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MP-14和c-myc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和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HCC患者80例,均经组织病理确诊.另选取因外伤活检者20例(正常肝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80例HCC组织、80例HCC旁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中MMP-14和c-myc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中MMP-14和c-myc表达与HCC转移、分期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MMP-14与c-myc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CC组织中c-myc和MMP-1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75%、83.75%,高于正常肝组织的5.00%、5.00%及癌旁组织的23.75%、28.75%(P=0.000、0.024、0.000、0.012).无淋巴结转移者在HCC组织中MMP-14及c-myc表达阳性率低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病理分期为I~Ⅱ期的HCC组织中MMP-14及c-myc表达阳性率低于Ⅲ~Ⅳ期(P=0.009、0.018);HCC组织中的MMP-14及c-myc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0.713,P=0.024).结论HCC的发生发展与MMP-14及c-myc异常表达相关,且MMP-14和c-myc参与肿瘤的形成、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可作为判断HCC生物学行为的临床参考指标.
- 陈杰
- 关键词:肝组织肝细胞癌
- 干扰素α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肝功能及p-mTOR p-p70S6K蛋白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究干扰素α(IFN-α)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动物模型肝功能及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p-p70S6K蛋白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BV组和IFN-α组(各12只)。通过尾静脉注射HBV建立乙型肝炎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pKCMvint.IFN-α-2a促进IFN-α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N-α、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HBV血清标志物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纤维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mRNA和蛋白的水平。结果HBV组和IFN-α组小鼠血清中可检测出显著的HBeAg和HBsAg。IFN-α组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显著低于HBV组(P<0.05)。IFN-α组的IFN-α水平显著高于HBV组(P<0.05)。HBV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和A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N-α组的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HBV组(P<0.05)。HBV组肝细胞出现显著形变,细胞排列异常,出现假肝小叶,并且出现炎症浸润。IFN-α组肝损伤程度较HBV组显著缓解,炎症反应较轻,细胞大小和排列基本正常。HBV组肝组织出现大量的纤维化染色,IFN-α组肝组织仅有少量的纤维化。HBV组的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lagenⅢ、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1 mRNA水平以及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p-p70S6K/p70S6K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N-α组的CollagenⅠ、Col-lagenⅢ、TIMP-1 mRNA水平以及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p-p70S6K/p70S6K水平显著低于HBV组(P<0.05)。结论IFN-α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mTOR、p70S6K的磷酸化水平,并减少Colla-genⅠ、CollagenⅢ、TIMP-1的表达水平,从而缓解HBV引起的纤维化和肝功能损伤。
- 陈杰
- 关键词:干扰素Α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PI3K/AKT
- 硫代乙酰胺致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代乙酰胺(TAA)所制备的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模型的量效关系。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TAA组分别以200、400、600mg/kg剂量的TAA灌胃,24h后相同剂量TAA重复灌胃一次,建立不同剂量TAA致大鼠IETM的动物模型;健康对照组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造模后24、48h大鼠死亡情况,48h后采集存活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血清ALT和AST,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造模48h后,健康对照组无大鼠死亡,200mg/kgTAA模型组死亡2只,400mg/kgTAA模型组死亡5只,600mg/kgTAA模型组死亡8只。200、400、600mg/kgTAA模型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305.09±116.78)、(901.67±274.31)和(1454.84±473.49)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7.81±22.6I)U/L(t=14.583、25.896、20.596,均P〈0.05);200、400、600mg/kgTAA模型组大鼠血清AST水平分别为(465.88±139.96)、(884.37±250.90)和(1889.23±159.67)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9.33±22.04)U/L(t=12.988、18.455、13.542,均P〈0.05);200、400、600mg/kgTAA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436±0.110)、(0.550土0.095)和(0.620±0.057)Eu/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103±0.056)EU/mL(t=7.335、5.260、8.191,均P〈0.05)。病理学显示不同剂量TAA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TAA剂量为200-600mg/kg时可成功制作IETM模型,200mg/kgTAA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适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 郝彦琴张玲荣陈杰赵龙风
- 关键词:硫代乙酰胺内毒素血症剂量效应关系疾病模型动物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HBV)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中miR-122表达水平与各临床指标是否有相关性,从而探讨血清中miR-122在评价HBV-ACLF疾病严重程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ACLF患者血清样本4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样本30例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样本30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个样本miR-122的相对表达水平。以u6为内参,miR-122相对表达量用2-ΔCT表示。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将HBV-ACLF患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组,比较不同组间miR-122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iR-122在HBV-ACLF病程进展中的作用,从而反映miR-122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中miR-122在HBV-ACLF诊断评估方面的价值。结果与健康体检者及CHB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水平相比,HBV-ACLF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水平上调(P<0.001),且在晚期HBV-ACLF患者血清中miR-122的表达水平较早期及中期显著上调(P<0.001、P=0.048)。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表达水平的升高,与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08、P<0.001);与PTA呈负相关(r=-0.797、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HBV-ACLF早期而言,miR-122相对表达值2-ΔCT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HBV-ACLF进展为中期的风险增加5.8%(95%CI:1.013~1.104),进展为晚期的风险增加13.0%(95%CI:1.034~1.235)。ROC分析结果显示,miR-122评价疾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95%CI:0.903~0.982),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86.7%。结论血清中miR-122的表达水平可成为评价HBV-ACLF的严重程度及作为HBV-ACLF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
- 刘士军郝彦琴陈杰赵龙凤
- 关键词:MIR-122肝炎病毒乙型肝功能衰竭肝炎乙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贴壁培养获得BMSCs,取3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TAA模型组和BMSCs治疗组,每组10只。TAA300mg/kg灌胃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24h后重复灌胃,正常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2ml灌胃,第2次灌胃后将B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BMSCs治疗组中,正常组和TAA模型组给予等量PBS注射。BMSCs治疗72h后处死。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血浆内毒素含量,取部分肝组织及回肠作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TAA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BMSCs治疗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病理切片显示BMSCs能够明显减轻TAA对肝组织的炎症性破坏。结论 BMSCs尾静脉移植对TAA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大鼠IETM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郝彦琴赵龙凤贾因棠陈杰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 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对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基因分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HCV基因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就诊的HCV感染患者(抗-HCV阳性,HCVRNA≥1×10~3U/m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其基因型,并检测HCV-RNA含量,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指标,根据不同基因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共检测90例HCVRNA≥1×10~3U/ml的阳性标本,检出2种基因型,分别为1b型78例(87%),2a型12例(13%),可分型率为100%。1b基因型HCV感染患者血清HCV-RNA病毒载量、血清ALT、ALB、TBIL、AFP水平与2a基因型HCV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山西省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HCV分型不足以判断HCV相关临床情况,需同时检测HCV基因型、HCV-RNA含量及肝功能等全面评估病情。
- 任姣龙郝彦琴贾雁琳陈杰张玲荣张缭云
- 关键词: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