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卫亚

作品数:151 被引量:452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 17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文化科学
  • 54篇医药卫生
  • 16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9篇生物力学
  • 26篇仿真
  • 25篇运动员
  • 23篇体操
  • 20篇计算机
  • 17篇计算机仿真
  • 16篇动力学
  • 15篇运动学
  • 14篇跳马
  • 12篇传感
  • 11篇血管
  • 11篇下肢
  • 11篇空翻
  • 11篇感器
  • 11篇传感器
  • 10篇下体负压
  • 9篇心血管
  • 9篇运动生物力学
  • 9篇运动学分析
  • 9篇数学模型

机构

  • 67篇国家体育总局...
  • 54篇国家体育总局
  • 29篇第四军医大学
  • 22篇北京体育大学
  • 16篇重庆三峡学院
  • 15篇上海体育学院
  • 7篇滨州医学院
  • 7篇沈阳体育学院
  • 6篇航天医学工程...
  • 6篇清华大学
  • 5篇山东工商学院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宁波大学
  • 3篇公安部物证鉴...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湖北大学
  • 2篇武汉体育学院
  • 2篇哈尔滨体育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市体育科...

作者

  • 151篇郝卫亚
  • 23篇吴成亮
  • 14篇孙喜庆
  • 13篇姚永杰
  • 12篇张立藩
  • 11篇肖晓飞
  • 9篇姜世忠
  • 9篇娄彦涛
  • 7篇于佳彬
  • 6篇王向东
  • 6篇艾康伟
  • 6篇胡水清
  • 6篇苑廷刚
  • 5篇李旭鸿
  • 4篇陈严
  • 4篇庞乐
  • 4篇吴成亮
  • 3篇姚侠文
  • 3篇石屹
  • 3篇罗新林

传媒

  • 17篇医用生物力学
  • 13篇航天医学与医...
  • 13篇中国运动医学...
  • 9篇中国体育科技
  • 4篇体育科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北京体育大学...
  • 3篇体育科研
  • 3篇中华航空航天...
  • 2篇成都体育学院...
  • 2篇力学与实践
  • 2篇天津体育学院...
  • 2篇浙江体育科学
  • 2篇2015第十...
  • 2篇第十届全国生...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国皮革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年份

  • 13篇2024
  • 4篇2023
  • 8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损伤生物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正>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体育活动中,身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时可能引起生物组织的结构破坏,同时还会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这就是损伤。损伤在体育、交通、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生率很高,带来社会的经济、心理和医疗...
郝卫亚
关键词:损伤生物力学应变率
文献传递
一种以时间窗口进行比对同步的运动数据采集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时间窗口进行比对同步的运动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窗口的定义;采集数据;时间窗口比对同步分析计算;数据同步;时间窗口比对同步的验证;应用。本发明通过设置基准时间窗口和比对时间窗口群,建立时间窗口的比对...
郝卫亚潘嘉慧于海李上校王冬梅
跳水空中动作的生物力学模型
<正>目的: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变体育科学研究与训练的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运动员动作的数学模型,结合一定运动现场采集的录像和数据,对运动技术进行数字化仿真。数字化仿真技术可以克服传统的录像解析技术的个体差异和偶然因素干扰多...
郝卫亚
关键词:生物力学模型数字化仿真数学模型三维运动学分析
文献传递
一种测量砍刺运动和力学指标的刀具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砍刺运动和力学指标的刀具的连接结构,包括:与刀头尾部固定连接的刀头法兰,刀头法兰通过螺栓依次与传感器盒、力传感器的刀头侧连接板连接,传感器盒中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还设有刀柄侧连接板,刀柄侧连接...
郝卫亚肖晓飞吴成亮胡水清
体操落地过程中落地垫力学性质与踝关节负荷关系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目的体操自由体操损伤中约70%因落地阶段的冲击负荷引发,损伤多为踝部损伤。在落地过程中,运动员与落地垫相互发生力学作用。旨在探讨落地垫的力学性质与踝关节负荷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2台高速摄像机(300 Hz)采集1名国家...
郝卫亚肖晓飞吴成亮
关键词:力学性质
文献传递
攀岩捏法动作的力学和肌电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为探究攀岩捏法(Pinch)动作生物力学特征,本文比较攀岩者捏握捏点和抓握抓点(Jug,最有利使用手部和肩背肌肉力量)时的有效牵引力和上肢肌肉活动特征,为有效抓取并控制捏点的动作技术规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22名优秀攀岩者(男12人,女10人)在抓点和捏点上分别进行最大力量抓握测试。通过测力设备获取三维牵引力数据,采集前臂和肩背部8块肌群的肌电数据。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抓点和捏点的总牵引力峰值、各方向牵引力峰值以及8块上肢肌群的均方根振幅(RMS)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捏点的总牵引力峰值、垂直向牵引力峰值和前后向牵引力峰值(493.2±168.1 N、458.8±151.8 N和51.4±19.2 N)显著低于抓点(578.9±157.7 N、541.5±141.0 N和64.2±35.7 N)(P<0.05);捏握捏点时桡侧腕屈肌、胸大肌锁骨部、肱二头肌、背阔肌的RMS也显著低于抓点(P<0.01),而尺侧腕屈肌的RMS显著高于抓点(P<0.01)。结论与最易抓握的抓点相比,捏点总牵引力峰值、垂直向和前后向牵引力峰值分别降低了14.8%、10.3%、19.9%,且肩背部肌肉的激活程度也更低,而前臂腕屈肌的激活程度也存在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攀岩捏法动作的人与支点作用关系的认识,为攀岩中捏法动作的有效完成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黄瑶涵彭宇婷陈颖颖杨进李上校郝卫亚
关键词:攀岩肌肉力量胸大肌背阔肌
确定性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确定性模型是指不包含任何随机成分的模型,作为一种建模范式,可以确定运动项目测量结果和对应测量结果的生物力学因素的关系。结合实例介绍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确定性模型的建模过程,回顾了确定性模型的研究历史,分析了应用确定性模型的优缺点。在过去30年中,确定性模型已成功应用于田径、游泳、体操等项目,也成功应用于选定运动技能。确定性模型方法有助于避免随意选择表现或者损伤变量,识别影响运动表现的关键特征因素,可为影响运动表现结果的相关因素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较好的分析运动表现;然而其对表现结果的测量带有主观性,忽略重要的技术变量。建议运动生物力学学者考虑使用确定性模型时,确定研究中有意义的因变量。
肖晓飞郝卫亚李旭鸿吴成亮
关键词:确定性模型
对Elliott“生物力学与网球”一文的述评被引量:3
2012年
在网球比赛中取胜,需要有天赋的运动员、优秀的教练员、适合的器材,以及对这个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科学的有关方面的理解。本文从体育科学和运动医学角度阐述了生物力学在运动员发展中的作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所有的击球都具有一个基本的力学结构,运动损伤都是由于力学因素引起的。这篇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综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网球运动中的生物力学问题。文章全面涵盖了网球运动所涉及的生物力学一般理论、网球运动技术和网球运动损伤生物力学。文章作者Bruce Elliott教授长期从事网球等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是国际著名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曾为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ISBS)主席。
郝卫亚
关键词:网球网球肘
左心室心肌局部缺血的生物力学模型及计算机仿真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研究心肌局部缺血的生物力学机制 ,探讨局部缺血时心室不同部位心肌纤维收缩功能变化。方法以左室外部形状、心肌纤维的空间分布方向、电信号传播和心肌力学为基础 ,建立了左室心肌局部缺血的时变数学模型。然后将该模型嵌入我们已有的多元循环系统模型 ,分别仿真研究了内、外心室壁缺血时左室收缩力变化。结果缺血区域心肌收缩力降低 ,非缺血区域收缩力显著增加 ;与心室壁外层心肌缺血相比 ,内层心肌缺血时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更大。结论心肌局部缺血时正常心肌区域具有代偿作用 ,以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
郝卫亚李为慧白净
关键词:左心室生物力学计算机仿真
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下体负压的对抗作用被引量:10
2002年
总结了近年来本实验室有关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及下体负压对抗作用的研究。讨论了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理可能与心血管功能降低、脑血流降低及内分泌改变等有关 ,以及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失重致立位耐力降低机制的作用意义。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
关键词:模拟失重心血管功能下体负压失重模拟卧床试验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