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俊杰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腺癌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学时
  • 1篇胰肠吻合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移植
  • 1篇胰管
  • 1篇胰源性
  • 1篇胰源性门脉高...
  • 1篇胰瘘
  • 1篇预后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武警四川总队...

作者

  • 5篇熊俊杰
  • 2篇田伯乐
  • 1篇刘续宝
  • 1篇张懿
  • 1篇杜玲
  • 1篇王力
  • 1篇杜晓炯
  • 1篇胡伟明
  • 1篇陈果
  • 1篇柯能文
  • 1篇陆慧敏
  • 1篇李懋
  • 1篇刘显军

传媒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联合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科术中高出血风险的胰源性门脉高压——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联合介入下脾动脉栓塞术在外科治疗术中高出血风险的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按照术前评估结果,分为术中高出血风险组(n=18)和低风险组(n=42),高风险组患者术前先行介入脾动脉栓塞术,术后24 h内行脾切除术;低风险组直接行脾切除术,对比二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介入脾动脉栓塞术的外科手术在治疗术中高出血风险的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时能够使患者获益。
李昂芝李懋熊俊杰田伯乐
关键词:胰源性门脉高压脾动脉栓塞
精准医学时代下胰腺癌的诊治被引量:2
2018年
目前胰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仍≤5%,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估计2018年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在男性中位列肿瘤新发病例数的第11位,在女性中位列第8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的第9位和第6位。
刘续宝熊俊杰
关键词:胰腺癌肿瘤死亡率诊治学时
胰腺断面胰管的解剖位置影响术后胰瘘的发生
2022年
目的探讨胰肠吻合术中胰腺断面上胰管所处位置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资料,比较术中胰腺断面与术前CT横断面图像中胰管中心到胰腺边缘距离测定值的一致性,对术后胰瘘的发生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判断胰肠吻合术中胰腺断面上胰管所处位置是否对术后胰瘘的发生造成影响。结果本研究总计纳入患者373例,选取其中44例患者于术中测量胰管中心到胰腺边缘的短距与胰腺断面处总厚度的比值为0.41±0.09,其术前影像学测量值为0.40±0.10,两种测量方法的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测值=0.916(>0.75),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高[OR=1.276,95%CI为(1.154,1.411),P<0.0001]和胰腺质地软[OR=2.771,95%CI为(1.558,4.927),P=0.00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随着患者胰管中心到胰腺边缘的短距与胰腺总厚度的比值增大,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降低[OR=0.875,95%CI为(0.840,0.911),P<0.0001]。结论患者BMI较高和胰腺质地软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管中心远离胰腺边缘时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降低;根据术前影像学测量的胰管中心到胰腺边缘的短距与胰腺总厚度的比值可用于评估术后胰瘘发生风险。
李昂芝陈浪熊俊杰张懿王力侯圣忠田伯乐
关键词:胰肠吻合术后胰瘘
Th17细胞在胰岛移植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Th17细胞在胰岛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探讨IL-23R抗体联合应用Anti-CD154mAb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SD大鼠胰岛细胞单独培养;A组,大鼠胰岛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不加IL-23R抗体;B、C、D组,将大鼠胰岛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别加IL-23R抗体0.1μg/mL、0.5μg/mL、1.0μg/mL。作细胞甩片后,行丫啶橙(AO)/碘化丙啶(PI)荧光染色、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免疫组化染色、胰岛素刺激实验。体内实验(将分离纯化的胰岛移植于小鼠左肾包膜下)分成4组:对照组,胰岛移植后不予任何干预;IL-23R抗体(200μg)治疗组;Anti-CD154mAb(200μg)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监测移植后小鼠血糖,取移植肾作HE染色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共培养3 d后,在胰岛素刺激实验中,空白对照组的葡萄糖刺激指数为3.66±0.10,与A、B、C、D组相比升高(P<0.05)。D组刺激指数高于其他各组,达到1.95±0.7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免疫组化染色,体外和体内实验显示各实验组移植物有功能存活明显好于对照组。移植3 d后,对照组血糖与各实验组相比升高(P<0.05),各实验组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Th17细胞参与了胰岛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通过阻断IL-23R能有效的下调IL-17的表达,阻断效果呈剂量依赖性。Anti-CD154mAb和IL-23R抗体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胰岛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但与单独使用Anti-CD154mAb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
熊俊杰陆慧敏杜晓炯柯能文胡伟明
关键词:IL-23RTH17细胞胰岛移植免疫排斥
dCK基因A9846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胰腺癌吉西他滨化疗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脱氧胞苷激酶(deoxyeytidine kinase,dCK)A9846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布情况,并探索其与吉西他滨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根治性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组织中dCK基因A9846G位点SNP序列,分析dCK基因SNP对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生存期的影响。【结果】75例胰腺癌患者dCK基因A9846G中野生型AA有14例、杂合型AG有38例,突变型GG有23例。dCK基因A9846G位点基因型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P>0.05)。dCK基因A9846G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较AG或GG基因型携带者对吉西他滨的化疗反应更敏感,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更高(P<0.05)。【结论】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dCK基因A9846G SNP与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能成为有效预判胰腺癌患者吉西他滨化疗预后的敏感指标。
陈果熊俊杰杜玲刘显军王清卿
关键词:胰腺癌吉西他滨脱氧胞苷激酶单核苷酸多态性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