所述的构建方法具体为:步骤一、PDA的合成;步骤二、替莫唑胺‑聚多巴胺,即TMZA‑PDA的合成:TMZA是TMZ在体内...
- 吴浩魏民张恒柱
- 一种可折叠氧气袋固定夹
-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可折叠氧气袋固定夹,包括两个相对称的固定夹,固定夹的一侧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设有万向球;该可折叠氧气袋固定夹通过设有的固定夹、固定杆、万向球、连杆以及折叠板,使用人员可以通过一侧...
- 陆娟张俊魏民史甜董伦施兆佳周华萍刘海涛
- 文献传递
- CT灌注成像联合NSE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 魏民董伦严正村张恒柱佘磊王晓东王杏东孔晨旭
- 颅内压及脑电双频指数联合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及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意识评测和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颅脑外伤昏迷患者30例,每8h评价患者的GCS评分,记录患者手术治疗后3d内的GCS评分,记录相同时刻的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颅内压值,依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3分≤GCS≤5分),B组10例(5分〈GCS≤8分),统计两组患者的21d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脑电双频指数值和颅内压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脑电双频指数值为45.3-4-3.8,颅内压值为(18.6±2.8)mmHg,B组脑电双频指数值为32.2±8.2,颅内压值为(33.4±4.6)mmHg,A组21d生存率为55%,B组21d生存率为30%,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脑电双频指数值与昏迷程度呈正相关,与颅内压值呈负相关(r=0.532,P〈0.05;r=0.521,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院时病情越重,患者术后颅内压越高,脑电双频指数值越低,其预后越差。结论脑电双频指数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评估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昏迷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董伦汤灿张恒柱陈浪魏民王杏东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预后脑电双频指数
- 颅内异物的手术治疗(附4例报告)
- 董伦张恒柱甄勇闻金坤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