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十二指肠
  • 2篇食管
  • 2篇黏膜
  • 2篇内镜
  • 2篇镜检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十二指肠...
  • 1篇胆石
  • 1篇胆石性
  • 1篇胆石性肠梗阻
  • 1篇低钠
  • 1篇低钠血症
  • 1篇血清
  • 1篇血症
  • 1篇严重低钠血症
  • 1篇阳性
  • 1篇饮食史
  • 1篇隐痛
  • 1篇增敏
  • 1篇诊治

机构

  • 9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太和医院
  • 1篇中山市博爱医...

作者

  • 10篇邓卫平
  • 8篇金曙
  • 8篇童强
  • 5篇李胜保
  • 5篇王强
  • 5篇张卫国
  • 3篇杨公利
  • 3篇王艳
  • 2篇郜元军
  • 2篇孙传涛
  • 2篇李德平
  • 1篇马德强
  • 1篇吴珍
  • 1篇刘晓波
  • 1篇郑红梅
  • 1篇李瑞明
  • 1篇胡清
  • 1篇杨帆
  • 1篇王小虎

传媒

  • 3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郧阳医学院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2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消化内科2001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32例EG患者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内镜结果及治疗情况汇总分析。结果 32例患者黏膜型25例,浆膜型6例,黏膜-肌层混合型1例;患者多以腹痛为首发症状(84.38%);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计数明显增高(14.2%~49.5%vs 12.5%~42.5%);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病变多分布在胃窦部、十二指肠和结肠;活检和腹水检测有大量EOS浸润;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复发用药亦有效。结论 EG多以腹痛起病,胃窦部、十二指肠、结肠为常见病变部位,内镜活检和腹水中见EOS浸润有助于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疗效好。
王强刘晓波金曙张卫国邓卫平童强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内镜活检十二指肠
垂体后叶素治疗消化道出血致严重低钠血症2例被引量:4
2016年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病因复杂,临床上治疗消化道出血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方法。垂体后叶素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中下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同时也可导致低钠血症甚至引发意识障碍,但后者易被忽视。现报道2例垂体后叶素至严重低钠血症案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孙传涛童强李胜保李德平邓卫平金曙郜元军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
食管病变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与病理组织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食管病变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与病理组织的关系。方法137例经常规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有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病变及30例食管黏膜正常的志愿者,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并在其引导下对病变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将放大内镜下毛细血管袢的形态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7例食管病变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引导下对病变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鳞癌27例,其中早期食管癌15例;高级别瘤变2l例;低级别瘤变23例;食管炎66例。食管癌组85.18%(23/27)为Ⅳ型IPCL、14.82%(4/27)为Ⅲ型IPCL,高级别瘤变组76.19%(16/21)为Ⅲ型IPCL、23.81%(5/21)为Ⅳ型IPCL,低级别瘤变组56.52%(13/23)为Ⅲ型IPCL、43.48%(10/23)为Ⅱ型IPCL,食管炎组90.91%(60/66)为Ⅱ型IPCL、9.09%(6/66)为I型IPCL,正常对照组100%IPCL分型为I型。食管癌、高级别瘤变的IPCL与食管炎、正常对照组的IP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食管黏膜IPCL的形态类型可以初步判定食管病变的良、恶性,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可应用于食管癌的普查。
王强邓卫平杨公利金曙张卫国童强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胆囊十二指肠瘘合并胆石性肠梗阻一例被引量:1
2017年
患者,女,74岁,2016年2月因“上腹部隐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起病前有不洁饮食史,病程中排稀糊状大便2次;既往有高血压病、脑梗死、胆囊结石及髋关节置换术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剑突下及右下腹轻压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稍活跃。辅助检查:心电图结果示:T波改变(I、aVL、V4、V5、V6导联T波低平倒置)。
孙传涛童强李胜保李德平杨帆邓卫平金曙王小虎
关键词:胆囊十二指肠瘘胆石性肠梗阻MURPHY征上腹部隐痛髋关节置换术不洁饮食史
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NBI电子放大内镜,对310例患者的胃黏膜糜烂灶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黏膜糜烂灶处胃小凹形态未见到A型、B型者;365处C型中组织病理均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炎症;160处D型中,92.5%(148/160)为萎缩性炎症;65处E型中,86.15%(56/65)为肠上皮化生;35处F型中,91.42%(32/35)为异型增生,8.57%(3/30)为肠上皮化生。59例肠上皮化生未发现明显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而32例异型增生的F型黏膜表面。90.63%(29/32)呈现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毛细血管。与病理组织学比较,NBI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糜烂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NBI放大内镜在胃黏膜糜烂灶性质的判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应用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普查。
王强童强张卫国邓卫平金曙杨公利
关键词:胃黏膜糜烂
经鼻胃镜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普通胃镜因其管径较粗,经口插入,与舌根接触面广,多数患者出现咽反射而感到恶心、呕吐,一些老年患者因此惧怕胃镜检查,往往延误病情。另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因为剧烈恶心、呕吐反应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邓卫平王艳童强王强李胜保
关键词:经鼻胃镜胃镜检查老年患者
大肠类癌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肠类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其认识,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特征、良恶性判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5例大肠类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0cm者18例。12例直径〈0.5cm者均无肌层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11例无肌肉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类癌患者,9例内镜下治疗能获得良好效果,5年生存率为100.0%;2例行外科手术,术后1例因类癌扩散并脑转移死亡,另1例仍生存。犯肌层、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5例,其中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4例随访至2013年3月仍生存,5年生存率为80.0%。局部淋巴结转移者3例,均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生存时间2年,2例随访时间〉60个月,随访至2013年3月仍生存,5年生存率66.7%。远处转移者2例,1例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6个月,另外1例肺部转移者生存时间为2年3个月。结论类癌直径小,与息肉区分困难。怀疑为大肠类癌者,建议多取检;类癌侵及肌层、局部淋巴结转移或有远处转移者,5年生存率低;无肌层侵犯、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适合选择内镜下治疗。
杨公利童强王强金曙邓卫平张卫国王艳
关键词:大肠类癌内镜良恶性肿瘤
恩替卡韦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对干扰素α-2b治疗无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被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9例,给予对照组贯ETV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百令胶囊治疗,观察2年。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l、CPK、MDA、SOD和GSH。结果在治疗2年时,两组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CPK和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OD和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应用ETV抗病毒的同时加用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可提高疗效。
邓卫平马德强郑红梅李胜保郜元军金曙
关键词:HBEAG阳性恩替卡韦百令胶囊
食管癌放射增敏与逆转放射抗拒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童强金曙李胜保张卫国邓卫平王艳吴珍胡清
该课题所属医药卫生领域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放疗是中晚期食管癌主要治疗手段,放射抗拒是导致放疗失败或病变复发的重要因素,从基因水平及阻断关键信号通路来研究食管癌放射增敏与逆转放射抗拒的可能途径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广...
关键词:
关键词:食管癌
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体1(LncRNA NEAT1)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18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患者的病历资料和血液样本,包括90例未发生纤维化患者和93例纤维化患者。另收集50例健康对照志愿者血样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血清样本中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结果:肝纤维化组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高于非肝纤维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1.77是NASH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根据SAF评分,67例患者为F1~F2期轻中度肝纤维化,26例患者为F3~F4进展期肝纤维化,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低于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P<0.05)。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对于肝纤维化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71%和99.96%,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0.884~0.934);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8%和80.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95%CI:0.783~0.948)。结论:肝纤维化NASH患者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高于非肝纤维化NASH患者或正常对照人群,因此检测血清外泌体LncRNA NEAT1可为肝纤维化的诊断以及疾病进展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王艳邓卫平李瑞明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疾病分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