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存极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2篇自组装
  • 2篇AU(111...
  • 1篇电荷
  • 1篇电荷转移
  • 1篇电荷转移复合...
  • 1篇衍生物
  • 1篇有机导体
  • 1篇扫描隧道显微...
  • 1篇芳烃
  • 1篇分子
  • 1篇分子自组装
  • 1篇复合物
  • 1篇TCNQ
  • 1篇TTF-TC...
  • 1篇
  • 1篇ECSTM
  • 1篇超分子
  • 1篇超分子化学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闫存极
  • 2篇万立骏
  • 2篇严会娟
  • 1篇路继群
  • 1篇李珊珊
  • 1篇陈庆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B...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3,2-Dioxaborine衍生物在石墨表面的二维自组装结构
2007年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两个1,3,2-dioxaborine(DOB)类衍生物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的分子中均含有共轭π体系,分子末端由于苯环的排斥作用为立体结构.实验研究了对称性及取代基团数目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甲苯溶剂中制备的这些自组装结构为长程有序结构,分子间的偶极作用以及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自组装的主要因素.
路继群闫存极严会娟万立骏
关键词:扫描隧道显微术自组装
TTF、TCNQ及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吸附的ECSTM研究
2009年
研究发现当电极电位处于双层区时,三种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均可形成高度有序的吸附结构.TTF与TCNQ分子有序吸附层的单胞结构分别为(6×3)和(4×7),如图1中的模型所示,分子均是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在Au(111)电极表面.而当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至0.08V(RHE)时,TCNQ分子的吸附结构发生了相转变,形成了一种单胞为(3√3×12)的新型结构.这是由于在较负的电位下,TCNQ分子与金电极之间的作用减弱,而相邻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相邻分子间的角度由原来的60°增大至90°,单胞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则构筑了层状吸附结构,而且分子不再以平躺形式进行吸附,而是采取肩并肩站立的方式堆积成有序结构,与单纯两种分子在吸附结构和吸附方式上均不相同,如图2所示.此时π-π堆积作用在分子的组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堆积方式与TTF-TCNQ单晶和薄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严会娟李珊珊闫存极陈庆万立骏
关键词:电荷转移有机导体
杂杯杂芳烃在Au(111)表面的可控组装
杯芳烃分子以其制备简单、构象灵活、空腔独特和识别性能优良等优点,逐渐成为超分子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型骨架结构的杯芳烃分子被设计合成。最近,一系列氮、氧原子桥连的杯[2]芳烃[2]三嗪大环化合物通过...
闫存极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超分子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