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1篇农业
  • 3篇农业投资
  • 2篇政府
  • 2篇农民
  • 2篇农业发展
  • 2篇农业增长
  • 2篇农业总产值
  • 2篇总产
  • 2篇总产值
  • 2篇经济发展
  • 2篇家庭承包
  • 2篇家庭承包制
  • 2篇剪刀差
  • 2篇工农业
  • 2篇承包制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定额补贴
  • 1篇动机
  • 1篇信贷
  • 1篇信贷资金

机构

  • 15篇中南财经大学

作者

  • 15篇邹树林
  • 2篇徐李全
  • 2篇袁伯涛
  • 2篇杨中万
  • 1篇欧阳旭初
  • 1篇赵曼
  • 1篇刘烈龙
  • 1篇李一芝
  • 1篇赵凌云

传媒

  • 3篇农业经济问题
  • 2篇中国农村经济
  • 2篇中州学刊
  • 2篇学术评论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中南财经大学...
  • 1篇财经科学
  • 1篇农村经济
  • 1篇武汉金融
  • 1篇农村金融研究

年份

  • 1篇1993
  • 3篇1992
  • 3篇1989
  • 4篇1988
  • 4篇198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探农业投资超前增长规律
1988年
本文试图从探讨农业投资与农业增长的量的规定性出发,揭示农业投资超前增长的规律性。从而为判定农业财政政策和确定农业投资的合理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邹树林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业财政政策农业增长农业总产值
湖北山区建设应实行全方位突破
1987年
湖北是一个多山省份,全省山区县(市)共36个,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3.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7%。湖北山区地处低纬度地带,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条件。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各种原因,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1985年36个山区县(市)提供的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省的1/5。当年农民人平纯收入32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元。1984年全省山区县财政收支逆差2亿多元。1985年全省36个山区县中,仍有34个吃补贴,定额补贴达1.49亿元,平均每个县440万元。 可见山区既是湖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又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邹树林
关键词:工农业总产值定额补贴山区经济
农业投入中的政府职责及宏观农业投入机制构造
1993年
政府对农业投入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总量是逐年增加的。然而,从相对额来看,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三年调整时期为14.69%,“五五”时期为13.22%,“六五”时期为9.47%,1988年又继续下降到7.80%。政府对农业投入份额的下降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非农倾斜。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的非农偏向有所强化。1981年以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而且从近1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来看,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也高于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增长率,1981—1988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总额年平均增长9.93%,其中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年平均增长14.85%,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年平均增长9.12%。而在此期间,中央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是连年下降的,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是连年上升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灸动和中央与地方财政总支出结构变动形成的反差表明,改革以来地方财政的非农倾向强于中央财政的非农倾向。
邹树林徐李全
关键词:农业投入政府职责
论增加农业劳动投入被引量:1
1992年
农业投入可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投入:一是资金投入;二是劳动投入。两种投入在农业发展中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中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上的无限性,使得人们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供给短缺的资金投入上。事实上。
杨中万邹树林
关键词:农业
农业微观投资机制构造与投资环境优化
1988年
一、经营方式的变革——构造农业微观投资机制的宏观背景改革之前,支撑我国农业增长的是一种集体积累模式的投资机制,其投资主体为国家和集体。这种传统农业投资运行机制尽管在筹措农业发展资金方面建立了一个行政刚性的运行机制,并具有较强的资金动员力和定向投放的硬性控制力,但由于投资决策者与受益者之间缺乏利益与共的制衡机制,投资的经济效益难以发挥。
邹树林刘建华
关键词:制衡机制家庭承包制环境约束规模报酬商品零售价格
浅析农村资金需求膨胀与供给不足被引量:1
1987年
一、农村资金需求总量膨胀原因分析1、政策效应的阶段性增强了资金投入的紧迫性.所谓政策效应的阶段性是指某项具体政策发生作用有其历史条件和经济背景。一旦发生作用的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发生变化,该项政策就会出现效应递减或产生负效应。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为我国农业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超常规增长创造了强大的政策效应.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单纯依靠稳定农民积极性并企图创造新的劳动热情是难以维持农业的持续增长。目前农业增长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累积起来的经济潜能释放转化为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本身。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程度.投入少于产出则将引起资源过度消耗而使系统失去平衡。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表明农业的投入与农业的产出之间总是正线性相关的.要获得高产出必须更多的投入。
邹树林
关键词:农业发展史农民积极性农业增长农业生产力
波动·调控·增长——中国农业宏观调控体系探索
1992年
一、农业波动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建国40年来我国的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不仅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而且这种波动还具有高频振荡的特点。第一,1949—1987年间,农业总产值波动9次,平均约4年波动一次,粮食产量波动10次;第二,1952—1987年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波动幅度为10.2%,比美国农业平均波动幅度高出一倍,而峰值与谷值的落差很大。农业总产值波峰值为17.8%(1950年),波谷值为—13.6%(1959年),波幅为31.4%;粮食产量波峰值为16.7%(1950年),波谷值为—15.6%(1960年),波幅为32.3%。 一个产业部门的波动,如果影响的仅仅是自身的发展,那么它的重要性是有限的,然而,农业波动所产生的效应远远不囿于自身的范围而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40年来我国农业的每一次波动都导致了或大或小的恐慌和政策调整,正是农业波动力度的强力扩张。
邹树林杨中万徐李全
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增长
纠正城市倾斜政策 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农业深层变革的思考
1989年
自1985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尤其是粮食和棉花的产量,至今都没能超越1984年的水平。尽管因农村制度变革所引起的农业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持续一段时期后必然会合乎规律地趋向减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生活中种种限制农业稳定增长的因素还在扩展,同时在农业增长速度减缓的背景下,一系列与农业增长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却仍在继续向“工业——城市”倾斜:
邹树林
关键词:农业经济
1992年经济发展展望
1992年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本刊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就1992年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笔谈。文字不长,但厚积薄发,约中见博,多有深思熟虑、切中肯綮之论。
赵凌云赵曼刘烈龙朱延福欧阳旭初邹树林李一芝
关键词:经济发展
论模式转换中的农业投资机制构造
1989年
一、模式转换过程中的农业投资"断裂"以家庭承包制为契机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传统农业投资机制的大变动,农户已经成为投资机制中独立的充满活力的投资决策者.同时随着国家财政、科技体制的改革,对农业投资的管理也作了一些调整.如对国营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实行盈亏和经费包干,对支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实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以及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部分实行"拨改贷"等.
袁伯涛邹树林
关键词:农业投资家庭承包制拨改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