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泗
- 作品数:3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东南亚和文化交流论集》序
- 2008年
- 我与王介南教授相交多年。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学者,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一位勤于探索,勇于求变,善于出新的学者,具有学者典型的特质。探索——求变——出新是王介南的学术之路。在这条路上,他风雨无阻地奔波了数十年。他用自己的辛勤铸就了自己的学术成就,也牢固地确立了颇有成就的学者地位。
- 陈显泗
- 关键词:中外文化交流学术成就学术见解学术研究学术生涯
- 化解海峡两岸统一问题中美国因素的思考被引量:2
- 2000年
-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中美关系发展比较顺利 ,美将中美关系置于美台关系之上 ,两国三方构成“正二比一” ,两岸关系也比较平稳 ;而中美关系出现倒退 ,则构成“反二比一”。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必须面对美国因素 ,努力创造“正二比一”的各种条件 ,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力争化消极为积极。
- 陈显泗弋胜
- 关键词:两岸统一化解
- 聚焦中日贸易磨擦
- 2001年
- 中国和日本的经贸合作是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之一。自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中国和日本逐步扩展经贸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建立了良好的经贸伙伴关系,开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新局面。但是,近来日本突然发起挑衅,致使两国贸易磨擦逐渐升级,不仅使中国蒙受经济损失,也给日本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更为中日经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互为伙伴相得益彰经贸合作是中日经济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日建交20多年以来,在中国和日本的共同努力下,尽管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总的来说,双边经济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
- 陈显泗吕川
- 关键词:中日贸易农产品贸易磨擦中日经贸合作中日经济关系中日贸易战
- 升华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
- 2001年
-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体现了我们党完整的价值观。人民及其利益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 ,在我国原有的阶级、阶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坚持自己鲜明的阶级性 ,还要在此前提下 ,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的先进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
- 程卫华陈显泗
- 关键词:共产党人价值观
- 新时期必须坚持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
- 2002年
- 程卫华陈显泗
-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
- 为现代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正名
- 1990年
- 现代中国在现代世界中居于什么地位?从现代历史至今天现实,此种地位有何变化?学者们因不同意国外把中国在现代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贬得太低,一再起而抗争,于是引发了关于二战起点(是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还是日本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事变”或更早些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 陈显泗
- 关键词: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中国现代史七七事变
- 试析近代日本的精神文化与国策
- 2001年
- 近代日本以扩张与侵略为特征的国策的形成,可以从其传统的思想文化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特定的地理环境、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日本人狭隘的心态。神国观念、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和皇国史观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了日本传统的精神文化,铸成了当时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畸形的民众心态和精神文化打造了近代日本的国策。
- 陈显泗程卫华
- 关键词:精神文化民族观念军国主义
- 全文增补中
-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被引量:14
- 2006年
-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 陈显泗
- 关键词:软实力
- 论西方与东方奴隶制的差异──对“扶南封建论”的续答辩
- 1995年
- 论西方与东方奴隶制的差异──对“扶南封建论”的续答辩陈显泗在柬埔寨古代历史发展中,围绕着奴隶制与封建制轨先轨后的问题,主张由奴隶制依次向封建制发展,被主张先封建制后奴隶制的“扶南封建论”者指斥为把马列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奉为一种公式”,并用这...
- 陈显泗
- 关键词:奴隶制封建论封建制奴隶社会上层建筑
- 伊拉克战争的政治考量被引量:3
- 2003年
- 伊拉克战争出人意料地结束了。战争没有像许多专家所预想的那样 ,有伊拉克方面激烈顽强的抵抗和美英联军攻打重点设防城市时的重大人员伤亡。相反 ,被看做伊拉克政权最后希望的“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等主力 ,未见有哪怕一点像样的有组织反攻便不战自溃 ,留给人们诸多悬念。殊不知 ,这一切都是美英联军通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政治攻势的结果。此次战争美英联军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包装” ,以“硬的”震慑 ,“软的”攻心 ,并辅以凌厉的新闻战 ,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配合 ,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的双赢战。因此 ,透过伊拉克战争 ,我们不仅应该作军事上的总结 ,也应该做政治层面上的思考。
- 陈显泗
-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军事政治心理战新闻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