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忠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冰川
  • 7篇反演
  • 5篇遥感
  • 4篇反照率
  • 3篇遥感反演
  • 2篇七一冰川
  • 2篇粒径
  • 2篇冰川变化
  • 2篇冰川面积
  • 2篇冰雪
  • 2篇波段
  • 1篇灯泡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雪深
  • 1篇遥感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物
  • 1篇云量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作者

  • 15篇郭忠明
  • 8篇吴红波
  • 6篇毛瑞娟
  • 5篇贺建桥
  • 5篇王宁练
  • 4篇蒋熹
  • 3篇武小波
  • 3篇张春文
  • 3篇吴玉伟
  • 2篇鲁安新
  • 2篇王丽红
  • 2篇张华伟
  • 2篇陈安安
  • 1篇顾祝军
  • 1篇蒲健辰
  • 1篇吴雪娇
  • 1篇刘引鸽
  • 1篇李全莲
  • 1篇王盛

传媒

  • 5篇冰川冻土
  • 3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雪粒径遥感反演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介绍了雪粒径遥感反演的研究历史,阐述了球形或非球形假设下基于雪在可见光波段高反射,在红外区雪面反射率显著下降且对雪粒径变化敏感原理的遥感反演基础,其中包括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所应用的模型和算法,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此外,为了得到反演粒径的准确性,讨论了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因素对粒径反演的影响以及其验证方法.
郭忠明王宁练
关键词:遥感反演
冰川雪线高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冰川被认为是气候变异的灵敏指示器,测量冰川响应的最好方法来自于物质平衡观测,持续的、系统的物质平衡观测不易实现,而雪线高度可以指示平衡线高度。介绍了雪线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各种雪线相关概念,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冰川雪线研究方法(如光学方法、统计方法、直接测量法和地形图判读法等),总结了不同方法获取的冰川雪线高度的验证方法,讨论了气温和降水对其影响。最后归纳了雪线高度在冰川研究中的应用。
郭忠明顾祝军吴红波蒋熹吴玉伟陈安安
关键词:冰川
坡度和粗糙度对ICESat-GLAS回波特征及其光斑脚点高程误差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为评价ICESat-GLAS数据在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中的不确定性,采用GLA01产品和GLA14产品,基于SRTM DEM数据所派生的冰川区和非冰川区表面坡度、粗糙度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坡度对GLAS光斑脚点高程的不确定误差。结果表明:当GLAS光斑脚点坡度小于10°时,GLAS光斑脚点高程偏差为0.1m,且高程偏差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受坡度和粗糙度影响复杂地形下,GLAS光斑的回波展宽较大,不确定性偏差为0.3m。此外,冰川区GLAS光斑脚点高程误差可通过高斯滤波进行展宽偏差校正,但当冰川表面坡度大于45°时,相应的GLAS光斑脚点高程在冰川表面高程变化估算中不可用。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考虑冰川运动、GLAS回波在冰雪表面渗透对冰川DEM高程精度以及GLAS光斑脚点水平位移的高程偏差影响。
吴红波郭忠明陈安安贺建桥
关键词:坡度粗糙度回波特征不确定性
基于DISORT算法的冰川表面温度反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考虑冰雪发射率受污染物、地形及冰雪中溶解水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冰川的表面温度存在较大差异。以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川为研究对象,基于MIE散射理论及DISORT算法,借助散射相函数计算二次散射光的方向分布,实现了DISORT辐射传递求解,并建立ASTER影像第10-14波段发射率估算经验公式。结果表明:ASTER影像的冰雪发射率估算值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冰雪发射率实测均值相差不超过0.0058,水汽含量(云)距地面高度为0km状况下,ASTER第10-14波段发射率均值分别为0.9792、0.9799、0.9819、0.9920、0.9781,且ASTER影像发射率温度分离算法的冰雪估计误差约0.5℃。冰川表面温度与高程呈负相关。
张春文吴红波郭忠明贺建桥
关键词:MIE散射表面温度
ICESat-GLAS测高数据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位变化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蔣坝站、洞庭湖城陵矶站、鄱阳湖星子站和都昌站、太湖西山观测站、巢湖闸站和高邮湖高邮站的ICESat测高数据验证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9cm、-8.3cm、-9.0cm、-2.5cm、-3.1cm和-4.1cm;在整个观测期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泊水位呈周期性波动,但较历史观测资料,湖泊平均水位有所降低,且自2006年10月以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水位调控明显。
吴红波郭忠明毛瑞娟
关键词:测高数据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
冰雪反照率测量和反演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总结了反照率的相关概念和2种主要的测量方法,分析了诸如雪粒径、含水量、烟尘、雪密度、雪深、太阳天顶角、大气状况和新降雪等因素对反照率的影响,介绍了遥感反演反照率通用的基本方法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各向异性校正和窄带转宽带反照率。最后阐述了反照率的研究动态和研究应用,如地表能量平衡、冰雪面积制图、确定雪粒径和反演雪线等。
郭忠明王宁练蒋熹毛瑞娟吴红波
关键词:冰雪反照率反演
基于遥感的祁连山东部冷龙岭冰川变化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利用1970年的地形图,1995、1999、2002和2009年的Landsat-TM/ETM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对祁连山冷龙岭地区的冰川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冰川面积1990年以来变化显著,1995年冰川面积比1970年减少了13.79%,1999年冰川面积比1995年减少了21.96%,2002年冰川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10.54%,2009年冰川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6.35%。选取研究区不同规模的18条典型冰川进行面积长度的变化分析,总体情况与前面一致。
张华伟鲁安新王丽红郭忠明张春文
关键词:冰川面积冰川变化遥感
1951-2009年中国低云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中国360个地面站月低云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GIS插值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中国低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要素与低云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增加低云量减少,低云量最多区域位于云贵川地区,北方干旱地区云量最少。中国年平均低云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0.3%·(10a)-1。低云量的年代际、季节和区域性变化差异较大。干旱区、半干旱区、湿润区、东北区、青藏高原区以及西南区年平均低云量变化率分别为-0.18,-1.5,-0.19,0.25,-1.20和-0.37%·(10a)-1。相关分析表明,低云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最大积雪深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和温度之间呈负相关,低云量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周期,但不同区域低云量变化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这些研究为气候变化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引鸽王宁练武小波郭忠明贺建桥
关键词:低云量影响因素
昆仑山木孜塔格冰川反照率变化特征及其与粉尘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以Landsat TM影像反照率反演结果和MOD10A1逐日反照率产品为主要数据源, 对其反照率遥感资料进行精度验证, 然后根据这两种遥感数据资料对木孜塔格冰川表面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并探讨了反照率与粉尘的关系.结果表明: 从空间上看, 冰川表面反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 其数值介于0.508~0.637;总体上反照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 在海拔5 950 m以上, 由于有裸岩的存在, 反照率开始下降.从年际变化上看, 在2000-2009年间木孜塔格冰川反照率年际变化波动较大, 并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速率约为0.0025 a-1.反照率与微粒个数呈现负相关关系.
毛瑞娟吴红波贺建桥郭忠明吴玉伟吴雪娇
关键词:反照率遥感反演粉尘
高亚洲冰川区SRTM C-波段DEM数据透射深度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SRTM数据是研究冰量变化的重要数据之一。基于SRTM C-波段和X-波段的高程数据,对高亚洲不同冰川区SRTM C-波段数据的透射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亚洲地区SRTMC透射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藏色岗日地区的透射深度最大为(5.3±2.1)m,中天山和念青唐古拉西段地区的透射深度最小仅为(0.8±0.6)m。透射深度整体空间分布呈由高亚洲边缘地区向青藏高原内陆先减小后增大,到羌塘高原地区SRTMC的透射深度最大的趋势。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共同作用是导致SRTMC透射深度呈上述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此外,SRTM X-波段数据的覆盖状况和冰川样本数量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研究估算出的SRTMC透射深度存在不确定性。
陈安安李真贺建桥郭忠明郭忠明
关键词:SRTM冰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