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曼

作品数:19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预后
  • 4篇房颤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心力衰竭
  • 3篇盐酸
  • 3篇盐酸关附甲素
  • 3篇有效不应期
  • 3篇有效性
  • 3篇神经刺激
  • 3篇衰竭
  • 3篇迷走
  • 3篇迷走神经
  • 3篇迷走神经刺激
  • 3篇关附甲素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不应期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扬州市江都人...
  • 1篇安阳市第二人...
  • 1篇云南省阜外心...

作者

  • 19篇王曼
  • 10篇朱俊
  • 8篇杨艳敏
  • 5篇李建冬
  • 5篇谭慧琼
  • 5篇乔树宾
  • 4篇章晏
  • 4篇胡奉环
  • 4篇梁岩
  • 4篇杨伟宪
  • 3篇刘海波
  • 3篇李长瑞
  • 3篇杨跃进
  • 3篇于丽天
  • 3篇徐波
  • 2篇陈珏
  • 2篇黄兴福
  • 2篇刘力生
  • 2篇刘庚
  • 2篇宋雷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放...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2008年全...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区公众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分析研究
目的:通过在社区公众中进行心脏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了解在社区中开展此项工作的可行性,评价该种宣传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采用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教材,并自行制作了CPR光盘、CPR手册.首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视频播放;护士...
杨志敏杨艳敏朱俊谭慧琼郝云霞于丽天王曼张炜张艳娟刘庚李建冬章晏
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评估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预防分支闭塞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靶病变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拘禁球囊保护技术组(PBT组)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组(JWT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术毕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分支重进导丝的比例和成功率、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432例患者,PBT组与JWT组各216例。PBT组在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JWT组(0.93%vs.4.17%,P=0.03),真性分叉病变PCI术中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JWT组(0.58%vs.5.39%,P<0.01)。PBT组1例(0.46%)分支需要重进导丝,并置入支架;JWT组6例(2.78%)需要重进分支导丝,其中2例(33.33%)分支重进导丝失败,4例(66.67%)对分支进行扩张。两组需要重进导丝的比例和再进导丝的成功率、术毕主支和分支TIMI 3级血流的比例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JWT相比,PBT可有效降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分支闭塞的发生率,且有降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
王曼刘海波徐波卞小丽刘灵安胡奉环陈珏高立建邹同强吴帆常越杨跃进乔树宾
关键词:分叉病变
左回旋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经皮介入治疗长期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左回旋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特点,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长期(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患者37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存在一支左回旋支CTO。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结束时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n=269)和失败组(n=106)。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终点(5年时的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和次要终点[包括30 d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5年随访时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任何血运重建或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结果:共入选375例左回旋支CTO患者,CTO 426处,其中男性321例(85.60%)。冠状动脉造影诊断PCI成功组269例(71.73%),失败组106例(28.27%)。失败组高血压患者比例、术前SYNTAX评分、病变长度≥20 mm患者比例、存在钝头闭塞患者比例、闭塞处存在大的边支患者比例均高于成功组(P均<0.05),J-CTO评分为0分的比例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边支闭塞和夹层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PCI成功组(P均<0.05);穿孔的发生率虽高于成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终点:5年随访,成功组和失败组死亡+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4%vs.6.45%,P>0.05)。次要终点:30 d死亡(0.37%vs.1.89%)和心肌梗死(1.49%vs.0.94%)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年随访,失败组TLR高于成功组(18.28%vs.9.72%,P=0.03),TVR虽高于成功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8.28%vs.10.93%,P>0.05)。结论:左回旋支CTO男性患者居多,冠状动脉造影PCI成功率为71.73%,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病变迂曲,近端存在大分支的比例较高,失败组边支闭塞、夹层的发生率高于成功组。PCI成功未降低左回旋支CTO患者的远期(5年)死亡率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失败组TLR发生�
王曼杨跃进杨伟宪乔树宾徐波胡奉环宋雷刘海波管常东
关键词:左回旋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在单支架方式治疗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的:对于冠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目前倾向于采用仅于主支置入支架的单支架技术(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然而,在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有被严重挤压甚至被压闭的风险,严重削弱了该疗法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中,我们建立并验证了...
刘海波徐波乔树宾王曼许亮胡奉环窦克非杨跃进高润霖
盐酸关附甲素在犬迷走神经性心房颤动模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盐酸关附甲素终止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方法30只杂种犬,在刺激双侧迷走神经的基础上给予快速心房刺激诱发房颤,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盐酸关附甲素低剂量组(15mg/kg)和高剂量组(22.5mg/kg)。观察盐酸关附甲素终止房颤和预防房颤再诱发的作用,以及对心房电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仅1只房颤终止;盐酸关附甲素低剂量组共9只房颤终止,均在注射第一剂药物后(P<0.01);高剂量组共8只房颤终止,7只在第一剂药物注射后,1只在第二剂药物注射后(P<0.01);盐酸关附甲素两个剂量组均显著延长心房不应期30ms以上;两个剂量均延长窦性周长、P波时限、PR间期、PR段、QT间期、QT-c间期、JT间期;盐酸关附甲素可预防房颤再诱发,低剂量组有6只,高剂量组有5只,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关附甲素能够终止房颤,总有效率达87.5%,显著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之一;盐酸关附甲素可预防房颤再次诱发,有效率达50%以上。
王曼朱俊杨艳敏李建冬黄兴福李长瑞田毅陈雪生
关键词:盐酸关附甲素杂种犬迷走神经刺激心房颤动有效不应期
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的心肺复苏(CPR)培训方法,提高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心肺复苏能力。[方法]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猝死高危病人家庭成员150人作为观察组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采取两级培训的方法,即先对社区医生,再由社区医生对家庭成员进行培训;将社区公众130人作为对照组,直接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分别对两组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半年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培训后即刻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先对社区医生进行CPR培训,再由社区医生对猝死高危病人家属进行一对一个体CPR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心脏性猝死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郝云霞朱俊于丽天王曼杨艳敏谭慧琼刘庚杨志敏张炜张艳娟章晏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家庭成员心肺复苏
脑钠素与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方法将130例入选者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58例,CHF组72例。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CHF组的血浆BNP水平比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0.001。在CHF组内,随NYHA分级的增加,血浆BNP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结论CHF时血浆BNP水平升高,重度CHF时血浆BNP升高更明显,BNP血浆水平对于CHF的诊断及对其严重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崔红玉王曼赵常艳刘培敏
关键词:脑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
介入时机对肾功能不全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介入治疗对不同肾功能水平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入选NSTEACS患者815例分为早期介入组(〈24 h)和延迟介入组(〉36 h),其中781例患者入选时测定过血清肌酐(Scr),通过MDRD简化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按照肾功能正常eGFR≥90 ml·min^-1(1.73 m^2)^-1,轻度肾功能异常60≤eGFR〈90 ml·min^-1·(1.73 m^2)^-1,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eGFR〈60 ml·min^-1·(1.73 m^2)^-1进行分组.随访180 d,比较主要联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eGFR≥90 ml·min^-1·(1.73 m^2)^-1;60 ml·min^-1·(1.73 m^2)^-1≥eGFR〈90ml·min^-1·(1.73 m^2)^-1;eGFR〈60 ml·min^-1·(1.73 m^2)^-1]主要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10.1%和15.5%(P=0.032);病死率分别为1.9%;2.6%和9.1%(P〈0.01).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3组患者早期介入与延迟介入的联合终点事件,调整基线等因素后,60≤eGFR〈90 ml·min^-1·(1.73 m^2)^-1的患者延迟介入比早期介入风险增加(OR 2.106 95%CI 1.102~4.024P=0.024).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对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减少180 d联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
邵春丽乔树宾朱俊陈珏杨伟宪章晏梁岩张峻张文佳王曼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衰竭
1年随访观察心房颤动/扑动患者治疗和预后的性别差异
目的:通过1年随访,比较不同性别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和终点事件差异.方法:2008-11至2011-10,全国多中心连续入选急诊科就诊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记录药物治疗、转复治疗、抗凝治疗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
王曼杨艳敏于丽天张晗邵兴慧李长瑞赵丽于鹏飞张华何庆辜小丹朱俊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脑卒中事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分析组织评估缺血综合征策略登记试验中国地区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时脑卒中发生的特点以及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所有入选患者自入院至2年随访时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对脑卒中和非脑卒中患者的特点进行比较,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就诊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住院与随访期间治疗等70余种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结果中国地区共登记注册2294例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共有93例(4.2%)发生105例次脑卒中事件,8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年龄(67.6±9.6)岁,高于非脑卒中组(62.6±10.4)岁,差值5.0岁(P〈0.01,95%CI:2.837-7.138);入院时平均收缩压脑卒中组(147.4±25.2)mm Hg,高于非脑卒中组138.1±24.2mm Hg,差值为9.3mm Hg(P〈0.01,95%CI:4.276-14.346)。脑卒中组既往脑卒中史、高血压史患者比例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脑卒中组总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RR=2.329,95%CI:1.343-4.041),就诊时胸痛持续存在(RR=1.957,95%CI:1.261-3.037),既往高血压史(RR=1.848,95%CI:1.153-2.963),出院后随访期间非心血管疾病住院次数(RR=1.823,95%CI:1.122-2.960),年龄(RR=1.056,95%CI:1.031-1.081)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入院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RR=0.537,95%CI:0.346-0.834),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频数(RR=0.803,95%CI:0.665-0.969)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者病死率进一步增加,主要为缺血性脑卒中。既往脑卒中病史、就诊时胸痛仍持续、既往高血压病史、年龄等因素使脑卒中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入院前、出院后随访期间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
王曼朱俊谭慧琼梁岩章晏刘力生
关键词: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COX回归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