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苓
- 作品数:33 被引量:36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淋巴管肌瘤病8例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本院8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肺部及腹部影像表现,包括X线胸片、CT和腹部B超。结果:8例成年女性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的典型表现为:肺内多发小囊腔影,约5~20mm大小,薄壁(〈2mm),其中5例两肺广泛分布,2例肺内多发,1例散在分布。气胸6例,乳糜胸4例,其中2例气胸并积液;腹部CT和B超发现: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2例,其中1例合并卵巢畸胎瘤和子宫肌瘤。1例合并卵巢囊肿和大量腹水;子宫肌瘤3例,其中1例合并右肾囊肿;肝内胆管多发结石1例;腹部未见异常2例。结论:HRCT表现为肺内多发小囊腔影是PLAM的特征性表现,PLAM多并发有腹部多脏器病变。
- 陈苓曾庆思李树本刘莉
- 关键词:肺疾病淋巴管肌瘤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与临床的联系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者的肺部CT表现及肺功能恢复情况与临床的联系。方法:49例SARS康复者出院后30~122天进行肺部螺旋CT和/或高分辨CT复查,同期40例进行了肺功能复查,分别有16例和13例康复者出院后120~245天再次进行CT复查和肺功能复查。对康复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结果:首次49例复查的肺部CT表现为磨玻璃阴影25例(51.0%),间质阴影22例(44.9%),随后16例复查的情况分别为6例(37.5%)和7例(43.8%)。CT视觉评分比较两次CT复查的征象,磨玻璃影有明显吸收,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住院期间合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其磨玻璃阴影评分明显比没有合并ARDS者高。肺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的恢复与性别和肺部磨玻璃阴影评分有关。结论:SARS康复者肺部CT表现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密切相关,随时间的延长,肺内病灶及肺功能逐渐好转,但间质阴影吸收缓慢。
- 蓝日辉曾庆思孙翀鹏陈苓郑则广郑劲平吴华
-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呼吸功能试验
- 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高千伏胸部摄影对比分析被引量:81
- 2003年
-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 (DR)在胸部的应用。方法 抽取我院DR胸部影像和传统高kV胸片各 10 0 0例 ,由 3位放射学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 ,分别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 ,同时对胸部的细微结构显示率进行评价。结果 (1)DR影像 :甲片率 5 0 6% ,乙片率 3 8 5 % ,丙片率 10 9% ,废片率 0 %。 (2 )传统高kV胸片 :甲片率 41 1% ,乙片率 44 1% ,丙片率 13 3 % ,废片率 1 5 %。 (3 )肺内的细微结构显示率 :DR影像为 10 0 0 % ,传统高kV胸片为 78 6%。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968 6,P <0 0 0 1)。结论 DR胸部影像的诊断图像质量好于传统高kV胸片。DR系统操作简单 ,成像快捷 。
- 曾庆思岑人丽陈苓何建勋林翰菲
- 关键词:X线放射摄影术胸部
- 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表现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X线表现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SARS的61例患者,对发病后的一系列胸片和CT影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以发热为最早起病症状,88.5%患者在起病1周内肺部出现肺局灶性斑片状模糊影,并迅速扩大。2周内病变过高峰,有57.4%患者两肺大部分肺野受累,病情重。83.6%患者在5周内肺部阴影逐渐消散。在恢复期16例CT扫描中,有13例显示肺部遗留纤维化病灶。有6例患者合并感染,病期延长,4例死亡。结论 SARS早期出现肺部炎性改变.发展迅速,大部分两肺受累,重症比例高,易致肺纤维化。
- 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专题组曾庆思陈苓胡文清陈荣昌肖正伦钟南山
-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放射摄影术
- 胸部DR后处理功能诊断SARS的ROC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胸部直接数字化摄影(DR)正位图像及其后处理图像在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共72例临床诊断或临床疑似SARS患者的首次胸部DR图像。对上述DR图像进行“交响乐”软件后处理得到增强图像。两种图像的诊断结果用Windows95版ROCFIT软件进行ROC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绘制ROC曲线图。结果 72例临床诊断或临床疑似病例图像后处理前后的ROC分析显示,后处理前曲线的截距(a值)为0.906 6,斜率(b值)为0.831 0,曲线下面积(Az)为0.757 2;后处理后a值为1.974 5,b值为1.427 5,Az为0.871 4。两种图像诊断的ROC曲线及Az明显不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DR图像后处理可早期检出更多的渗出病灶,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SARS疾病。
- 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专题组蓝日辉曾庆思邓宇陈苓何建勋吕国政谢念危
- 关键词:直接数字化摄影计算机辅助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ROC曲线
-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行国人气道径线分析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国人气管和主支气管各种解剖径线的长度与角度.方法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300例成年健康体检者锁骨胸骨端水平气管内径、锁骨胸骨端水平到隆突的气管长度,左、右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的夹角.结果男性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右中间支气管内径与长度,以及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内径均大于女性,而女性左、右主支气管长轴与矢状面夹角均大于男性(p<0.05或0.01).成年人与老年人上述各解剖径线值差异无显著(p>0.05).左主支气管内径值与右主支气管内径值呈高度相关,且分别与气管内径值和身高呈高度相关(p<0.01).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法测定国人气管、左和右主支气管径线值,获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与患者身高和气管内径测量值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其左、右主支气管内径值.
- 叶靖陈苓侯会文曾庆思欧阳葆怡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摄影气管支气管多层螺旋CT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价被引量:1
- 2005年
- 曾庆思陈苓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影像学检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呼吸道传染病变异体
-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CT影像表现(附两例报告)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提高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CT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影像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病变CT影像均表现为右侧胸腔巨大肿块,边界清楚呈分叶状,与胸壁间间隙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肿块内较多肿瘤血管,实质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邻近肺组织受压不张,纵隔移位;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其中一例伴有右侧第7后肋受压骨质吸收,第7/8肋间孔扩大,肿块向椎管内扩展。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CT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 钱元新曾庆思张超亮胡文清陈苓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胸膜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双相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影像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不同通气状态下上呼吸道行放射学成像,分析在全身麻醉无自主呼吸条件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无创机械通气是否能克服上呼吸道阻力达到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选择拟行咽腭成形术的OSAS患者10例,手术前常规实施麻醉诱导睡眠。分别对患者清醒状态下自主呼吸(清醒期)、睡眠诱导后意识消失(诱导期)、BiPAP无创机械通气后5min(通气期)时头部正位和侧位作螺旋CT扫描,测量上呼吸道各软组织区[软腭后区(RP)、舌根后区(RG)、会厌区(EPG)]的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长度及相应横截面积,并监测扫描过程中的无创血压(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RR)。结果头颈部正位扫描显示诱导期RP区和EPG区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比清醒期明显缩短,各区横截面积明显缩小[RP区:0.00(0.00,0.60)mm^2比38.34(10.57,72.76)mm^2,RG区:145.16(0.00,183.72)mm^2比177.79(111.05,216.27)mm^2,EPG区:39.02(7.55,86.36)mm^2比154.69(124.74,322.00)mm^2,均P〈0.05]。通气期各横截面径线和面积较清醒期仍明显缩小(均P〈0.05),但与诱导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部侧位诱导期除RG区左右径外,各区最窄气道横截面左右径、前后径线长度均短于清醒期,横截面积亦缩小[RP区:0.00(0.00,18.74)mm^2比61.46(36.77,141.46)mm^2,RG区:69.75(35.74,214.83)mm^2比287.68(197.01,393.18)mm^2,EPG区:17.28(437,65.45)mm^2比293.76(254.63,374.83)mm^2,均P〈0.05]。BiPAP通气时各区横截面径线与清醒期比较尚明显缩短,横截面积虽缩小却较诱导期明显回升(均P〈0.05)。各期正、侧位NIBP、HR无明
- 温晓晖余革陈苓林翰菲
-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上呼吸道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特点。结果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临床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咳嗽及胸痛。无症状8例。影像表现为多发结节团块影10例,孤立不规则团块影5例,单发结节2例,实变影3例。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带及胸膜下区。经过治疗,短期内(2~6个月)结节病灶可快速进行性缩小,数目减少;随后病灶吸收消散较慢,约1~2年,部分长达5年。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肺部影像表现多样,CT检查有助于PPC的诊断和随访。
- 陈苓曾庆思钟淑卿岑人丽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