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瑜斌
- 作品数:11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及MDA、SOD、ROS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DN患者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于我院治疗的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两组均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血脂及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UAER排泄率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MDA、SOD、ROS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MDA、SOD、ROS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D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CD4^+、CD8^+、CD4^+/CD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可明显改善DN患者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及免疫功能情况。
- 夏莉莉汤瑜斌邵侃
- 关键词:DN前列地尔血液流变学免疫功能
-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及Apelin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合并冠心病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脂联素(APN)及Apelin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分为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异常(CHD+IGT)组3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CHD+DM)组32例,单纯冠心病(CHD)组28例,正常对照组(NC)33例。测定ADMA、APN、Apelin、血脂、胰岛素水平,并计算BMI及HOMA-IR。测定Gensini积分。结果 CHD+IGT组及CHD+DM组的BMI指数显著高于NC组(P=0.000);CHD+DM组的FPG显著高于NC组和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PPG显著高于NC组和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FINS、HOMA-IR均显著高于NC组(P<0.05);CHD+IGT组及CHD+DM组的APN显著低于NC组(P<0.05);CHD+IGT组及CHD+DM组的ADMA、Apelin均显著高于NC组及CHD组(P=0.000);CHD+IGT组及CHD+DM组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NC组(P<0.05);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DMA、APN和Apelin是其主要独立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高ADMA、Apelin和低APN水平相比于其他因素能更为敏感地预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 黄珊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邹大进
- 关键词:冠心病糖代谢异常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APELINGENSINI积分
-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干预治疗早期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早期治疗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的临床疗效及内脏脂肪的变化。方法研究分析2014年3~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早孕门诊的57例育龄妇女,其中39例为SCH孕妇,使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早期治疗,对照组为同期检查的18例非甲减患者。用药2周后、6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随访至产后4周,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组前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 3, TT3)、基础代谢率、体脂含量、内脏脂肪等级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TT4)、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 index,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患者在经过2周、6周治疗后,TT4与FT4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SH虽仍然有差异,但是与治疗前两者的统计学差异相比,得到了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早期妊娠合并SCH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左甲状腺素可能对早期妊娠合并SCH妇女的体脂含量及内脏脂肪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 邵侃曲伸陈美新陈芳华彭文芳蒋小红邰筱晨汤瑜斌黄珊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小剂量左甲状腺素
- 不同教学法应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教学法应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30名本科临床实习生,研究时间为2018年7月—2018年10月,按照抽签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进行教学,观察组给予精准医学结合案例为基础的学习(PBL)进行教学,各15人。结果观察组教学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DI-CV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精准医学结合PBL与CBL教学法应用于内分泌临床实习中均具有的教学效果,但是前者优势更大,可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病例分析能力。
- 沈丽莎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黄珊
- 关键词:PBLCBL教学内分泌
- 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Ezscan)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检出情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1年1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采用经典实验和Ezscan检测方法诊断相关患者的心血管神经病变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常检出率及引起患者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经典实验检出率为45%(44/98),Ezscan检测为50%(49/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P>0.05)。在Ezscan检测中,异常者较正常者的年龄、病程、腰围、体质指数(BMI)、体脂、血压、肌酐、三酰甘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高血压患病率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因子为:年龄和BMI。结论 Ezscan检测较经典实验的异常检出率无差异,是一种无创性可定量早期诊断及评估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程度的手段,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 邵侃黄珊卢苏梅汤瑜斌衡晓湘裘佳颖夏莉莉
- 关键词:自主神经病变
- 分阶段目标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分阶段目标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内分泌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30名,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15名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观察组15名在此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比较两组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兴趣等。结果观察组教学后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情感体验、认知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教学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目标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教学可提高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效果好。
- 沈丽莎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黄珊
- 关键词: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
- “双C”强化治疗下2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在双C强化治疗模式下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方法 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C治疗方案,提取动态血糖监测中当天9 pm~次日6 am的血糖数值,同时记录其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总胆固醇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造成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尿白蛋白(UA)、空腹血糖、晨起皮质醇是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条件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BMI、FCP、UA与2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生有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与年龄、病程、BMI、FCP、UA有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邵侃黄珊汤瑜斌衡晓香裘佳音夏莉莉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夜间低血糖
- 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在肥胖糖耐量异常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肥胖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在大血管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分为正常糖代谢(NGT)组43例,非肥胖糖耐量减低(IGT)组48例,肥胖IGT组47例,分别测定ADMA、APN、CRP、血脂、胰岛素(INS)水平,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肥胖IGT组BMI高于非肥胖IGT组和NGT组(P=0.000);IGT 2组的空腹血糖(FPG)均高于NGT组(均P<0.05);IGT 2组的餐后2 h血糖(2h PG)均显著高于NGT组(P=0.000);NGT、非肥胖IGT组的空腹INS(FINS)、HOMA-IR明显低于肥胖IGT组(均P=0.000);NGT、IGT非肥胖组的APN浓度显著高于肥胖IGT组(P=0.000);NGT和非肥胖IGT组ADMA、CRP水平均明显低于肥胖IGT组(均P=0.000);非肥胖IGT组ADMA、CRP水平亦明显高于NGT组(均P<0.05);NGT组的CIMT低于非肥胖、肥胖IGT组(均P<0.05),非肥胖IGT组CIMT低于肥胖IGT组(P=0.016);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PN、ADMA和HOMA-IR是BMI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ADMA、CRP和BMI是CIMT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结论:对于IGT人群,特别是肥胖的IGT患者,ADMA更为敏感地预测了胰岛素抵抗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 汤瑜斌彭文芳夏莉莉黄珊
- 关键词:糖耐量异常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脂联素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Kim-1、尿NAG、AGT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肾损伤分子-1(human 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cetyl-beta-D-glucosamidase,NAG)、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同仁医院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将其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DN组)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diabetic nephropathy,DN组)各45例,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受试者血清Kim-1、尿NAG、AGT水平,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结果 EDN组及DN组血清Kim-1、尿NAG、AGT水平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高于EDN组(P<0.05)。Kim-1、NAG、AGT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预测/诊断灵敏度分别为0.702、0.615、0.718;特异度分别为0.616、0.577、0.597,但联合检测灵敏度为0.896,特异度为0.853;Kim-1、NAG、AGT水平异常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Kim-1、尿NAG、AGT水平呈高表达,Kim-1、NAG、AGT联合检测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其水平的异常增加也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影响因素。
- 沈丽莎彭文芳夏莉莉汤瑜斌黄珊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肾损伤分子-1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管紧张素原
-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25(OH)D_3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病人的尿蛋白排泄率(UAER)及25(OH)D_3水平变化,并研究其相关性。方法 T2DM病人按UAER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A组)、微量蛋白尿组(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肌酐(Cr)和25(OH)D_3水平,并分析上述各指标与25(OH)D_3的相关性。结果 C组BMI、收缩压、舒张压、FPG、2hPG、TC、TG、LDL-C、FINS、HOMA-IR和Cr水平均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C组25(OH)D_3水平低于A、B组,且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5(OH)D_3与UAER、收缩压、舒张压、FPG、2hPG、TC、LDL-C、FINS、HOMA-IR和Cr呈负相关(P均<0.05),与BMI、TG、HDL-C无相关性(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UAER与25(OH)D_3独立相关(t=-4.469,P<0.05)。结论老年T2DM病人25(OH)D_3水平与T2DM及糖尿病肾病(DN)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T2DM及DN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 夏莉莉汤瑜斌蒋小红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尿蛋白排泄率25(OH)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