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熙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人口迁移
  • 3篇三线建设
  • 2篇人口迁移研究
  • 2篇家谱
  • 2篇城市
  • 1篇大跃进
  • 1篇档案
  • 1篇档案资料
  • 1篇移民
  • 1篇招工
  • 1篇中国家庭
  • 1篇人口
  • 1篇人口疏散
  • 1篇人口数据
  • 1篇人口学
  • 1篇清代
  • 1篇香火
  • 1篇家庭
  • 1篇家族
  • 1篇工业化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8篇陈熙
  • 3篇徐有威

传媒

  • 2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史学月刊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南方人口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跃进影响下的城乡人口迁移——以上海为中心被引量:4
2016年
大跃进及困难时期形成了一波全国范围内涉及两千万人的城乡间大流转。在大跃进背景下,上海暂停了此前的对城市人口增长的严控政策,大量郊县及临近省份农民进入上海市区。危机爆发后,随即出台了强力的精简城镇职工政策,大批人口随后回到农村。利用地方档案资料研究发现,工厂企业、职工、农村和农民、地方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现实考虑,对精简政策的反应和态度差异明显,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上海市通过全民性的政治动员,在1961—1963年间陆续动员了大批职工离开,最终使得上海人口规模回复到大跃进之前的水平。这"一来一回"的流转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大地上强度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此后,城乡人口迁移受到极严格的控制,大跃进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移民史上的一道分水岭。
陈熙
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被引量:7
2012年
延续香火、专宗接代②是传统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和理想,然而,由于传统时代人口的高死亡率和极短的预期寿命,延续香火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实现,绝嗣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依据家谱的人口信息,通过构建虚拟的家族支脉,考察了清代两百余年间家族支脉的繁衍状况。结果显示,仅有13.61%的人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生存竞争后,能够拥有自己的后代,而其他大多数都已绝嗣,传嗣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陈熙
关键词:传宗接代家谱
1955~1956年上海首次城市人口紧缩与粮食供应被引量:8
2011年
1955-1956年,上海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疏散。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压力,上海市动员了大批外来农民回原籍生产,并组织城市失业人口前往江西等地参加垦荒建设,期间共有50余万城市人口被疏散。从人口形势与粮食供给关系来看,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是导致这次城市人口疏散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影响到此后的国家政策走向。
陈熙
关键词:人口疏散
落地不生根:上海皖南小三线人口迁移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运动过程中,上海皖南小三线七万余职工和家属经历了从城市被动员到山区,再从山区回调到城市的流转过程,形成这一时期特殊的人口迁移流。利用新挖掘的档案资料,本文对上海小三线职工和家属的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动员1965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曹荻秋带队到皖南进行实地勘察,并选定屯溪为中心建设上海后方基地。搬迁动员的试点工作随即展开。在初期的宣传动员中。
陈熙徐有威
关键词:三线建设人口迁移档案资料
家庭现代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家庭:一个文献综述被引量:14
2014年
来自于西方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在中国最近三十年的家庭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研究中国家庭变迁的基本范式和对话基础。中国家庭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具有一般性特征,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传统力量对塑造中国家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观察和理解中国家庭变迁的实际过程对于丰富和完善家庭现代化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陈熙
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被引量:57
2015年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徐有威陈熙
关键词:三线建设备战工业化城市化
清代家族人口繁衍研究——兼论支脉重构在微观历史人口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基于家谱资料的微观历史人口学研究已经证明,清代人口繁衍处于高出生、高死亡阶段,婴幼儿存活率极低,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0岁左右。这种人口繁衍的体系对中国传统家族理想造成严重冲击。家族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深远,家族人口繁衍昌盛、香火延续不绝成为民众的普遍理想,然而在高死亡率面前,不仅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缺乏实现的人口条件,而且绝嗣现象也普遍存在。依据《松源魏氏》和《海宁查氏》两部家谱所载人口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经历了从清初到民国初年两百余年的生存竞争后,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后代,保持香火不断,而其他大多数人都陆续绝嗣,后世为数众多的子孙可能仅是极少数祖先的后代。不同支脉间人口繁衍的机会极不均衡,家族人口繁衍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支脉重构"方法的提出,为微观历史人口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范畴。
陈熙
关键词:家谱
落地不生根:上海皖南小三线人口迁移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小三线建设是以一线城市的工厂内迁方式展开的,工人和家属随厂内迁成为了小三线建设的重要部分。上海皖南小三线建设中七万余职工和家属经历了从城市被动员到山区,再从山区回调到城市的流转过程,形成这一时期特殊的人口迁移流。其中人口迁移与小三线建设工厂的转折兴衰密切相连,移民成为了观察小三线发展演变的一个切入口。研究认为,单纯依靠行政动员而牺牲经济利益的做法,使得小三线移民无法持久,尽管上海小三线职工和家属在皖南落地20余载,但却始终未能在当地生根。
陈熙徐有威
关键词:移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