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水样中诺如病毒富集方法初探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价磁珠吸附法富集水样中诺如病毒的效果,为疫情检测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诺如病毒污染模拟样,比较磁珠吸附法与阴离子过柱法吸附效果差异,考察不同批次磁珠、不同样本(自来水、桶装水)磁珠吸附法的富集效果,并进一步以模拟盲样与疫情标本进行验证。富集后产物提取核酸,实时荧光PCR检测,参考Ct值对富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磁珠吸附法富集效果优于阴离子过柱法,不同磁珠批号与不同标本效果无显著差异,富集倍数均>104。盲样检测结果正确;疫情标本阴性,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吻合。结论磁珠吸附法简便快速,能有效富集水中诺如病毒,有望用于相关疫情的检测,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陈恒程悦王希希孔喜梅陈振华孟建彤
- 关键词:磁珠诺如病毒
- 成都市人感染H7N9病例标本采集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了解采样方式、采样时间与检出人感染H7N9病毒核酸的关系,完善人感染H7N9病例标本的检测方案。方法采集17例人感染H7N9病例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标本,使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H7N9,比较不同方式和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检测结果。结果上呼吸道标本和下呼吸道标本的检出时间中位数均为7 d,最早的检出时间为3 d。下呼吸道标本H7N9病毒的载量高于上呼吸道标本。结论感染H7N9发病后7 d内上呼吸道标本能够检出H7N9病毒核酸,标本采集时间发病后越早越好,标本采集首选下呼吸道标本。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缩短疑似感染H7N9病例标本采集时间。
- 张晓春黄韦唯陈振华
- 关键词:标本
- 2014年成都市人和猪体内人流感病毒感染状况初步调查
- 2017年
- 目的初步了解成都市流感病毒主要宿主感染状况,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4年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体检人群和成都市区生猪屠宰场内生猪为调查对象,分别采集人血清50份和猪血清49份。以同期分离的A型H1N1、H3N2、B-Victoria和B-Yamagata代表毒株为抗原进行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结合当地流感流行情况,比较分析宿主中及宿主间各型病毒感染状况。结果流感样监测病例中流感病毒各亚型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93,P<0.001),其中B-Yamagata阳性检出率最高(6.03%)。人血清中B-Yamagata和B-Victoria的HI抗体阳性率高于其它流感病毒(χ~2=239.104,P<0.001)。猪血清中A(H1N1)和B-Yamagata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其它流感病毒(χ~2=231.642,P<0.001)。人血清中各型和各亚型的HI抗体滴度均高于猪血清中的滴度,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099,P=0.008;χ~2=31.581,P<0.001;χ~2=57.623,P<0.001;χ~2=5.713,P=0.032)。结论2014年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门诊体检人群中A(H1N1)和B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率较高,人群中较高的BYamagata HI抗体阳性率并未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阻止病原持续循环。猪可能是人B型流感病毒的潜在宿主。
- 孟建彤陈振华任红兵黄韦唯白艳黄薇张晓春
- 关键词:流感病毒抗体血清
-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与处置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了解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会)期间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现场应急处置经验,为大型赛事活动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成都市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病媒生物应急处置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蚊媒处置。结果蚊媒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无本土二代病例发生。结论依托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科学开展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应急处置,大会保障圆满完成。
- 张伟田汶佳魏文娟杜训波陈振华
- 关键词:大运会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应急处置
- 成都市首例人感染H9N2病例分子溯源分析
- 目的 对2016年成都市首例人感染H9N2病例进行分子生物学溯源研究分析.方法 采集病例的下呼吸道抽吸液标本及冻存的与病例流行病学相关的鸡的腹腔冲洗液,使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使用MDCK细胞...
- 张晓春陈振华黄韦唯白艳陈恒
- 关键词:测序
- 2015-2018年成都市某哨点医院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分析成都市2015-2018年儿童流感病原学特征,为制定儿童流感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成都市某哨点医院2015-2018年采集的流感样病例(ILI)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标本中流感病毒核酸并分型。描述性统计流感病毒在流感样症状患儿中的检出率和各个亚型或系的构成比,确定不同年份的流行毒株和优势毒株,分析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比较流感病毒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分布情况。结果共采集4 144份0~14岁流感样症状患儿标本,其中核酸阳性671份,总阳性率16.19%。其中,检出新A(H1)195份(29.06%),A(H3)197份(29.36%),B(Victoria)138份(20.57%),B(Yamagata)141份(21.01%)。4个年度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1.80%、20.72%、23.77%和8.40%。2015-2017年病原流行均呈双峰态,新A(H1)、A(H3)和B型交替流行。<3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为7.30%;6~1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30.85%。结论除2018年夏季外,监测年度内每月均有流感检出。其中新A(H1)和乙型流行高峰主要为冬春季,夏秋季流行高峰主要为A(H3)。6岁以上学龄儿童是最容易感染流感的人群,应加强防控。
- 黄韦唯张晓春陈振华白艳陈恒程悦袁齐武孟建彤黄薇
- 关键词:儿童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临床及免疫特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为了研究疫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发病的影响,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依据,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7月经成都市口岸入境的新冠肺炎成年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和入院后首次检测的临床信息、临床指标、血清新冠病毒总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7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接种组85例,未接种组362例。接种组男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电解质钠含量分别为1.90 mg/L、141.17 mmol/L,高于未接种组1.80 mg/L、140.6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2.54,P=0.01);接种组男性葡萄糖、钾、钾离子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2 mmol/L、3.77 mmol/L、3.42 mmol/L,低于未接种组4.85 mmol/L、3.93 mmol/L、3.5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2.96、-2.21,P=0.03、0.00、0.03);接种组、未接种组新冠肺炎病例首次入院检测N基因、ORF 1ab基因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组新冠病毒总抗体平均滴度为570.35,未接种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8,P<0.01);接种组新冠病毒IgM平均滴度为0.92,未接种组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6,P<0.01);接种组新冠病毒IgG平均滴度为7.27,未接种组的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6,P<0.01)。结论疫苗接种后,体内可迅速产生较多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自我保护,对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防控措施具有必要性。
- 姜晓曼岳勇岳勇胡敏黎明周蓉陈振华周蓉王成
- 关键词:疫苗
- 成都地区诺如病毒基因型流行现状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诺如病毒各基因型的流行情况,探索疾病暴发增长的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6年间,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阳性的部分诺如病毒标本,对衣壳蛋白VP1基因的ORF2区进行测序,构建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89份标本均为诺如病毒GII群,包括GII.1、GII.2、GII.3、GII.6、GII.13和GII.17 6种基因型。其中2014-2015年以GII.17型为主,从2016年起,GII.2型逐渐取代GII.17型成为了主要流行株。结论成都地区诺如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变化显著,导致了疾病的暴发增长,增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需要持续开展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掌握病毒变异情况,预测疾病可能的流行趋势,提高疾病防控的预警能力。
- 程悦孟建彤张晓春黄韦唯陈振华李广垣黄薇陈恒
- 关键词:诺如病毒基因型进化分析
- 四川省首例入境寨卡病毒病的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1例2024年6月28日自新加坡入境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口岸中转的发热旅客进行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实验室检测,研究四川首例ZIKV阳性入境中转旅客中ZIKV的遗传进化和生物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血液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进行ZIKV核酸检测;同时对病例样本进行扩增子靶向全基因组测序,利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和分析,最后用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该病例血液样本ZIKV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基于ZIKV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ZIKV属于亚洲型,与泰国株在同一个进化分支,其亲缘关系较近,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该ZIKV与亚洲型及非洲型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在84.4%~98.6%之间。氨基酸变异分析显示该ZIKV具有139S、982V、2634M的基因分子特征。结论2024年6月四川入境中转旅客体内的ZIKV属于亚洲型,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实验室诊断结果一致。
- 李伟田绿波钟红荣蒋明凤陈振华张青周兴余潘明冯玉亮
- 关键词: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
- 成都市一起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核酸检测样本阳性事件基因溯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对四川省成都市一起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接种点疑似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溯源,为SARS-CoV-2疫苗接种点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对2021年2月24日四川省成都市A区B医疗机构报告的1例SARS-CoV-2疫苗接种点疑似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所处环境、B医疗机构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进行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核酸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二代基因测序及溯源分析。结果 2021年2月23日该患者因咳嗽、喉痒、流涕症状就诊于B医疗机构(疫情期间承担SARS-CoV-2疫苗接种和样本采集工作)并于当日进行SARS-CoV-2核酸采样,结果呈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境外旅居史、无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疑似患者接触史和SARS-CoV-2暴露史,其亦无SARS-CoV-2疫苗接种史;该患者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样本与B医疗机构接种点的SARS-CoV-2疫苗样本序列同源性高达99.99%,Pangolin分型同属B型。结论 该疑似感染者不符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相关国家诊断标准,其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可能为B医疗机构疫苗接种点工作人员携带或穿着已被SARS-CoV-2疫苗污染的物品或防护服等进行核酸采样时所致。因此,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样本采集人员分岗工作,严格遵守接种规范和操作规程,避免因疫苗污染所致的假阳性样本。
- 谢汶君陈恒陈恒陈振华冯静刘辉陈振华程悦田汶佳孟建彤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