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卒中
  • 5篇急性
  • 4篇急性脑梗死
  • 3篇血管
  • 3篇脑卒中
  • 3篇膀胱
  • 3篇膀胱功能
  • 2篇治疗急性脑梗...
  • 2篇中风
  • 2篇伤患者
  • 2篇卒中单元
  • 2篇癫痫
  • 2篇疗效
  • 2篇脑梗死后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机构

  • 12篇三明市第二医...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州市第一医...

作者

  • 16篇谢明辉
  • 8篇丁德谦
  • 7篇陈燕
  • 4篇夏敏
  • 4篇吴碧珍
  • 4篇杨丽
  • 2篇李接凤
  • 2篇李建明
  • 2篇郑启平
  • 2篇王朝东
  • 1篇黄赛娥
  • 1篇伍能生
  • 1篇赖明哲
  • 1篇杨生旭
  • 1篇陈美英
  • 1篇张凤清
  • 1篇付细娥
  • 1篇吴西
  • 1篇蔡忠民
  • 1篇刘月影

传媒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医学理论与实...
  • 2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航天工业...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学会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吴碧珍付细娥张凤清丁德谦谢明辉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
间歇性经口管饲联合精细化营养管理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性经口管饲联合精细化营养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的观察对象为我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均匀分为两组,分组后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的患者例数均为25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性鼻饲管饲联合精细化营养管理,观察组采用间歇性经口管饲联合精细化营养管理。对比两组的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护理前后的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及鼻胃管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分级的比较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后,在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在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DQo L)比较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在鼻胃管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相对较低(P <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性经口管饲联合精细化营养管理的效果较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还可以提高其营养水平,减少鼻胃管综合征的发生,提升其生活质量。
林淑华杨丽谢明辉陈英秀陈晓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营养水平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被引量:4
2007年
李接凤吴碧珍吴西谢明辉丁德谦
关键词:脊髓损伤
脑梗死后情感障碍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38例脑梗死后继发情感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ADL评估脑梗死后情感障碍38例,治疗前后对比。结论:早期进行卒中单元模式干预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陈燕谢明辉张凤清丁德谦
关键词:脑梗死情感障碍卒中单元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3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对39例确诊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71.8%;继发癫痫在大脑皮层梗死多见;早期继发癫痫与迟发性癫痫的治疗、预后不同。结论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主要发生在皮层,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为主,早期继发癫痫不需长期服用抗痫药,迟发性癫痫需长期服用。
谢明辉陈燕丁德谦杨丽吴碧珍
关键词:脑梗死癫痫继发性
老年中风并发高钠血症32例临床分析
2003年
郑启平王朝东谢明辉夏敏伍能生
关键词:中风老年高钠血症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低血钠25例临床分析
1999年
我科自1997年4月~1998年12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202例,其中并发低血钠25例,占12.3%。现报道如下。
郑启平王朝东李建明谢明辉夏敏黄蹇娥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低血钠出血性中风
58例丘脑卒中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0年
黄赛娥李建明谢明辉夏敏
关键词:丘脑卒中预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阻力指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分析其水平与颈内动脉阻力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明确诊断为ACI的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变化,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生化指标,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内动脉内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流速(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DV)及颈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分析血清VEGF水平与IMT、SV、DV及R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IMT、RI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SV、D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一步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提示:实验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IMT、RI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82、0.599,P均<0.01),与SV、DV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709、-0.611,P均<0.01)。结论:ACI患者颈内动脉阻力指数与血清VEGF水平相关,提示VEGF参与了ACI的发生、发展。
丁德谦杨阳杨生旭陈燕谢明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动脉阻力指数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NIHSS评分、IMT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其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ACI的患者20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成3组(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入院后颈动脉彩超结果将ACI患者分成4组(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入组对象血清25(OH)D水平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P<0.01);(2)随着ACI病情加重,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3)与无狭窄组比较,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ACI患者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ACI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提示:ACI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NIHSS评分、IMT均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772、-0.558,均P<0.01)。结论:ACI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其与ACI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陈燕丁德谦谢明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25-羟维生素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