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宝华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微阵列
  • 5篇细胞
  • 5篇细胞瘤
  • 5篇基因
  • 5篇基因表达
  • 5篇基因表达谱
  • 5篇表达谱
  • 3篇星形
  • 3篇星形细胞
  • 3篇星形细胞瘤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性
  • 2篇动脉瘤性蛛网...
  • 2篇中脑
  • 2篇中脑周围非动...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网膜

机构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9篇焦宝华
  • 6篇浦佩玉
  • 6篇申长虹
  • 6篇江荣才
  • 5篇康春生
  • 5篇于士柱
  • 2篇郭二坤
  • 2篇代彬
  • 2篇卢圣奎
  • 2篇白宝忠
  • 2篇耿少梅
  • 2篇王立群
  • 2篇王虎
  • 1篇王虎
  • 1篇王春艳
  • 1篇喻辉
  • 1篇董伦
  • 1篇屠康
  • 1篇胡福广
  • 1篇李霞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首届中国中青...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微阵列初步分析髓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谱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应用微阵列技术研究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新鲜髓母细胞瘤 4例及正常脑组织 1份的组织标本 ,提取总 RNA,逆转录成 32 P标记的 c DNA探针 ,与 Atlas人肿瘤芯片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基因谱 ,应用 Atlas Image TM1.0 1a分析。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 ,髓母细胞瘤下调基因 6个 ,上调基因 35个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相符。除少数基因外 ,大部分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符。结论 髓母细胞瘤是与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具有不同分子发病机理的多基因病变 ,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值得进一步研究。
江荣才浦佩玉申长虹于士柱焦宝华王虎王春艳康春生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基因表达谱微阵列发病机理
自冲式吸引器头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自冲式吸引器头在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中使用自冲式吸引器头,对照组术中使用普通吸引器头,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患者住院天数、出院时患者GC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 ml、570 ml;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1 d、27 d。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40 min。结论自冲式吸引器头与普通吸引器头相比,有很大的优点,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预后好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王伟峰曹占强焦宝华
关键词:开颅手术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文研究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绍了它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最后介绍了治疗的效果。
郭二坤卢圣奎代彬焦宝华王立群白宝忠耿少梅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脑非动脉瘤性影像学
文献传递
应用微阵列技术初步探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谱被引量:1
2004年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星形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WHOⅢ级),占脑肿瘤的26.6%,既可以是原发,也可由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发展而来[1].我们拟应用微阵列技术对该肿瘤的差异表达进行初步探索.
江荣才于士柱浦佩玉申长虹焦宝华康春生王虎董伦
关键词:微阵列技术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谱原癌基因
应用微阵列观察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谱
2004年
目的 探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WHOⅡ级 )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术中收集新鲜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组织 9例及 1例正常脑组织 ,提取总RNA ,逆转录成3 2 P标记的cDNA探针 ,与Atlas人肿瘤微阵列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微阵列杂交图 ,应用AtlasImageTM1.0 1a综合分析其相互之间差异。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平均为63 .0± 49.9,其中至少在一半以上标本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为 3 3个 ,这些基因的功能多样 ,甚至完全相反。结论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 ,应用微阵列有助于发现该肿瘤的基因变化规律以及研究肿瘤内基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
江荣才浦佩玉申长虹于士柱焦宝华康春生
关键词:微阵列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基因表达
应用微阵列初步探讨原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谱
2003年
背景与目的:多数肿瘤为多基因病变。微阵列技术适用于多基因平行表达研究。应用微阵列技术探讨原发胶质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谱,可能发现与该肿瘤分子病理学相关的新线索。方法:术中收集新鲜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10例及1例正常脑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制备成^(32)p标记的cDNA探针,与Atlas人肿瘤芯片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基因杂交图,应用Adas ImageTM1.01a综合分析其相互之间差异。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标本的差异显示基因平均为71.2±47.3,其中至少在一半以上标本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为50个,分属于不同的基因群。结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多种异常表达基因,各基因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并存在功能联系。微阵列应用研究可能提供关于胶质瘤分子病理的新信息。
江荣才浦佩玉申长虹于士柱焦宝华康春生王春艳
关键词:基因表达谱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脑血管造影病例420例,造影阴性68,例,符合PNSAH的12例。PNSAH患者均行CT检查、全脑血管造影。3例MRl检查.复查全脑血管造影10例。结果:所有患者无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1~2级,CT上SAH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脑血管造影和MRI均无阳性发现。采取对症治疗,无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10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异常。结论:PNSAH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特殊类型的SAH。
郭二坤卢圣奎代彬焦宝华王立群白宝忠耿少梅胡福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CT
应用聚类分析和GO数据库分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微阵列数据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从巨量的微阵列基因数据中挖掘肿瘤相关分子机理及功能信息 ;方法 以人肿瘤cDNA微阵列1 2分析并获得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 ,进行基于CityBlock距离和平均距离法的聚类分析 ,应用超几何分布的概率模型计算聚类分析所得的各基因类与GO数据库注释的各基因功能类之间的随机关联概率 ,给各基因类标以显著关联的GO数据库的功能类标签。结果 从数以千计的基因数据中获得了 12 1个差异显示基因并分成 6类 ,这 6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本与该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符合。GO数据库中 6个基因通路功能类分别与该分类相关度最大。结论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和GO数据库对微阵列研究获得的基因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 ,有利于提取巨量基因数据中的有效信息 ,可能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线索。
江荣才喻辉浦佩玉屠康郭政李霞焦宝华于士柱申长虹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微阵列数据聚类分析
应用微阵列初步探讨63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应用微阵列考察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谱信息。方法术中收集不同类型胶质瘤共63例以及5例正常脑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成32P标记的cDNA探针,与Atlas人肿瘤微阵列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微阵列杂交图,应用AtlasImageTM1.01a分析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肿瘤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结果高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多,而低恶性度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少。15个在胶质瘤中差异表达频率最高且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中原癌和抑癌作用基因约各占一半。大部分已知与胶质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已有报道相符。结论胶质瘤是一种多基因病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胶质瘤的发生可能是促进和抑制肿瘤作用基因失平衡的结果。
江荣才浦佩玉申长虹于士柱焦宝华王虎康春生
关键词:微阵列脑胶质瘤基因表达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