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丽娟

作品数:24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8篇细胞
  • 5篇前列腺
  • 5篇睾丸
  • 4篇肾癌
  • 4篇睾丸肿瘤
  • 4篇晚期
  • 4篇免疫
  • 3篇血管
  • 3篇细胞瘤
  • 3篇免疫治疗
  • 3篇化疗
  • 3篇膀胱
  • 2篇地塞米松
  • 2篇血管生成
  • 2篇抑制剂
  • 2篇预后
  • 2篇直肠
  • 2篇制剂
  • 2篇肾细胞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蒋丽娟
  • 21篇周芳坚
  • 19篇李永红
  • 13篇张志凌
  • 13篇尧凯
  • 13篇刘卓炜
  • 11篇董培
  • 11篇韩辉
  • 10篇秦自科
  • 7篇郭胜杰
  • 6篇吴志明
  • 4篇李向东
  • 3篇王延军
  • 2篇夏建川
  • 2篇史艳侠
  • 2篇何立儒
  • 2篇张学齐
  • 2篇陈东
  • 1篇范卫君
  • 1篇云径平

传媒

  • 7篇中华泌尿外科...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现代泌尿生殖...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2013年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rohibitin启动子中胆固醇活性作用位点研究
2013年
目的:验证抑制素(prohibitin,PHB)基因启动子胆固醇敏感活性作用位点,为PHB在前列腺癌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PCR分段扩增PHB启动子,克隆入pGL3-Basic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用脂质体转染至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再分别培养于低胆固醇培养基和普通胆固醇培养基中,检测PHB启动子各分段重组质粒萤光素酶活性的变化。限定PHB启动子约200 bp的胆固醇敏感启动区域,找出其中的固醇调节元件(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SRE)同源位点并进行点突变,证实PHB基因的胆固醇敏感调控位点。结果:PHB启动子和各分段产物构建质粒完整。与转染完整PHB启动子(pPHB-1192)的PC-3细胞比较,转染pPHB-179(-35/+138)的PC-3细胞萤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点突变位于PHB启动子上的-117到-108 bp的SRE可能位点后,与转染pPHB-1192的PC-3细胞比较,转染SRE点突变的PC-3细胞萤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PHB启动子在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活性受胆固醇调节。PHB启动子中对胆固醇敏感的作用位点位于-117到-108 bp的SRE同源位点。PHB可能成为前列腺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有效工具。
董培蒋丽娟郭胜杰刘卓炜李永红尧凯秦自科韩辉周芳坚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胆固醇抑制素
晚期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预后与辅助化疗疗程的关系:附41例综合治疗经验总结
2015年
目的: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过去近10年间晚期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临床晚期NSGCT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与化疗疗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8年近10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治疗的所有晚期NS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临床晚期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的患者3程以上BEP方案化疗与3程及以下化疗疗效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Kaplan-Meier。结果:RPLND术后行BEP方案≤3程与〉3程化疗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未行RPLND的患者〉3程化疗预后优于≤3程化疗(P=0.021)。结论:Ⅱ/Ⅲ期NSGCT化疗前接受RPLND可减少化疗疗程从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张学齐蒋丽娟李永红尧凯张志凌秦自科刘卓炜周芳坚
关键词:睾丸肿瘤预后
睾丸癌组织中Rho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寻找与睾丸癌分期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以更好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睾丸癌根治术治疗的精原细胞瘤(34例)和非精原细胞瘤(66例)石蜡标本,其中临床Ⅰ期64例、Ⅱ期22例、Ⅲ期14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以及20例同期手术正常睾丸组织中Rho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睾丸癌组织中RhoA及VEGFR3的表达与睾丸癌分期、病理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患者随访26 ~ 2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RhoA在睾丸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7%(57/100),高于正常组织的25%(5/20),RhoA表达与睾丸癌临床分期相关(P=0.010).VEGFR3在睾丸癌中的高表达率为51%(51/100),VEGFR3高表达与睾丸癌患者肿瘤复发相关(P=0.021).在Ⅰ期非精原细胞瘤中,RhoA高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35).在Ⅱ/Ⅲ期非精原细胞瘤中,VEGFR3高表达与肿瘤复发相关(P=0.022). 结论 睾丸癌组织中RhoA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hoA高表达的Ⅰ期非精原细胞瘤容易复发,VEGFR3高表达的Ⅱ/Ⅲ期非精原细胞瘤预后欠佳,需要采用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李向东董培张志凌李永红尧凯蒋丽娟秦自科韩辉周芳坚刘卓炜
关键词:睾丸肿瘤RHOA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泼尼松转换为地塞米松治疗mCRPC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估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接受阿比特龙联合泼尼松治疗(AA+P)出现进展后,更改为阿比特龙联合地塞米松(AA+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AA+P治疗出现进展、改为AA+D治疗的46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2岁(50~89岁),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敏感中位时间14.6个月(2.1~168.5个月)。初诊时、开始AA+P治疗时、皮质激素转换时患者的中位PSA水平分别为258.9 ng/ml(10.0~11640.0 ng/ml)、56.6 ng/ml(3.6~1348.0 ng/ml)、25.1 ng/ml(2.2~933.6 ng/ml)。伴骨转移42例,淋巴结转移12例,内脏转移7例。28例Gleason评分≥8分,11例Gleason评分<8分,7例Gleason评分不详。主要研究终点为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下降≥50%和30%的反应率以及安全性。根据患者接受AA+P治疗的PFS和皮质激素转换时的PSA水平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结果46例接受AA+D治疗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2.0~24.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40例出现进展,1例因脑梗死停止治疗,5例仍在接受AA+D治疗。所有患者治疗耐受性良好,无3级和4级不良反应。中位PFS为3.7个月(1.6~24.1个月)。12例(26.1%)接受AA+D治疗后PSA下降≥50%,21例(45.7%)PSA下降≥30%。PSA下降≥50%和PSA未下降≥50%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8.5个月(2.7~24.1个月)和3.0个月(1.6~17.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以下4个指标与皮质激素转换后AA+D治疗较长的PFS有关:皮质激素转换时较低的PSA水平(<30 ng/ml,HR=0.30,95%CI 0.14~0.64,P=0.002),ADT敏感时间(≥18个月,HR=0.55,95%CI 0.28~1.06,P=0.045),较长的AA+P治疗PFS(≥8个月,HR=0.36,95%CI 0.18~0.72,P=0.004),AA+D治疗PSA较大的下降幅度(≥50%,HR=0.30,95%CI 0.17~0.75,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上述4个指标是AA+D治疗PFS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mCRPC患者接受AA+P治疗出现进展后,泼尼
杨振宇叶阳天李志勇李永红蒋丽娟陈东吴志明王延军何立儒史艳侠周芳坚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泼尼松地塞米松
外科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1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IMT、并且接受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20~76岁,平均47岁;其中膀胱IMT 11例,肿瘤最大直径1.0~4.5 cm;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8例,其中4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部分切除;直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肾脏IMT 2例,肿瘤最大直径4.0~9.0 cm;肾部分切除术1例,肾切除术1例;前列腺IMT 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肿瘤较大,术后复查提示肿瘤残留,行术后放疗;外阴IMT 1例,行手术切除。结果随访10~32个月,平均27个月,膀胱肿瘤术后无复发;肾脏IMT手术治疗2例均无复发;前列腺IMT术后行辅助放疗、外阴IMT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泌尿生殖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尽量将肿瘤连续完整切除以及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虽然预后良好,仍需要长期随访。
林铸胡婉明李永红蒋丽娟尧凯董培刘卓炜吴志明陈文宽
关键词:泌尿系统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外科治疗
单中心临床Ⅰ期非精原细胞瘤10年诊治经验总结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睾丸非精原细胞瘤(NSGCT)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辅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8年12月近10年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睾丸Ⅰ期NS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生存分析显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组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化疗组预后较观察组好,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组与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结论:临床Ⅰ期NSGCT在睾丸根治术后建议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其次是辅助化疗;无高危复发因素、依从性好的患者可选择密切随访。
张学齐蒋丽娟李永红尧凯张志凌秦自科刘卓炜周芳坚
关键词:睾丸肿瘤非精原细胞瘤单中心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18)F-FDG PET/CT诊断及评价
2012年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0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29例可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资料,29例患者在介入、手术及其他治疗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IVU)、螺旋CT及18F-FDG PET/CT检查。分析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9例中,18F-FDG PET/CT检查诊断上尿路尿路上皮癌26例(89.7%),2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对照手术病理结果,IVU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0%和75.0%;螺旋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80.0%;而18F-FDGPET/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18F-FDG PET/CT的敏感性高于IVU和螺旋CT(P=0.041vsCT,P=0.036vs IVU),同时特异性也高于IVU和螺旋CT(P=0.041vs CT,P=0.036vs IVU)。结论 18F-FDG PET/CT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IVU和螺旋CT,为一种有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最后诊断需经手术病理证实。
刘建业秦自科李永红韩辉刘卓炜樊卫吴沛宏尧凯张志凌蒋丽娟许镇州周芳坚
关键词:18F-FDGPETCT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2004年和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级预测局限浸润性膀胱癌复发价值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2004年和1973年WHO肿瘤分级预测局限浸润性(T分期≤pT2b)膀胱尿路上皮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概率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月至2011年8月具有完善随访结果的173例局限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无复发生存率(RFS);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膀胱癌各传统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分级,淋巴结状况,淋巴血管肿瘤浸润情况,术前。肾积水,是否纯尿路上皮癌)对RFS的影响。结果患者5年RFS为84.7%。Cox分析显示,采用2004年WHO分级时,淋巴结阳性(RR=4.573,95%CI:1.469—14.237)、肿瘤分级(RR=9.993,95%CI:1.325~75.390)、术前肾积水(RR=3.207,95%CI:1.209~8.508)是RFS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1973年WHO分级时,淋巴结阳性(RR=9.484,95%CI:3.450~26.074)和淋巴血管肿瘤浸润(RR=3.009,95%CI:1.062~8.526)是RF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004年WHO分级作为RFS的独立预测因素,较1973年WHO分级更适用于T2b期以下局限浸润性膀胱癌,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以证实其预后预测作用。
钟明珠郭胜杰蒋丽娟云径平周芳坚
关键词:膀胱肿瘤肿瘤分期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总结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2001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肾癌患者1005例,其中手术治疗的乳头状肾癌患者72例(7.2%),男6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0岁(21—75岁)。肿瘤中位直径5.8cm(0.5~24.0cm)。52例无症状;20例有症状者中血尿14例,腰痛6例。行开放手术63例(87.5%),腹腔镜手术9例(12.5%)。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8例(66.7%),肾部分切除术24例(33.3%)。总结乳头状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乳头状肾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6例,远处转移2例。病理分型:I型11例(15.3%),Ⅱ型61例(84.7%)。11例I型的Fuhrman分级均为I级;61例Ⅱ型的Fuhrman分级为Ⅱ级36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7—146个月),10例死于肾癌,1例死于心力衰竭,余61例存活。本组72例总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8.6%(10例死亡),其中I型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100.0%,Ⅱ型为75.5%(10例死亡)。Fuhrman分级I一Ⅳ级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00.0%(无死亡)、83.5%(4例死亡)、78.8%(2例死亡)和31.3%(4例死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肿瘤直径(HR=1.141,P=0.019)和Fuhrman分级(HR=3.034,P=0.004)是本组乳头状肾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与I型乳头状肾癌相比,Ⅱ型乳头状肾癌的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本组乳头状肾癌患者的肿瘤直径和Fuhrman分级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张志凌曹云李再尚蒋丽娟李永红周芳坚
关键词:肾癌预后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反复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1例报告
2017年
患者,男,68岁,2014年5月因“排尿困难半年”入院。有高血压病史。直肠指诊:前列腺Ⅲ度增大,左侧叶可扪及质硬结节。TPSA53.660ng/ml。盆腔磁共振检查:前列腺左侧外周带异常信号影,前列腺包膜不连续,考虑前列腺癌可能性大,未见盆腔淋巴结及骨转移。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3针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术,病理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8/13针阳性。全身骨扫描未发现骨转移。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全雄阻断)4个月,复查TPSA,下降至0.003ng/ml。
罗耿聪王永强蒋丽娟李永红周芳坚
关键词:前列腺癌吻合口狭窄膀胱尿道根治术后经直肠超声引导下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