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涛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法律欲求的执行水平——激励、威慑与“命案必破”被引量:1
- 2012年
- "命案必破"由地方公安机关率先提出,得到公安部刑侦局认可后在全国推行。通过运用激励和威慑理论对"命案必破"加以分析发现,"命案必破"有助于激励公安机关优先侦破命案,强化潜在犯罪人对威慑的感知进而提高威慑的效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命案必破"会引起执法代理人新一轮道德风险,高昂的监督成本导致这一问题无法得以有效解决,但也恰恰是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这一政策没有引发灾难性后果。设定畸高的命案破案率指标将导致执法成本飙升而不具有可行性,非命案破案率也会因资源向命案侦查流动而大幅走低,追求"命案必破"总体上是无效率的。最优执行水平在边际执法成本等于边际执法收益时实现,法律的执行应当主要采用随机执法方式并在社会治安状况突然恶化的特殊情况下辅之以选择执法方式。执法错误将削弱法律的威慑效果,通过构建经济学模型发现,在错误概率相同时,错误定罪的社会成本是错误开释的两倍。而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由老年刑警而不是年轻刑警负责讯问犯罪嫌疑人,将有效解决刑事执法错误问题。
- 王凤涛
- 关键词:命案必破激励机制道德风险
- 基层法院、新法律与知识来源——从《遗失在非洲的心脏》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展开
- 2013年
- 基层法院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往上看"的应对模式,广受法律人诟病。从一部历险小说和《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切入的分析却表明,基层法院在适用新法律时并非一味"往上看",而是遵循一条有规律可循的知识搜寻路线。法律教义学、最高人民法院法院法官的著述首先会成为理解新法律的知识来源,并提供了基础性参数,在两者存在冲突时,后者更受青睐,但不足以形成确信,其他法院的判例辅助法官预测判决的系统性后果。新类型案件出现时,请示常常不是基层法院主动而为,而是高层级法院指导的需要。司法解释虽然为基层法院适用新法律提供了一般性规定,但由于其出台要滞后于新法律,因此,等候司法解释往往是可欲而不可求的。
- 王凤涛
- 关键词:基层法院请示知识需求
- 年轻化与法官能力——法院对工作能力的需求与青年法官的回应
- 2013年
- 法院承受着"案多人少"的压力,需要青年法官具备出众的工作能力。但部分青年法官欠缺经验(社会经验、审判经验和纠纷化解经验),缺乏工作耐心,外地生源青年法官还听不懂本地方言。从法学院到法院的经历,工作年数较长的预期和法院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大小,都与青年法官工作能力强弱密切相关。法院为提升青年法官工作能力推出的导师制、双向交流、挂职锻炼、新进人员基层锻炼和轮岗制,以及青年法官为提高自身能力表现出的接触掌握司法实践知识的法官、娶/嫁本地人和学习方言的自我刻画倾向,有些具有一定效果,但大多存在理想化成分。因此,为有效提高青年法官工作能力,还需要调整措施,改变法官的效用函数。
- 王凤涛
- 关键词:法院方言
- 司法过程的函数——疑难案件裁判方法的效用运算被引量:1
- 2014年
- 疑难案件如何处理向来是个司法难题,古今司法通行的解决疑难案件的潜规则是"四六分问"及其变种,而"海瑞定理"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两种显规则却被虚置了,原因在于,这些处理疑难案件的显规则忽视了判决的社会效用应当包含判决对官员带来的个人效用,而裁判者的判决成本与判决的社会效用正相关。疑难案件判决的经济学目标是要实现判决的信息费用与错判损失之和的最小化,与"四六分问"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相比,"海瑞定理"在解决疑难案件上并没有优势,采用"折中裁判"解决疑难案件,符合判决的经济学逻辑。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步运算,可以得出现代司法处理疑难案件的九条"取中法则"。
- 王凤涛
- 关键词:疑难案件函数信息费用
- 传媒审判与司法裁决的影响与后果分析
- 2013年
- 传媒在判决结果确定之前的倾向性报道和评论,受到法律形式主义的广泛批评,泸州'二奶继承案'的判决,不同于法律推理结论以致被认为是媒体审判的结果。法律效果、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是中国司法需要考量的三个要素,判决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具有比法律效果更高的权重,因此在三者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传媒式司法应当舍弃法律推理的结论,作出偏重于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的判决。媒体审判的功能在于提供判决的参考意见,而法院则需要在考量此种意见的法律、社会和政治后果的基础上作出裁决。
- 瞿廷英王凤涛
- 关键词:媒体审判司法裁决
- 审判经验的迷局与研判——从“案多人少”切入
- 2014年
- 2008年以来,江苏法院开展了大规模的总结审判经验专项活动。这是在案件数量剧增的态势下法院为化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之为,但得到的经验相当一部分并非是有效提升办案效率的"精品"。从短期看,审判经验总结会适得其反,加大案多人少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对于缓解案多人少压力会有所帮助。因此,审判经验有总结的价值,但在传承和发展审判经验时,对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应当区别对待。
- 王凤涛
- 关键词:审判经验法官办案效率
- 立法期待的隐忧——“小悦悦事件”与搀扶跌倒老人被“讹诈”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小悦悦事件"促使国人重新审视"搀扶跌倒老人被‘讹诈’"的社会后果。路人的见死不救行为普遍存在,但惩罚见死不救将造成自发的救助行为的过度供给,偏离最佳供需均衡点。仅凭借奖金激励,无法增加见义勇为的数量,重奖见义勇为还将引发道德风险,但适度高于救助者损失的奖金,可以实现财富再分配。动用刑罚惩罚讹诈者会造成激励不相容,而讹诈者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决定了对其行政处罚并不可取,遏制讹诈的可行措施是,让讹诈者赔偿救助者因讹诈受到的损失。将"逃逸"作为对肇事者惩罚的加重情节,可以抑制肇事逃逸。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好人"免责立法不具备适用条件。狂热的立法期待,使得"愤怒"与"狂欢"思维代替了论证和分析。
- 王凤涛
- 关键词:见死不救见义勇为讹诈
- 法官话语的通俗化——法律语言学抑或法律语用学的视角
- 2013年
- 法官话语规范化运动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对法律话语和普通话的推崇,但却因此引发了严重的沟通不协问题。通过对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两级法院法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获取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法官在司法活动中遇到的沟通问题,包括方言与普通话的翻译和术语与社会话语的转换两个方面。法官一律采用法律话语和普通话或者社会话语和方言,抑或对于每句话都用后者复述前者,都将抵消一部分语言的沟通效用,而原则上使用法律话语和普通话,在受众听不懂时,根据语境的差异对法官话语进行转化和翻译,则可以实现沟通效用的最大化。
- 王凤涛
- 关键词:法律话语社会话语方言
- 法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偏好——从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切入
- 2014年
-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是中国法官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催生了大量反映创新成果的优秀论文。通过对第1~24届(1989~2012年)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法官学术研究遵循着明显的社会科学进路,在引证社会科学文献和运用社会科学方法,两个维度上的偏好明显。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社会科学可以助推乃至包装法官的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的引入,使得法官学术研究在研究方向上转向"法律方法论",裁判过程注重"后果主义",制度创新上实现"经验推广"。运用社会科学进路,在引证文献来源上,应当注重搜集和引证交叉学科文献。在分析工具运用上,应当优先选择定性方法。具有定量研究教育背景及相关经验的法官,则可兼顾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从而实现法官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以及司法制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 王凤涛
- 关键词:获奖论文学术研究法律方法论
- 司法经验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4
- 2015年
-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的获奖论文蕴含着丰富的司法经验,为分析中国司法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中国司法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大致分为以发现问题为重心的征集"立法类经验"、以理论突围为特征的总结"理论性经验"和以经验反思为主旨的发展"应用型经验"等三个阶段。其成就主要表现为充分展现了案件审判经验、广泛汇集了司法工作经验,并逐步统一了理念认知经验。按照事实是否清楚、法律是否规定和严格适用法律是否合理三个要素,所有案件可以划分为由六类基本案件组成的九类案件,中国司法的基本经验为所有这些案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休谟难题"、"地方性知识"、"个性化实践"和"法官裁量权膨胀"的疑虑,与中国司法经验传承和发展的收益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司法经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不过中国司法经验的传承和发展应当根据经验的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具体方案。
- 赵明王凤涛
- 关键词:法官司法经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