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光军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我国首次开展莱姆病病原体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3
- 1991年
- 用国产氨基酸、维生素、核苷和微量元素等代替进口 CMRL1066,用新生牛血清代替兔血清,对培养莱姆病螺旋体的 BSKⅡ培养基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培养基中,B_(31)国际标准株和国内的6个不同地理株莱姆病螺旋体生长良好。与 BSKⅡ培养基比较,经改进的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其抗原性、特征蛋白组成以及毒力无明显变异。用改进的培养基成功地从全沟硬蜱和实验小鼠血液和脏器内分离到了伯氏疏螺旋体。这种改进的培养基适用于莱姆病螺旋体的传代培养和病原体分离。为在我国进行莱姆病的深入和普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 张泮河张启恩柴光军刘玉堂朱羽凡
-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培养基
-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免疫化学分析——全沟硬蜱分离株抗原的异质性
- 1991年
- 本文系首次报道全沟硬蜱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免疫化学特征。其主要蛋白的分子量为23、31、32、32.5、34、35、41kD 等,31、32和32.5kD为 OspA(outer surface protein A)的3种表型,34和35kD 为 OspB 的2种表型。8个分离株中5株有23kD 蛋白。还在两株中发现1种未见报道的26kD 蛋白。根据几种主要蛋白的特征,可把8株螺旋体分成7种不同的抗原构成模式。可以认为从我国全沟硬蜱分离的莱姆病螺旋体在主要抗原上有明显的异质性,有多种抗原类型。
- 柴光军张习坦
- 关键词:全沟硬蜱螺旋体抗原莱姆病
- 全沟硬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离及特征
- 1991年
- 本文报道从黑龙江省全沟硬蜱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H7株的特征。H7株细胞长9.8—26.5μm,宽0.13—0.35μm,有1—11个波,波长1.2—3.0μm,波幅0.59—1.13μm,两端尖锐,每端有7根鞭毛,菌体左旋。体外培养最适温度为31℃,具有21k、32k、34k主要结构和抗原蛋白,能与新疆及黑龙江莱姆病人血清反应。这些结果表明,该菌株具备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它是与其它地区或媒介分离株不同的'亚型'。
- 柴光军张习坦孔惟惟张启恩曹军田李豫川吴晓明张泮河杜勇
-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