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燕

作品数:14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病理
  • 8篇临床病理
  • 7篇细胞
  • 5篇肿瘤
  • 5篇免疫
  • 4篇临床病理观察
  • 4篇病理观察
  • 4篇病理学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血管
  • 2篇肉瘤
  • 2篇上皮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消融
  • 2篇淋巴
  • 2篇瘤样

机构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谢燕
  • 13篇陈红
  • 10篇金木兰
  • 5篇黄晓楠
  • 4篇赵媛
  • 2篇孙文兵
  • 2篇高君
  • 2篇孔健
  • 1篇李宁
  • 1篇王劭宏
  • 1篇王剑峰
  • 1篇丁雪梅
  • 1篇柯山
  • 1篇张传红

传媒

  • 8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射频消融肝脏膈面致膈肌损伤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膈下肝脏导致膈肌损伤的病理改变及其转归。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的膈下肝脏行开腹RFA,制作膈肌损伤模型。RFA后1周和4周行腹部增强CT检查。第2次增强CT后处死兔,行大体标本和病理学观察。结果RFA后即刻观察,见膈肌损伤区呈暗灰色,边缘呈灰白色,与正常膈肌分界清晰;膈肌损伤区而积为(0.89±0.19)cm。;无膈肌穿孔发生。RFA后1周和4周增强CT,无胸水、腹水、膈肌穿孔等征象。RFA后4周大体标本检查,膈肌损伤区域瘢痕形成,边缘明显肥厚;损伤膈肌与肝消融灶表而紧密粘连;瘢痕区面积为(0.73±0.17)cm^2,无膈肌穿孔。病理学检查,膈肌损伤区肌纤维完全消失,纤维组织代偿性增厚;膈肌损伤区边缘肌纤维数目减少,排列紊乱;肌间隙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膈下肝脏RFA可致膈肌全层损伤,但这种损伤可通过瘢痕修复,不会发生膈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高君王剑峰孙文兵孔健陈红谢燕
关键词:射频消融肝脏膈肌损伤病理学
肿瘤相关糖蛋白-72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抗原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TAG-72抗原在221例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其中癌旁正常结肠黏膜32例、结肠增生性息肉24例、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5例、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结肠管状腺癌各45例。结果 TAG-72抗原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2%、29.17%、53.33%、88.89%、100%。正常组与息肉组间表达率差异不显著(P>0.05);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腺癌组抗原表达率显著高于前两组(P<0.05);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与腺癌组的抗原表达明显增高,但两组间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TAG-72在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结肠癌中表达增高。由于TAG-72在结肠组织的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其阳性表达及表达强度对诊断结肠腺癌和监测腺瘤癌变有重要意义。
陈红谢燕黄晓楠
关键词:结肠癌癌前病变
Rapidcal. Immuno在骨髓脱钙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近年来血液病呈高发趋势,骨髓穿刺活检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骨髓活检标本制片的质量及免疫组化染色的准确表达,对骨髓病理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骨髓组织中含有丰富的钙盐、脂肪及大量造血细胞,成分复杂,软硬程度不一致。在去除不利于制片的钙盐成分的同时,又要保证造血细胞形态的完好及其免疫原性的完整保留。
谢燕黄晓楠陈红
关键词:IMMUNO骨髓脱钙
髓外浆细胞瘤2例被引量:4
2015年
例1男性,41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占位。CT检查示左肾占位,考虑肾癌可能性大。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92g/L,WBC6.5×10^9/L、,Pu、169×10^9/L。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局限于肾包膜内,肾上极与胰尾关系密切,轻俊粘连,腹腔及肝、脾未触及肿瘤。 例2女性,54岁。右下腹间断性疼痛。妇科超声示子订多发肌瘤,子宫上方可见13.4cm×12.9cm×9.3cm大小不均质中低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形态欠规整,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提示下腹腔实性占位,性质及来源待定。
黄晓楠陈红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浆细胞瘤髓外临床病理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
2022年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赵媛石中月陈红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叶状肿瘤内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1例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结合患者30余年前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伴导管原位癌病史,对新发的纵隔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弥漫阳性,desmin、p53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40%,CK、CK7、CD34、S-100、Myogenin、CK5/6、p63、EMA、SMA、CD117、BCL-2均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内癌发病率低,形态特点为叶状肿瘤的背景伴发原位癌或浸润癌,再次复发时可能上皮成分较少或无。诊断时一定要结合原发肿瘤形态,避免误诊。
陈红王志坚赵媛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乳腺肿瘤叶状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腹腔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腹腔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HE染色检测示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及弥漫片状分布,伴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可见血管淋巴套;肿瘤细胞胞质中等,核大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及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像罕见,可见多核瘤巨细胞,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沉积,未见坏死,肿瘤可见纤维性包膜,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CD21、CD23、CD35、D2-40、EMA、vimentin、SMA阳性,S-100、desmin、CD34、CD117、ALK、CK、STAT6、MDM2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5%。EBER原位杂交和克隆性基因重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患者术后化疗6周期,一般状况良好,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发生于结外(腹腔内)的FDCS非常少见,其组织学形态具有多样性,常伴有小淋巴细胞浸润和独特的免疫表型。提高对结外部位FDCS的认识可能有助于减少诊断错误。
曾麟舒陈红谢燕金木兰
关键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淋巴结外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PD-L1及微血管密度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情况,为肉瘤样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CD31及CD34在1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癌成分均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评估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16例肿瘤中CD31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肾细胞癌区域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不伴肉瘤样分化的区域,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68.6±25.8 vs 38.7±16.0(t=3.931,P=0.0005)和69.5±28.1 vs 40.1±18.4(t=3.506,P=0.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肉瘤样区域PD-L1表达水平高于非肉瘤样区域,CPS分别为34.7±26.9和25.9±2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肉瘤样肾细胞癌中,肉瘤样区域微血管密度和PD-L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肉瘤样区域,提示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为此类肿瘤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赵媛陈红谢燕李宁金木兰
关键词:肉瘤样肾细胞癌PD-L1微血管密度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残留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后肿瘤血管生成在残留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以不同温度(55℃、70℃和85℃)行RFA,建立肝癌RFA后残留癌模型,对照组未行RFA。通过大体病理观察不同消融温度对残留癌局部生长和肺转移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残留癌组织MVD、VEGF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残留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残留癌组织VEGFmRNA表达。结果肝癌射频消融术后与对照组(9.91±0.98)cm’比较,各RFA处理组局部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分别江-17.43,-10.1l,-8.79,均P〈0.05);与70℃组(17.08±2.28)cm’和85℃组(15.95±4.95)cm’比较,55cC组残留癌体积(21.26±2.32)cm。增大更为明显(分别t=4.69,6.78,均P〈0.05)。各RFA处理组肺转移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并以55℃处理组最为显著(分别f=-21.65,-30.15,均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RFA处理组残留癌组织MVD、VEGF表达均明显增强(MVD分别t=-13.01,-5.46,-5.63,均P〈0.05),(VEGF分别t=8.00,4.92,4.21,均P〈0.05);其中,与70℃组和85℃组比较,55cc组更为显著(MVD分别t=5.41,6.15,均P〈0.05)(VEGF分别t=2.45,4.10,均P〈0.05)。各RFA处理组残留癌组织VEGF蛋白和VEGF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VEGF过表达,加速肿瘤血管生成是肝癌RFA后残留痛怏涑进展的机制之一。
丁雪梅柯山高君王劭宏孔健谢燕孙文兵
关键词:肝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射频消融残留癌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MGC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左侧睾丸增大,质硬。MRI显示为多结节样肿块。镜下肿瘤由两部分不同细胞构成,A区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由纤维性间隔将肿瘤组织分隔成巢团状;B区肿瘤细胞由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组成。A区肿瘤细胞PLAP和CD117弥漫强(+),Ki-67阳性指数为50%;B区肿瘤细胞CK、α-inhibin、HCG和EMA(+),Ki-67阳性指数为90%。结论 MGCT是继精原细胞瘤之后第二个最常见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镜下肿瘤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殖细胞组成,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MGC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
陈红金木兰谢燕黄晓楠
关键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