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炳中

作品数:3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1篇散文
  • 9篇文学
  • 7篇现代散文
  • 5篇言志
  • 5篇游记
  • 4篇郁达夫散文
  • 4篇社会
  • 4篇文体
  • 4篇小说
  • 4篇达夫
  • 3篇代文
  • 3篇山水
  • 3篇山水游记
  • 3篇文类
  • 3篇民国
  • 2篇徐坤小说
  • 2篇研究会
  • 2篇中国散文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机构

  • 38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集美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南方文坛》...

作者

  • 38篇王炳中
  • 2篇陈碧莲
  • 1篇汪文顶
  • 1篇颜桂堤
  • 1篇王龙洋
  • 1篇徐勇
  • 1篇杜兵

传媒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厦门理工学院...
  • 2篇东吴学术
  • 2篇海峡人文学刊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新华文摘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艺术广角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08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随“心”变——郁达夫散文文体风格嬗变考察
2012年
郁达夫一向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散文创作更是体现了自我情感的心路历程。"心"的变动不居深刻地影响了郁达夫散文文体风格的嬗变,使其前后期的散文作品在语言、结构、情调等方面显示了不一样的艺术风貌。
王炳中杜兵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文体风格嬗变
反传统的焦虑与调适——论郁达夫小说集《沉沦》的“审美辩护”被引量:5
2019年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导向叙事,《沉沦》各篇的"审美辩护"构成了一个有机推进的"三部曲":《银灰色的死》主要借助传统家庭伦理为主人公的逾矩行为开脱,《沉沦》篇进一步把主人公个人的"堕落"归因于国家的贫弱,而《南迁》则是对前两篇小说"审美辩护"所留下裂隙的缝合。此外,通过引诗入文,诗歌形而上的玄思及反复性节奏与小说形而下的感抒及持续性节奏形成鲜明的形式落差,后者的情欲与颓废描写由此被前者所净化和升华。"审美辩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重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叙事修辞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也可为校正文学批评标准、敞亮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及重建当下的文学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认知方式。
王炳中
传统“文章学”与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建构被引量:1
2022年
“五四”初期“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论争,从概念层面将文学性的“散文”从传统“文章”中剥离出来,散文成为独立的文类。但传统文章学仍从正反两面影响着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建构。一方面,缘于对传统载道散文的拒斥,现代文论界纷纷译介西方随笔及其自我表现精神,普遍认同家常絮语式的散文;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在散文写作的公共性与个人性的问题上,文论界又回到了传统文章观念,只是诸家选择了不同的流脉和路径。此外,现代文学史上众多关于小品散文的“作法”和“讲义”,在潜通暗接传统文章学的基础上,推动了现代散文创作的经典化和类型化,成为构建现代散文文类观念的重要一环。
王炳中
关键词:文章学文学散文杂文
文类对话与现代散文理论的“个性”话语被引量:3
2021年
"个性"是现代散文理论批评最为核心的审美范畴。通过与诗歌、小说与戏剧的文类对话,现代文论界指认散文的个性表现具有亲切自由和直接明快之特性。这一观念虽为现代散文"体性"的浇筑和散文文类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但也扰乱了散文文类的功能定位,致使其一向不被重视。此外,文类对话也促使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种文类的"体性"内涵渗入散文之中,并为后者所化合,形成三种不同的现代散文"个性说"。
王炳中
关键词:现代散文
传统的“醒来”与正面的“教化”——郭文斌散文论
2024年
郭文斌自觉践行传统文化,将散文写作视为一场唤醒传统的行动。他在散文中提倡阅读文化典籍,主张修复传统礼俗,以之指导现实社会人生、重建当下社会秩序,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功能。面对当下社会的焦虑躁动、急功近利,他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给予激烈批判,而是寻求以正面价值来感化和安顿,特别是他对带有乡土气息的节日和节气的书写,走出了一条文学教化的独特之路。但郭文斌的教化性散文并非简单、粗暴的说教,而是以鲜活的故事带出道德律令,以细腻、具象的笔法表达抽象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典籍和故事的频繁引入,他的散文创作实用理性超过了审美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化功效。
王炳中
关键词:教化
“‘历史的终结’与长篇小说的结尾问题”笔谈
2020年
主持人语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的异军突起,文学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就文学体式而言,这种变革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表现尤其明显。越来越多的作家热衷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数和量的激增:每年有数千部长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也越写越长(在有些门类,比如类型文学和网络文学,更是如此)。总体上看,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暴露的问题也特别多,比如说结尾问题就是其中极具症候性的现象之一。
张颐武曾攀徐勇徐勇颜桂堤王龙洋王龙洋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体式主持人长篇小说
周作人散文言志论辨析
2011年
借助原始文献,运用实证方法辨析周作人散文言志论的意蕴和审美品格。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文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利色彩。因此周作人的"言志"是指自我的独善。当然,周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健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文学观。
王炳中
关键词: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综述被引量:6
2019年
2018年10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在福州隆重召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副会长刘勇、张福贵、吴晓东、张中良、何锡章、赵学勇、田建民、李怡、汪文顶,秘书长萨支山,前副会长凌宇,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会员代表和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了会议。
王炳中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经典中文系
“民国机制”与现代游记的“社会相”被引量:3
2015年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王炳中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2016年
孙绍振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其学术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我国文艺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为了梳理孙绍振先生的学术贡献,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2至25日在安徽黄山市黟县隆重召开。
王炳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