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进伟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易激综合征
  • 2篇直肠
  • 2篇直肠肿瘤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内镜
  • 2篇肠易激
  • 2篇肠易激综合征
  • 2篇肠肿瘤
  • 1篇蛋白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肿瘤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调节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7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程进伟
  • 6篇余志金
  • 4篇陈惠新
  • 3篇罗程
  • 3篇曾书君
  • 2篇徐永成
  • 2篇陈丽莎

传媒

  • 2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磷酸化受体在肝外胆管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表达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p VEGFR1/2在35例E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HCC细胞系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VEGF、p VEGFR1和p VEGFR2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20(57.1%)、14(40.0%)和14(40.0%)例。p VEGFR1的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 Erk1/2水平、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静脉侵犯程度均相关(P均小于0.05)。p VEGFR1的高表达增加EHCC患者的死亡风险(HR=4.45,95%CI 38.66-61.62,P=0.035)。结论p VEGFR1/2的表达程度与EHCC的进展呈正相关,高表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提示p VEGFR1/2有可能作为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
陈惠新陈丽莎徐永成余志金程进伟曾书君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预后
超声内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内镜系统检查及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在低位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EUS)联合智能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检查及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在低位直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低位直肠肿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EUS、FICE检查,两组均行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比较两组Septin9阳性率,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FICE诊断结果、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组Septin9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ICE检查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低于EUS检查、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EUS联合FICE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联合FICE检测与Septin9 DNA甲基化检测能较为准确地诊断低位直肠肿瘤,联合诊断时需要综合多项诊断情况,对患者病灶进行准确判断。
程进伟罗程余志金
关键词:超声内镜低位直肠肿瘤
调节肠道微生态对胃食管反流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观察调节肠道微生态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肠易激综合征(IBS)重叠症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GERD与IBS重叠症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7)与对照组(n=29)。两组均进行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心理疏导等基础干预,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肠溶胶囊及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口服,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肠道菌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临床症状积分及胃肠道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菌群水平均升高、大肠杆菌菌群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痛、腹痛、腹胀、排便紊乱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胃动素(MOT)、胃泌素(GAS)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调节GERD与IBS重叠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可以改善患者菌群水平,提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程进伟余志金陈惠新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胃肠道功能
JMJD2B通过ERK-MAPK途径影响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表型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B影响人结直肠癌细胞恶性表型所介导的信号通路。方法 :以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人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和SW480中JMJD2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ERK-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并分别采用CCK-8、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凋亡情况。结果:转染JMJD2B si RNA能特异性抑制JMJD2B的表达并导致ERK2表达下调,其磷酸化水平也降低,肿瘤细胞发生G2/M或G0/G1期阻滞,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增殖显著受抑(P<0.05)。结论:抑制JMJD2B可通过阻断ERK-MAPK信号转导而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陈丽莎徐永成余志金曾书君罗程程进伟陈惠新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细胞增殖
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系列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IBS)流行病学,研究其发展趋势。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80例消化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人群IBS流行病学,研究其发展趋势。结果:依据RomeⅡ诊断标准,分析80例患者IBS患病率、年龄分布,患病率为67.5%;依据Manning诊断标准,分析80例患者IBS患病率、年龄分布,总患病率为57.5%;符合RomeⅡ诊断标准的5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泻为主要症状患者30例,占55.6%;便秘为主导的患者18例,占33.3%;交替型患者6例,占11.1%;依据RomeⅡ诊断标准,IBS人群就诊率为20.0%;依据Manning诊断标准,IBS人群就诊率为17.0%;IBS城乡分布状况及职业分布状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就广东省社区人员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相比北京,广东地区患病率较高,但低于西方国家。就食物过敏引发的肠易激综合征,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曾书君程进伟罗程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流行病学
十二指肠溃疡药物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药物治疗在十二指肠溃疡中的运用,总结药物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对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患者运用药物治疗后的2个月,对患者的病情做回访调查统计,将病情恢复分为:显效、好转、一般、无效等4个等级。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后的回访调查,70例患者中显效37例,好转15例,一般12例,6例无效,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总体感觉良好。结论:药物治疗是除了手术之外,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积极采用。
程进伟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药物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10月本院新诊断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观察组给予80 mg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40 mg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止血率、胃pH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给药后4、6、12 h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18、24、48 h止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药后4、6、12 h胃pH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18、24、48 h胃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80 mg与40 mg艾司奥美拉唑静脉滴注相比起效更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程进伟余志金陈惠新
关键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安全性
ESD对早期胃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9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ESD的21例早期胃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腹腔镜切除术的早期胃癌患者21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进食时间。并对两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90%显著低于对照组9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进食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皆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降低了淋巴结转移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程进伟余志金
关键词: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淋巴细胞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