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婷婷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性
  • 4篇脑性瘫
  • 4篇脑性瘫痪
  • 4篇患儿
  • 3篇脑瘫
  • 2篇上肢
  • 2篇偏瘫
  • 2篇疗效
  • 2篇康复
  • 1篇电机
  • 1篇电图
  • 1篇对手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期
  • 1篇以家庭为中心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治疗
  • 1篇早期干预
  • 1篇早期康复
  • 1篇上肢功能

机构

  • 8篇山西省儿童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8篇陈婷婷
  • 4篇王振芳
  • 3篇张曦
  • 3篇游石琼
  • 2篇郝青英
  • 2篇孟雅丽
  • 1篇石凯丽
  • 1篇孙浩

传媒

  • 4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视频脑电图监测鉴别诊断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与发作性疾病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监测脑性瘫痪(CP)合并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CP的患儿100例,行常规脑电图及视频脑电图监测,比较痫样放电发生率及同步节律放电发生率差异。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诊断为CP合并癫痫63例,CP合并非癫痫发作性疾病36例,单纯CP1例。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显示,出现痫样放电62例(62%),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36例(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脑电图监测同步节律放电51例(82.2%),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11例(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脑电图监测可提高CP患儿痫样放电检出率。将其结果与患儿发作时临床表现相结合,可作为鉴别诊断CP合并癫痫及合并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陈婷婷郝青英游石琼
关键词:脑瘫癫痫视频脑电图
双手-臂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双手-臂强化训练(HABIT)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HABIT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估2组患儿患手的整体功能,同时采用PDMS-2量表的精细运动评估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测试对患儿的双手协作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UEFT评分和PDMS-2量表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分别为(42.76±1.78)分和(16.85±1.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BIT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匕肢功能。
陈婷婷王振芳游石琼孟雅丽
关键词:脑性瘫痪上肢功能
音乐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疗效的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6个月音乐治疗加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和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Gesell发育商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t=7.65,P<0.05)、精细运动功能(t=10.82,P<0.05)与Gesell发育测试结果(t=9.4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t=5.39,P<0.05)、精细运动功能(t=7.39,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sell发育测试结果(t=1.89,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粗大运动功能(t=1.80,P<0.05)、精细运动功能(t=2.35,P<0.05)、Gesell发育测试结果(t=3.80,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音乐治疗可以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精细运动功能水平及智能水平。
陈婷婷郝青英
关键词:音乐治疗脑性瘫痪康复
一种灵活地用于小儿神经手部肌肉萎缩康复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灵活地用于小儿神经手部肌肉萎缩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空心万向球,空心万向球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安装架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架,固定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
孙浩陈婷婷
文献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陈婷婷王振芳张曦苗俐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痉挛型偏瘫
早期康复对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隔离科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31例。其中21例为治疗组,病后2周开始早期康复治疗。10例为对照组,均因家长拒绝康复干预或放弃治疗。观察期为4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明显好转1例;对照组好转1例,无效9例。结论早期康复有利于手足口病并发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
游石琼陈婷婷张曦石凯丽
关键词:手足口病急性弛缓性瘫痪康复
目标-活动-运动集成疗法早期干预脑瘫高危儿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脑瘫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高危因素的损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已发生或可能将会发生中枢性运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婴儿[1,2], 这些临床诊断为脑瘫高危儿的婴儿不一定发展为脑瘫患儿, 但其患脑瘫的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婴幼儿[3], 为降低其患脑瘫的风险, 应该尽早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 而不是观察、等待或是仅仅给予简单的早期干预[4,5]。目标-活动-运动集成(goals activity motor enrichment, GAME)疗法[6]是一种以运动学习为原理, 以家庭为中心, 以功能目标导向训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 它是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7], 本研究将此措施应用于临床, 进一步观察GAME疗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陈婷婷王振芳张曦苗俐
关键词:脑瘫高危儿以家庭为中心新生儿期中枢性胎儿期
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患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性瘫痪吞咽障碍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障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包括面部按摩、口腔感觉刺激(每次刷擦4~5下,每次10 min)、口舌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15 min);观察组给予吞咽障碍任务导向训练,该疗法以任务为导向,指导患儿探索和选择执行任务的动作,首先找到患儿存在的异常吞咽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吞咽过程中的缺失部分和异常表现,确定一个目标,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方案及训练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儿童完成任务的情况适时调整训练内容,包括训练的强度、难度、速度及重复次数(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障碍调查量表(DDS)第二部分、洼田饮水试验及身高别体重Z(WHZ)评分分别对2组患儿吞咽状况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DDS评分为(9.19±2.08),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78±0.76),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WHZ评分为(-0.65±0.52),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DDS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WHZ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吞咽障碍。
陈婷婷王振芳赵伊婷孟雅丽
关键词:脑性瘫痪吞咽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