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兴祥

作品数:7 被引量:197H指数:4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高寒草原
  • 6篇草原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影响因素
  • 3篇植被
  • 3篇土壤
  • 2篇
  • 2篇
  • 2篇N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地型
  • 1篇疫病
  • 1篇碳氮
  • 1篇碳氮比
  • 1篇土壤碳
  • 1篇新城疫
  • 1篇新城疫病
  • 1篇新城疫病毒

机构

  • 7篇西藏农牧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胡兴祥
  • 6篇张宪洲
  • 6篇王忠红
  • 6篇钟志明
  • 6篇沈振西
  • 6篇王建林
  • 5篇大次卓嘎
  • 3篇余成群
  • 2篇陈宝雄
  • 1篇梁桂荣
  • 1篇田广搂
  • 1篇朱洪云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草业学报
  • 1篇青海畜牧兽医...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79
2014年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磷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4.45,变化幅度为1.05~177.69。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磷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磷含量差异显著;2)19个草地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碳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15,33.59,30.33和22.76,表土层(10~20cm)与底土层(30~40cm)碳磷比差异显著。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碳磷比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高-低-高-低型、高-低- 高型和由高到低型等5个类型;3)土壤碳磷比与植被盖度、植被高度、20~30cm土壤容重、10~20cm土壤含水量、30~40cm土壤含水量、HCO3-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10℃年积温、年均相对湿度、10~20cm地下生物量、0~10cm土壤容重、0~1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有机质、总有机碳、水解性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余成群沈振西张宪洲胡兴祥大次卓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
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C/N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3年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4个自然地带(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山地半荒漠与荒漠以及山地灌丛草原)的19个草地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C/N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原植被C/N值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低而中间高的态势以及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不同自然地带间和不同草地型间植被地上部分和根系的C/N值有明显差异,且地上部分的C/N值均大于根系。19个草地型植被地上部分的平均C/N值为34.17,变异系数为35.87%;根系的平均C/N值为29.58,变异系数为40.02%。4个自然地带植被地上部分的平均C/N值为31.98,变异系数为13.82%;根系的平均C/N值为31.86,变异系数为16.9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被地上部分C/N值与地上部生物量以及土壤全N和全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高度呈显著负相关;根系C/N值与海拔和20~30em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这些因子均为影响西藏高原高寒草原植被C/N值的关键环境因子。总体上看,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物理因子对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C/N值的影响不显著,而植被因子和土壤化学因子则对其有显著影响。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
关键词:高寒草原影响因素
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揭示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磷比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04.53,变异系数为35.72%,植物根系碳磷比的平均值为226.29,变异系数为27.93%,总体呈现出东西部低、中间高的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影响植物叶片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年均气温、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6—9月降水率、0~1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钾、水溶性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而影响根系碳磷比的关键环境因子则是最冷月均气温、≥10℃积温、年均降水量、地上生物量、土壤pH、有机质、全钾、全磷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大次卓嘎
关键词:高寒草原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磷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N/P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N/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稚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类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N/P差异显著.不同草地类型土壤N/P自上而下可分为低.高.低.高型、低.高.低型、低.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与底土层N/P差异显著.土壤N/P与0~20cm土壤容重、20~30cm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20~30cm土壤容重、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显著负相关.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张宪洲沈振西胡兴祥大次卓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NP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5
2014年
利用67个样点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碳氮比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碳氮比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腹地和喜马拉雅山北麓湖盆区,不同草地型和不同自然地带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2)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不同草地型碳氮比可分为低-高-低型、由高到低型、由低到高型、高-低-高-低型和高-低-高型等5个类型。表土层(0—20 cm)与底土层(30—40 cm)土壤碳氮比差异显著;(3)土壤碳氮比与与最冷月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些环境因素对土壤碳氮比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数>最冷月均气温>年均气温>年均蒸发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陈宝雄余成群胡兴祥沈振西大次卓嘎张宪洲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碳氮比
西藏林芝新城疫病毒分离与初步鉴定
2012年
西藏林芝地区某牧场出现藏鸡大量死亡情况,临床症状与新城疫极为相似。笔者采集病料,根据病理剖检结果和实验室细菌学、血清学、病毒学检测结果,鉴定该牧场发生新城疫疫情。分离到的毒株血凝价为28,能被ND阳性血清抑制,不能被禽流感(H9和H5)阳性血清抑制。
田广搂梁桂荣朱洪云胡兴祥
关键词:新城疫病毒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19个草地型植物叶片磷含量的平均值为1.8489±0.6411 g·kg^(-1),变异系数为34.67%,植物根系磷含量的平均值为1.4130±0.3524 g·kg^(-1),变异系数为24.94%,植被磷含量总体呈现出东西部高而中间低的态势和斑块状交错分布格局;影响植物叶片磷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年均气温>最冷月均气温>10~20 cm土壤容重>20~30 cm土壤容重>土壤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pH值>植被高度>土壤HCO_3^-含量>6—9月降水率>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影响植物根系磷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则为: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10~20 cm土壤容重>0~10 cm土壤容重>10~20 cm土壤含水量>最冷月均气温>最暖月均气温>20~30 cm地下生物量>土壤pH值。
王建林钟志明王忠红余成群张宪洲胡兴祥沈振西大次卓嘎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磷含量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