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诚
- 作品数:21 被引量:24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铜陵地区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被引量:7
- 2007年
- 铜陵地区C2+3/D3w层间的块状硫化物具有雏形堆积,断续分布,受基底断裂构造控制的特征,为多旋回的沉积-喷流(Sedex)成矿作用产物,发育有完整的喷出相、通道相、补给带等。它不仅是“矿胚层”,更是独立的金、铅锌矿体,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
- 王训诚刘良根郭祥焱周育才王次松
- 关键词:金矿床
- 铜陵地区铜金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
- 张成火王训诚周育才黄许陈吴才来刘光华诸骥姚尚志储国正许胜谢超国闫志国姚李德
- 该课题采用岩浆动力学、元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模拟、成矿模式及信息资源总量预测等理论方法论证了狮子山超大型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建立了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多成因综合成矿系列模式。总结出铜矿富集“一带、五层、五个中...
- 关键词:
- 关键词:矿床预测铜矿金矿矿床成因
-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被引量:38
- 2004年
-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 ,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_流体填图工作。结果显示 ,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 ,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 3个喷流沉积旋回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 ,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_硫化物脉体群 ,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 ,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 ,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 ,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 ,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 ,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 ,显示区内存在 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 ,包含
- 杨竹森侯增谦蒙义峰曾普胜李红阳徐文艺田世洪王训诚姚孝德姜章平
- 关键词:地质学块状硫化物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 安徽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时空结构及成矿被引量:41
- 2004年
-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 (15 0~ 133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流体系统 ,受近东西向铜陵_南陵基底断裂控制 ,依据其活动时间先后和流体活动特征 ,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 2个流体子系统 ;另一类是与燕山晚期 (12 2~ 110Ma)繁昌盆地火山岩有关的火山岩流体系统 ,受北东侧凹陷盆地控制 ,与“宁芜式”玢岩铁矿和金矿关系密切 ,包括 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包括不同的流体单元 ,流体单元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岩浆岩自身可形成独立矿床 ,同时 ,对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或矿胚层叠加改造 ,增补铜、金等成矿物质 ,使层状矿体变富 ,规模变大 ,在铜陵地区形成全球特有的大型_超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
- 曾普胜杨竹森蒙义峰裴荣富王彦斌王训诚徐文艺田世洪姚孝德
- 关键词:地质学燕山期岩浆成因
- 安徽铜陵矿集区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有关的热水沉积岩被引量:20
- 2004年
- 通过对铜陵地区系统的填图观察和室内研究 ,初步确定了铜陵地区海西期的热水沉积岩。它们是 :石炭系黄龙组 ,由下而上、由内到外的层序包括含硫化物滑石蛇纹石岩 (由原岩为含水富镁碳酸盐岩 +二氧化硅的热水沉积岩变质而成 )→块状、层状 (含铜金 )黄铁矿±铁碧玉±硬石膏±菱铁矿±菱锰矿±硅质岩→含炭质粘土→白云岩 ;二叠系为栖霞组 (含铅锌金 )硅质岩、孤峰组 (含锰 )硅质岩和大隆组 (含钼 )硅质岩。这些热水沉积岩总体构成铜陵地区晚古生代多期热水活动的格局。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本区的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岩的特征。氧同位素估算的热水硅质岩古温度在 4 9℃以上。铜陵地区的热水沉积岩对层控矿床的勘查和隐伏矿床的预测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尤其是黄龙组底部的热水沉积岩是铜陵地区找矿的重要标志 ,对于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 ,如宁芜等地 ,寻找该层位的矿床有着不可替代的指示意义。
- 曾普胜蒙义峰杨竹森裴荣富王训诚
- 关键词:地球化学热水沉积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 铜陵地区构造流体体系初探被引量:6
- 2002年
- 铜陵地区存在着威宁期、燕山期两套构造流体体系。前者呈面型分布全区,且以矶头为中心,流体沉淀物以层纹状含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软泥为主,以中心部位发育的赤铁矿碧玉岩建造为特征,Co/Ni<1,δEu为负异常,为海底喷流体系,受地层层位控制。后者具多中心特征,以其成生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3类。超基性夕卡岩浆质流体主要沿南北向基底构造运移,Co/Ni>1,ΣREE=190×10-6~20×10-6,δEu=1.05~2.40,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深渊分异。钾硅质流体与中酸性侵入岩相伴,Co/Ni>1,ΣREE=396.18×10-6~50×10-6,δEu=0.4~0.24,来源于中酸性岩浆的气体分异。大气水循环流体受接触带控制,Co/Ni<1,δEu≤0.5,来源于地层物质的淋滤活化。
- 王训诚姜章平蒙义峰杨竹森曾普胜田世洪侯增谦
- 关键词:海底喷流岩浆热液
- 安徽铜陵鸡冠石银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 2000年
- 鸡冠石银金矿床发育在岩体的内部,矿体呈直立的充填脉状。以含银金块状黄铁矿矿石为主,∑ REE=109.248 X 10-6-4.18 X 10-6,δEu=2.40-0.90,∑LREE/∑HREE=12.81-8.49。稀土元素球粒陨 石标准化组成模式为右斜型。成矿物质来源于20-30km深度的中酸性岩浆熔离形成的超基性岩浆。
- 王训诚吴多元周育才罗传华谢超国
- 关键词:稀土元素银金矿床
- 安徽省安庆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5
- 1995年
- 矿床由Ⅰ、Ⅱ两相连矿体组成,Ⅰ矿体发育在大理岩中,垂直分带明显,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月山闪长岩体一致,是夕卡岩浆上侵贯入充填成矿;Ⅱ号矿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T_2b)一致,是接触热变质作用和外生水循环淋滤成矿作用形成,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层。
- 王训诚周育才
- 关键词:铁矿床铜矿床地质特征
- 安徽铜陵及邻区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被引量:10
- 2010年
-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及实测剖面资料、基于层序地层所获得的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安徽铜陵为中心区域的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沉积层序CSQ1沉积时期存在呈北东—南西向延展、包含繁昌—铜陵—贵池在内的剥蚀区——繁贵岛,自CSQ2沉积晚期该岛被海侵海泛分割为铜陵北东的繁岛和南西的贵岛两部分,并存续至CSQ3沉积末期;繁贵岛和繁岛、贵岛两侧以及繁岛与贵岛之间为海相、滨海平原相沉积区,发育有浅海相碳酸盐、混有陆源碎屑的碳酸盐以及滨浅海和滨海平原陆源碎屑沉积,各沉积带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此外在CSQ3沉积晚期还发育有潮坪碳酸盐沉积。随着海平面变化,沉积区扩大,岛区缩小,沉积带类型及其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和迁移摆动。沉积古地理的变化表明,在CSQ1和CSQ3两沉积时期分别发育同沉积断裂(带),后一期断裂横穿原繁贵岛而导致铜陵地区新生海区形成,构成可能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构造与古地理背景。
- 叶春林刘家润王训诚蒋少涌
- 关键词:早石炭世沉积古地理同沉积断裂层序地层
- 铜陵鸡冠石银金矿区龙头山组大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铜陵地区三叠系龙头山组(T<,2>l)白云质灰岩经岩浆热力作用变质形成大理岩,随着MgO的活化迁移,稀土元素重新分配.
- 王训诚姜章平姚孝德蒙义峰徐文艺杨竹森曾普胜
- 关键词:大理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