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开顺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遗传学与种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星鲽
  • 2篇圆斑星鲽
  • 2篇石鲽
  • 2篇仔鱼
  • 2篇组织学
  • 2篇细胞
  • 1篇单环刺螠虫
  • 1篇形态学
  • 1篇性腺
  • 1篇性腺发育
  • 1篇幼鱼
  • 1篇原生殖细胞
  • 1篇原始生殖细胞
  • 1篇生殖
  • 1篇生殖细胞
  • 1篇生殖细胞发生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发育
  • 1篇周年变化
  • 1篇组织学观察

机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山东华新海大...

作者

  • 5篇王开顺
  • 4篇张志峰
  • 3篇张全启
  • 2篇邵明瑜
  • 1篇马卓君
  • 1篇王文君
  • 1篇王思锋

传媒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性腺发生、分化及发育的周年变化
石鲽属鲽形目经济动物,该研究采用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手段研究了其性腺的发生、分化以及周年变化,为石鲽的生殖生物学研究补充内涵,同时也为其人工繁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数据.采用活体拍照,对石鲽从受精卵至变态的发育过程进行...
王开顺
关键词:石鲽原始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发生
文献传递
单环刺螠虫消化道组织学和细胞学被引量:12
2003年
对单环刺虫(UrechisunicoinctusVonDrasche)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单环刺虫消化道可分为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直肠和排泄腔。咽、食道和直肠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嗉囊、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壁仅由粘膜层和外膜组成。除食道外,胃之前的消化道及直肠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中肠和呼吸肠上皮主要为微绒毛。消化道上皮主要分为3类细胞,第1种为柱状上皮细胞;第2种为粘液细胞;第3种为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散布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且结构和数量随部位而异:粘液细胞在咽、食道、嗉囊、胃、中肠和直肠上皮中有较多的分布,分泌细胞在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中数量较多。
邵明瑜张志峰康庆浩马卓君王开顺
关键词:单环刺螠虫消化道
圆斑星鲽仔鱼变态前消化系统发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zrieg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延长,肝胰脏出现。孵化后6d,仔鱼开口,消化道贯通,开始摄食。孵化后10d,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黏膜上皮褶皱增多。孵化后14d,卵黄囊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6d,胃壁较厚处出现胃腺,但不发达,幽门盲囊尚未出现。由结果可见,孵化后6d仔鱼开口,可开始投喂轮虫;孵化后26d,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但由于胃的结构和功能尚不完善,此阶段还应以活体饵料为主,一方面可逐渐加大轮虫的投喂量,另一方面可适当投喂较大的卤虫无节幼体等。本研究旨为圆斑星鲽人工育苗中饵料种类及投喂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王思锋张志峰张全启王开顺
关键词:圆斑星鲽仔鱼形态学组织学
圆斑星鲽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被引量:25
2003年
对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TemmincketSchlegel)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在水温为(11±0.5)℃时,受精卵历时153h脱膜孵出,孵化后仔鱼在水温为(15±0.5)℃时经过6d开口摄食,50d完成变态而成幼鱼。圆斑星鲽的卵子为半浮性卵,其卵黄量很多。卵裂后期,卵裂球的大小和卵裂速度均出现差异。眼泡在体节形成之前出现。刚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孵化5d肛门打通,6d开口。随着卵黄囊的消失,消化道开始弯曲。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86h的胚体中,至140h在卵黄囊上零星分布,且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至变态完成后全身密布黑色色斑。胚体色素细胞的形状由孵化前的雪花状逐渐变为圆形,但卵黄囊上的色素细胞始终为雪花状。
王开顺张志峰康庆浩张全启张福玲
关键词:圆斑星鲽胚胎发育仔鱼
石鲽仔、幼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2
2007年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Basiewsky)仔、幼鱼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腺的发育与体长密切相关。刚孵化石鲽的原生殖细胞数目为2个,孵化3 d数目增至8个,之后经过迁移,至孵化9 d到达生殖嵴。在全长为7.2~8.5 mm(孵化9~11 d)的仔鱼中,性腺原基中的体细胞迅速增殖并包围原生殖细胞,后者在全长10~15 mm(孵化后10~35 d)的仔幼鱼中增殖成为生殖干细胞。原始性腺在全长15~30 mm(孵化40~60 d)的幼鱼中逐渐发育完善,呈细线状,位于腹腔后部中肾管下方紧贴体壁。雌性性腺最早在全长32.5 mm(孵化66 d)的个体中出现分化特征,至全长89~102 mm时雌性性腺特征完全分化。雄性性腺的分化较雌性性腺晚,最早在全长为91 mm的幼鱼中开始,至全长为114~118 mm时雄性性腺分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
王文君王开顺邵明瑜张全启张志峰
关键词:石鲽原生殖细胞性腺发育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