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英

作品数:6 被引量:19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水分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水分监测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因子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植被指数
  • 1篇中国陆地生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需水
  • 1篇生态需水量
  • 1篇水量
  • 1篇突变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千叶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6篇郭英
  • 5篇沈彦俊
  • 3篇陈福军
  • 2篇徐丽梅
  • 2篇杨树聪
  • 2篇李倩
  • 1篇刘敏
  • 1篇刘敏
  • 1篇张勃
  • 1篇陈亚宁
  • 1篇周丹
  • 1篇近藤昭彦
  • 1篇胡乔利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区域。Ⅰ气候暖湿化驱动型区,包括华北、华南及西北等大部分区域;Ⅱ气候暖干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亚寒带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大部、天山、祁连山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Ⅲ气候冷湿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长江流域下游水稻主产区及西藏林芝热带半湿润地区。[结论]以县级行政界线为基本划分单元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管理提供参考。
陈福军郭英李倩
关键词:气候变化NDVI气候因子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NPP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93
2011年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利用AVHRR的NDVI长期监测数据,逐像元模拟1981~200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在3.38~4.35 Pg C/a之间变化,平均约为3.8 Pg C/a,且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地区和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冷湿区,NPP年总累积量和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地处华北的太行山、燕山等山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区等干燥环境区,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及新疆地区和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农业区,NPP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
陈福军沈彦俊李倩郭英徐丽梅
关键词:NPPCASA模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因子
1957年至2008年海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被引量:24
2011年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达0.78℃/10a;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限多在1971年-1974年,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1999年。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并且2月、3月份发生突变的范围最广。
徐丽梅郭英刘敏刘敏胡乔利陈福军杨树聪
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海河流域突变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估算被引量:32
2015年
基于AVHRR-GIMMS和SPOT-VEGETATION两种NDVI数据计算西北干旱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指数(fc),根据该指数划分阈值范围确定荒漠植被面积,并在塔里木盆地进行适用性验证。通过荒漠植被面积和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采用潜水蒸发模型,计算西北干旱区1982—2010年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以期为今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根据fc确定荒漠植被面积,在西北干旱区阈值范围设为0.1~0.35较为合理;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呈现增-减-增的波动趋势。高、低覆盖度荒漠植被面积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34.3和448.2万hm2;西北干旱区ET0空间分布总体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其中南疆、北疆及河西地区ET0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66.9、975.6和1171.6 mm。根据ET0数据拟合分析计算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潜水蒸发量,其中南疆、北疆和河西地区低覆盖度荒漠植被潜水蒸发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5、64和82 mm,高覆盖度荒漠植被分别为275、233和299 mm;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呈减少趋势,以0.1063亿m3·a-1的速率减少,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134.13亿m3。其中高覆盖度荒漠植被需水量多年平均为91.64亿m3,以0.3034亿m3·a-1的速率减少;低覆盖度荒漠植被需水量多年平均为42.49亿m3,以0.1972亿m3·a-1的速率增加。
周丹沈彦俊陈亚宁郭英张勃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生态需水量
基于表观热惯量的土壤水分监测被引量:28
2011年
土壤水分含量是监测农业干旱的重要指标,遥感法是大面积监测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主要方法,热惯量法是遥感方法监测土壤水分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表观热惯量模型计算表观热惯量,并通过地面验证试验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通过严格的控制试验,设计了10个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土壤水分含量的试验小区,针对表观热惯量的适用条件,利用实测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反照率、太阳辐射等参数计算了不同植被覆盖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的表观热惯量,并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度较低情况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0.35],表观热惯量法具有较好的效果,表观热惯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7,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以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在较高植被覆盖情况下(NDVI>0.35),表观热惯量与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没有相关性,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失效;NDVI为0.35可以作为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状况是否可行的判断条件。
杨树聪沈彦俊郭英近藤昭彦
关键词:土壤水分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反照率净辐射
主被动微波遥感在农区土壤水分监测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18
2011年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和旱情监测的重要参数。微波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穿透性和对水分敏感的特点,主被动微波遥感的结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的连续监测,与单纯使用被动微波遥感相比,能够提高空间分辨率。本研究基于TRMM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和降雨雷达PR的特点,利用粗糙地表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AIEM模型、参数化模型Qp模型和植被覆盖地表的辐射传输模型ω-τ模型,建立了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反演模型,并利用简单散射模型(SSM)和几何光学模型(GOM),将被动微波与主动微波相联系,建立了主被动微波遥感相结合的土壤水分变化反演算法,对2008年1-4月期间30°-38°N、110°-120°E范围内农田覆盖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反演。并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南部农区中心经纬度为34.45°N、119.25°E的降雨雷达0.05°×0.05°的网格,对该网格2008年1月2日-4月30日土壤水分逐日变化量的反演值和相应网格的降水逐日变化量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
郭英沈彦俊赵超
关键词:微波成像仪农区土壤水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